【摘要】《說文校議》是校勘《說文解字》的專門著述,為清代學者嚴可均、姚文田合著。此書援據廣博,征引宏富,綜合運用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等多種方法校勘《說文》。對此書校勘方法加以系統分析,有利于深入把握嚴、姚二人的校勘學成就,對《說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說文校議;校勘;方法
校勘是清代學者們研究《說文》用力較勤、成績較顯著的一個方面。學者們以二徐為研究重心,或以古籍引《說文》異文材料進行考訂,或以二徐本互校,均試圖恢復二徐本面目,還許書真貌。丁福保稱這類致力于《說文》校勘、考證的著述“靡不殫心竭慮,索隱鉤沉,各有所長,未可偏廢。六書之學,浸以備矣。”嚴可均、姚文田合著的《說文校議》即為此類專著之一。此書援引大量古籍材料,綜合運用多種校勘方法,對《說文》異文的校正能做到言之有據,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主觀臆斷,展現了作者廣博的知識積累和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
陳垣在《校勘學釋例》中概括了他校勘《元典章》所使用的四種校勘方法,分別是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這四種方法是陳垣從材料運用的角度總結出來的,也是目前學界較為認可的校勘方法總結。陳氏的校勘四法實際上是校勘的一般方法在不同條件下的具體應用,故而對材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通讀《說文校議》可以發現,作者嚴可均在校勘《說文》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是前三種校勘方法。故本文以嚴氏所選用的材料為依據,對其校勘方法的使用分別加以總結分析。
一、運用對校法校勘《說文》
對校法是同書別本互較的校勘方法,其條件是必須有可供比較的不同版本。倪其心認為對校法的實質就是“比較異同”,“是一般方法的一個步驟,除了具備原稿或原版的條件下,對校是不能獨立完成校勘的任務的。”與此同時,并不能否定這一步驟在校勘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因為對校法通過異文的列舉,為進一步的分析判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嚴可均在校勘《說文》時重視《說文》不同版本的搜集,力求做到全面客觀。他所參照的《說文》異本包括大徐本、小徐本、汪刻小徐本、汲古閣初印本、汲古閣改刻本、李陽冰本、戴侗引蜀本等。
1、韭
《說文》: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與“耑”同意。凡韭之屬皆從韭。(卷七下·二)
《校議》:小徐、《御覽》卷九百七十六、《韻會·廿六厚》引“而久”下有“生”字。(卷七下·一)
按:此為嚴氏據小徐本《說文》校勘大徐本《說文》。
2、俘
《說文》:軍所獲也,從人孚聲。《春秋傳》曰:“以為俘聝。”(卷八上·十二)
《校議》:“以為俘聝”,衆本如此,毛本“聝”字刓改作“馘”,依小徐也。桉:“耳”部引《傳》亦作“聝”。(卷八上·六)
按:此為嚴氏據小徐本《說文》校勘汲古閣本《說文》。
3、潭
《說文》:水出武陵鐔成,王山東入郁林。從水覃聲。(卷十一上·五)
《校議》:宋本及小徐、《韻會·十三覃》引作“玉山”,《地理志》同。此作“王山”誤。(卷十一上·四)
按:此為嚴氏據宋本及小徐本《說文》校勘大徐本。
4、淲
《說文》:水流皃,從水,彪省聲。《詩》曰:“淲沱北流”。(卷十一上·十一)
《校議》:“淲沱北流”,宋本及《詩考》引如此,毛本初刻作“淲沱”,刓改作“滮池”,《說文》無“池”字。(卷十一上·九)
按:此為嚴氏據宋本及汲古閣初印本《說文》校勘汲古閣改刻本《說文》。
5、酎
《說文》:三重醇酒也,從酉從時省。《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飲酎。”(卷十四下—十六)
《校議》:《六書故》弟廿八引蜀本作“肘省聲”,“孟秋”作“孟夏”,議依蜀本。(卷十四下·七)
按:此為嚴氏據戴侗引蜀本《說文》校勘大徐本《說文》。
二、運用本校法校勘《說文》
