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來了》自2004年1月5日播出以來,憑借其輕松百變的節目現場、風格迥異的當家主持、多種多樣的嘉賓類型、“俗不可耐”的節目內容以及精心制作的幕后團隊,受到了港臺、內地觀眾地熱烈歡迎和追捧。本文擬從受眾心理的角度分析《康熙來了》成功的深層原因,充分揭示出只有滿足了觀眾的新奇心理、得益心理、接近心理、對比心理、參與心理,才能真正的獲得忠實觀眾。同時,《康熙來了》的成功也給內地的娛樂節目提供了可鑒之處。
【關鍵詞】受眾心理;電視談話類;娛樂節目;《康熙來了》
2004年1月5日《康熙來了》在臺灣中天綜合臺首次播出,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進行了大膽創新,極大地滿足了受眾觀看娛樂節目的心理,使其成為了一檔深受歡迎的電視談話類娛樂節目。
據《康熙來了》制作人、“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說,“康永是個很會說話的知識分子,小S就是機靈古怪的雙子座,兩個人的搭配正好非常奇怪,符合當時節目的構思。而把兩個主持人名字中的第二個字取出來,就有了《康熙來了》這檔節目。”節目每周一至周五晚十點到十一點在中天衛視直播,周二至周六通過互聯網播出,每周吸引超過500萬觀眾收看,是臺灣收視率最高的有線電視臺綜藝節目。
一、《康熙來了》鮮明的個性特征
《康熙來了》播出后迅速受到兩岸三地觀眾地熱烈歡迎,這跟節目鮮明的個性特征是分不開的。
1、輕松百變的節目現場
較之傳統的電視談話類節目,《康熙來了》沒有寬敞華麗的演播廳,也不需要數量龐大的觀眾群來襯托節目的現場效果,這不僅降低了節目的制作成本,也避免了豪華裝飾帶給觀眾的距離感。《康熙來了》每期節目的場景設置、舞臺裝飾、道具等都會根據內容和主題進行別出心裁的設計。例如,在《意想不到食材也可以出美食?》中,節目現場右側被布置成了一個擺滿玲瑯滿目食材的大廚房,左側則儼然變成了一個快餐廳:嘉賓帶著自己心儀的食物圍坐在紅色折疊小餐桌周圍,并分給主持人和其他嘉賓品嘗,猜測食物中添加的“厲害的”食材,大家邊吃邊玩邊聊,談話氛圍輕松、自然、真實、融洽,仿佛把朋友間的聚談搬上了電視熒幕。
2、風格迥異的當家主持
主持人的差異化搭配和充滿個性的主持風格是《康熙來了》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康熙來了》的主持搭檔無主次之分,同時也缺一不可。
(1)“康”“熙”的“怪異”組合
《康熙來了》取自主持人蔡康永與小S徐熙娣名字的第二個字拼湊而成,也突顯了“康”“熙”在節目中不可替代的當家主持地位。從外在形象來看,小S的服飾簡潔時尚,美艷而性感;蔡康永雖書生氣較濃卻常以“搞怪”形象出現,他的“掃把頭”和肩上的烏鴉裝飾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種刻意的形象反差造就了自然的娛樂效果;其次,小S主持風格刁蠻大膽、強勢精怪,以搞笑和無厘頭著稱;而臺灣知名作家蔡康永,低調沉穩、敏銳機智,代表著智慧、知性。正是蔡康永和小S個性大相徑庭的聯袂主持,天衣無縫的配合,使得節目笑點在二人的個性差異中得以放大,娛樂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
(2)給力“助持”添“笑果”
2007年9月19日,陳漢典第一次以“助理主持”的身份出現在《康熙來了》,但他擔當的卻是名副其實的“丑角”。陳漢典以模仿著稱,尤其能將被模仿對象的特點夸張N倍表演出來,極有喜感。雖然遭盡小S的白眼和諷刺,但戰斗力依舊頑強。被觀眾熟知后,他的扮相漸漸成為《康熙來了》的每期熱點,增加了許多新的看點與笑料。正是這片“綠葉”引得觀眾捧腹大笑,甚至在一些觀眾眼里,有了陳漢典的加入,《康熙來了》更好看。
3、多種多樣的嘉賓類型
《康熙來了》的嘉賓策略比較靈活,并沒有拘泥于演藝界。被訪嘉賓除了主流偶像、“當紅”明星,還包括政壇風云人物、社會各界名流、網絡紅人,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生等,這在之前的娛樂節目中是罕見的。“政屆大咖”馬英九做客《康熙來了》,一改嚴肅正式的媒體形象,穿著淺藍色T恤、球鞋和牛仔褲輕松上陣。節目中,聊到了他大學時期組樂隊的經歷,并現場彈唱了歌曲《把愛傳出來》。隨后小S麻辣“逼問”了馬英九的戀愛史、初吻以及和太太的相處之道等,他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回答。整期節目完全沒有領導人的壓迫感和距離感,給觀眾展現了生活中親切、平易近人的馬英九。
4、“俗不可耐”的節目內容
俗話說“有多少人愛它就有多少人恨它”,《康熙來了》遭到各界人士的質疑,提出節目內容太過“低俗”的問題。資深傳媒人解璽璋與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說道:“不能把文化簡單的分成雅、俗。雅和俗的概念受很多條件限制,時間、環境、歷史、時代……不能單純的說是高雅還是低俗。”不可否認,《康熙來了》有“低級趣味”的嫌疑,例如:連戰做客《康熙來了》,小S問他平時在家穿什么型的內褲、假如他兒子帶男人回家,稱是自己男朋友,連戰會有什么反應;在對謝霆鋒的采訪中,小S花了很長時間討論關于排泄的問題等。但正是這些“低俗”的談話,讓明星褪去光環,從熒幕走進生活。《康熙來了》的目標是:讓名人回歸為普通人。作為一檔電視娛樂節目,觀眾需要的是身心放松,追求的是娛樂消遣,觀眾喜歡便是節目價值所在。這正是《康熙來了》飽受爭議卻又大受歡迎的原因所在。
5、精心制作的幕后團隊
從每期節目話題、內容的策劃,到嘉賓的選擇,《康熙來了》幕后制作團隊都盡心盡責。精美的動畫開場片頭,加之“康熙來了”獨特的有聲音效,是觀眾對于《康熙來了》的專屬記憶。為了加強夸張、搞笑的視覺效果,銀幕上常常會出現虛擬形象和話題中提及的關鍵字詞、相關人物圖片、音視頻等。另外,音效、燈光的巧妙運用在烘托現場氣氛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一些搞怪的音效經常會配合主持人或嘉賓的語言動作出現,讓娛樂效果錦上添花。這不僅提升了節目的整體效果,也更好地把嘉賓帶入到話題中去,讓大家聊得更投入,觀眾也就看得更過癮。
二、從受眾心理角度探析《康熙來了》成功的深層原因
傳播學創始人施拉姆曾用“自助餐廳”形象而準確地比喻受眾“使用與滿足學說”,即受眾參與傳播就像在自助餐廳就餐,每個人根據個人的口味及當天的食欲來挑選某些品種、某些數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廳供應的大量的、五花八門的飯菜就像媒介提供的林林總總的信息。受眾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信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據自己的心意對信息進行取舍。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如何讓觀眾選擇并認可,滿足其心理需要尤為重要。
1、《康熙來了》滿足了受眾的新奇心理
對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凡是第一次出現的、罕見的、反常的或突然發生、強烈變化的事物,受眾更容易產生好奇。2004年,《康熙來了》在臺灣首次開創了訪談形式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憑借原創橫空出世,很快就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其次,《康熙來了》抓住觀眾對名人不為人知一面的獵奇心理大做文章。例如:在《男身女態?偽娘來卸妝!》中,邀請了五位男扮女裝的嘉賓,從外形、聲音、動作上看,幾乎跟女生沒有區別,給觀眾帶來了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沖擊,勾起了觀眾還原他們本來面貌的好奇心。隨后,他們依次卸妝更讓觀眾驚呼不可思議。在聊天中,嘉賓彭唯晨談到在最開始穿女裝時,遭到家人極力反對,也常受到同學欺負,后來逐漸被身邊的人接受,這又充分滿足了觀眾對偽娘社會交往的新奇心理。
2、《康熙來了》滿足了受眾的得益心理