本校法是以本書校本書的校勘方法,這種校勘方法要求校勘者對本書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夠切實把握本書的內容及作者思想。它要求校勘者“在沒有他本可供比較的情況下,根據本書的思想,對本書中同類內容的前后矛盾現象,上下文義矛盾現象,章節結構矛盾或欠缺現象等等疑難,進行邏輯類推分析,以合乎本書思想的文辭考訂不合的文辭”。嚴可均在校勘《說文》過程中,深入考察分析《說文》收字用字情況、前后說解契合情況以及上下文釋字語例是否矛盾,以這三方面內容為依據來校勘《說文》。以下分別舉例分析:
1、根據《說文》收字用字情況校勘
(1)葬
《說文》:藏也,從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卷一下·二十六)
《校議》:當作“臧”也,《說文》無“藏”字。小徐“以薪”下有“茻亦聲”。(卷一下·十一)
按:此例為嚴氏據《說文》收字情況校勘。《說文》中有“臧”字而無“藏”字,葢形近而誤,故此處應為“臧”。
(2)菰
《說文》:艸多皃。從艸狐聲。江夏平春有菰亭。(卷一下·二十五)
《校議》:前有“”篆,與此說解全同,“”、“菰”形近,因重出耳。《廣韻·十七眞》、《廿一欣》“”字兩見,云亭名,在江夏,而無“菰”字,亦其證。議刪。(卷一下·十一)
按:此例為嚴氏據《說文》收字情況校勘。“菰”與“”在《說文》中說解完全相同,故嚴氏認為必有一重出。又以《廣韻》加以佐證,證實“菰”乃“”之重文。
(3)隨
《說文》:從也。從辵,隋省聲。(卷二下·二)
《校議》:小徐、《韻會·四支》引作“從也”。桉:“從”部“從”,隨行也。轉相訓。“系”部“”,隨從也,亦是“從”字。小徐、《韻會》引作“隋聲”。(卷二下·一)
按:此例為嚴氏據《說文》用字情況校勘。“”字說解中用“從”字而非“從”字,“隨”“從”二字義相近而連用,更有“從”、“隨”轉相訓為證,故此處應為“從”字。
(4)欪
《說文》:咄欪無慙,一曰無腸意。從欠出聲,讀若卉。(卷八下·十一)
《校議》:宋本篆體作“ ”,誤。“腸”當作“知”,“耳”部“聉”,無知意也。明此亦“知”。(卷八下·四)
按:此例為嚴氏據《說文》說解用字情況校勘。《說文》中“聉”字說解為“無知意”,與“無腸意”結構一致,且“欪”、“聉”意義相近,故嚴氏認為其用字應當一致。
2、根據《說文》前后字義說解契合情況校勘
(1)璧
《說文》:瑞玉圜也。從玉,辟聲。(卷一上·九)
《校議》:《御覽》卷八百二引作“瑞玉環也”,此作“圜”誤。下文“環”,璧也。轉相訓。(卷一上·十二)
按:“環”與“璧”,可互訓為義,嚴氏據下文“環”說解作“璧也”,推知此處“璧”字說解中的“圜”字應為“環”。
(2)吟
《說文》:呻也。從口,今聲。(卷二上·十三)
《校議》:“呻”當作“嘆”。《藝文類聚》卷十九、《御覽》卷三百九十二引作“嘆也”。“欠”部“嘆”,吟也。轉相訓。(卷二上·五)
按:《太平御覽》引“吟”作“嘆也”,嚴氏據此推知此處“吟”亦應訓作“嘆也”。又有《說文》“嘆”字說解作“吟”,互訓為義,佐證了嚴氏觀點。
(3)瑀
《說文》:石之似玉者。從玉,禹聲。(卷一上·十一)
《校議》:“似玉”當作“次玉”。《女曰雞鳴》疏引“瑀、玖,石次玉也”。桉:下文“玤”、“玪”、“璓”、“玖”皆“次玉”,明“瑀”亦“次玉”。(卷一上·十四)
按:嚴氏據下文“玤”、“玪”、“璓”、“玖”等字說解中均為“次玉”,而“瑀”字與此四字義相近,故說解應相同,又以《女曰雞鳴》疏所引作為旁證,推知此處說解應做“次玉”而非“似玉”。
(4)穟
《說文》:禾采之皃。從禾遂聲。《詩》曰:“禾穎穟穟。”(卷七上·十六)
《校議》:《釋訓》、《釋文》引作“禾垂之貌”。桉:下“ ”,禾垂皃,明此亦“垂”。“穎”下已引《詩》,此疑校者所加。(卷七上·十一)
按:“ ”、“穟”義相近,且“禾采之皃”義不通,嚴氏又以《釋訓》、《釋文》為佐證,推知此處應為“垂”。
嚴可均在據《說文》他字說解校勘某字的同時,也注重引用他書引文加以佐證,最大限度的排除主觀成分,做出謹慎的判斷,實現其校勘結果的客觀公正。這一過程體現出了嚴氏對《說文》內容和許慎文字學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3、根據《說文》體例校勘
(1)瓏
《說文》: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卷一上·九)
《校議》:《左傳》昭廿九年疏引作“禱旱玉也為龍文”。桉:“琥”下云“為虎文”,明此脫“為”字。(卷一上·十三)
按:此例為嚴氏據《說文》行文規律校勘。“琥”、“瓏”同屬“玉”部,意義相對,故行文說解應具有一致性。
(2)芔
《說文》:艸之總名也。從艸屮。(卷一下·二十二)
《校議》:依《說文》大例,則“芔”篆當在部末,今“芔”后復有“艽”、“蒜”及左文,必舊本脫落,校者據多本補收也。(卷一下·十)
按:此例為嚴氏據《說文》編排體例校勘,“芔”篆當為“艸”部部末字。
(3)偭
《說文》:鄉也。從人,面聲。《少儀》曰:“尊壺者偭其鼻。”(卷八上·九)
《校議》:小徐、《廣韻·卅三線》引作“《禮·少儀》曰”。桉:當作“《禮》曰”。許書引《禮》無出篇目例,彼時《月令》未入《記》中,故偁《明堂月令》,其余引《記》皆謂之《禮》。今此“少儀”字,葢校者輒加也。(卷八上·五)
按:此例為嚴氏據《說文》引書規律校勘。凡《說文》引《禮記》,只用“《禮》曰”,不列舉篇名。
(4)峱
《說文》:山在齊地。從山,狃聲。《詩》曰:“遭我于峱之間兮。”(卷九下·一)
《校議》:《釋文》引“山在齊”下無“地”字。桉:“山”、“水”二部無加“地”字例。(卷九下·一)
按:此例亦為據《說文》行文規律校勘。《說文》“山”和“水”兩個部首字下,表地名處所的詞后均不加“地”字,故此處亦不應加“地”字。
三、運用他校法校勘《說文》
他校法是用他書校本書的校勘方法,這種校勘方法以廣泛搜集并掌握他書有關本書的文辭為前提,既要參照本書引用他書內容,也要參照他書引用本書內容,既要了解他書直接引用本書原文的情況,也要能夠準確分析出他書化用本書原文的情況。嚴可均在校勘《說文》時,參引了大量典籍資料,如《韻會》、《六書故》、《九經字樣》、《字林》、《玉篇》、《五經文字》、《集韻》、《太平御覽》、《一切經音義》、《史記》、《漢書》、《后漢書》、《水經注》、《詩經》等,這些都為其校勘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依據。
1、尺
《說文》: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尺所以指尺,規榘事也。從尸從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凡尺之屬皆從尺。(卷八下·一)
《校議》:《韻會·十一陌》引“尺所以指”下無“尺”字,“諸度量”葢文便耳,“量”字議刪。(卷八下·一)
按:此為嚴氏依《韻會》校勘《說文》。
2、懾
《說文》:失氣也,從心聶聲,一曰服也。(卷十下·二十二)
《校議》:“服也”上舊有“心”字,校者依《字林》刪。《一切經音義》卷廿引作“心服也”,卷九引《字林》作“服也”。(卷十下·十)
按:此為嚴氏依《字林》、《一切經音義》校勘《說文》。
3、暉
《說文》:光也,從日,軍聲。(卷七上·二)
《校議》:《藝文類聚》卷一引作“日光也”,《韻會·五微》引作“日之光也”,衍“之”字。(卷七上·二)
按:此例為嚴氏依《藝文類聚》校勘《說文》及《韻會》引文。
4、崵
《說文》:崵山在遼西,從山,易聲。一曰“嵎銕崵谷也”。(卷九下·二)
《校議》:“崵山”上脫“首”字,《史記·伯夷傳正義》、《漢書·王貢傳注》引作“首崵山,在遼西”。《玉篇》亦有“首”字。“嵎銕”,宋本及小徐作“嵎鐵”,“銕”,古“鐵”字。“土”部又作“堣夷”,“銕”“夷”同聲,“堣夷”葢孔氏古文也。(卷九下·一)
按:此例為嚴氏據《史記》《漢書》引文、《玉篇》及宋本、小徐本《說文》校勘大徐本《說文》。
通過觀察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嚴氏校勘《說文》,大多能參照多種《說文》異本以及各類文獻典籍,綜合運用對校、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因偏信、誤信而造成的訛誤現象。明確了嚴可均、姚文田校勘《說文》所使用的校勘方法,將有利于我們對《說文校議》一書進行更加深入系統地研究,亦為后來學者研究《說文》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 丁福保. 說文解字詁林[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 倪其心. 校勘學大綱[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3] 嚴可均, 姚文田. 說文校議載《續修四庫全書》第213冊[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作者簡介】
王淑惠(199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