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圍事物的變動,掌握各種各樣的信息,對于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事物及信息更為關注。這便是由得益心理決定的。例如:《新舊派媽咪教育大不同》邀請得六位明星媽媽根據年齡被分為“傳統派”和“新派”。關于小孩獨立的問題,“新派”媽媽主張從小就要訓練小孩獨立,李詠嫻的兒子一歲半就離開父母獨自在自己的房間睡覺;但“舊派”媽媽則傾向于小孩要寵,從小到大要多給予他幫助,讓他慢慢成長到一定年齡后自然而然地獨立,過早獨立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有小孩的觀眾看過這期節目后或許有所感觸,重新審視和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新舊派”的教育觀念中尋找平衡點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消遣娛樂的同時還可以學到有益的知識。
3、《康熙來了》滿足了受眾的接近心理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與他人交往的社會生活,并因自身生活的需要,產生親和動機與依賴動機,即接近心理。《康熙來了》在節目選題上大大拉近了明星與觀眾的距離。例如:《不可錯過的新奇夜市美食》,節目中曾志偉大力推薦了新北市大安花園夜市的鳥巢面堡、胡夏推薦了壽司披薩等,這些與觀眾(特別指臺灣地區觀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觀眾可以在夜市里品嘗到明星推薦的食物,在心理上就消除了明星高不可攀、距離遙遠的隔閡。同時,節目也會邀請普通老百姓作為嘉賓參加節目,例如大學生、售貨員等。這也讓觀眾感受到節目的親近與真實。
4、《康熙來了》滿足了受眾的對比心理
一般受眾在認識某種事物時都喜歡對比,通過對比出現的反差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滿足。如今,很多藝人被過度包裝,觀眾只能了解到其光鮮亮麗的一面,通過《康熙來了》中主持人麻辣而犀利地提問,使觀眾笑著認識到原來明星還有接地氣的另一面。“我覺得我的嘉賓在生活中是以什么樣子出現的,我就要他以什么樣子出現。有些人平常很三八,到這里假正經,就要把他三八的樣子播出來。”蔡康永曾經在采訪中說,他和小S的目標是,“讓名人撕下,至少是撕下部分面具。”很多網友感嘆道:“最想不到的是劉雪華,麻將是主業,演戲是副業”、“以前受傳聞影響,覺得林志玲很做作,看了《康熙來了》之后才發現她是一個天生淑女”、“本來以為徐錦江和他的長相一樣兇,沒想到那么純良溫情又有才華”……對這些在《康熙來了》中被“打回原型”的明星,觀眾有了新的認識。
5、康熙來了滿足了受眾的參與心理
美國學者J.A巴隆在《為了誰的出版自由——論媒介接近權》一書中指出,受眾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大眾傳播的參與者。因此,大眾傳播媒介應該尊重受眾、提高傳播效果,在形式上盡可能考慮到受眾這種積極參與的愿望和權利。《康熙來了》中,很多觀眾經常會和嘉賓一起回答問題,或一起大笑、一起難堪,通過全身心參與達到情感的共鳴。如:《你是評委會讓他們過關嗎》邀請了六位通過歌唱比賽出名的歌手和兩位評審老師。節目中,陳偉聯談到自己參加比賽,評委給出的分數不太高,但因為自己雙目失明獲得同情票,才最終拿到總冠軍。蔡康永隨之向現場評委提問:“如果臺上有兩個實力相當的人,一個眼睛看得到,一個眼睛看不到,你要怎么辦?”問題一出,很多觀眾都會“化身”評委給出自己的答案,積極地參與到節目的問答環節中,使觀看更有樂趣。
三、《康熙來了》對內地娛樂節目的借鑒
《康熙來了》一路走來,飽受爭議卻又收視長虹,引起了內地電視媒體人的思考,也給不少節目提供了借鑒。
1、低成本、高效益的節目制作
《康熙來了》沒有寬敞華麗的演播廳,也沒有數量龐大的現場觀眾群和外景拍攝內容,它就是在一間陳設輕松簡約的演播室里錄制,節目制作資金投入少、成本低廉。但俗話說“簡約而不簡單”,這個沒有現場觀眾造勢的節目受到了觀眾的喜愛,成為最受歡迎的電視娛樂節目。這種低成本、高效益的節目制作方式內地娛樂節目可以參鑒。
2、獨具特色的節目名稱
《康熙來了》取自主持人蔡康永與小S徐熙娣名字的第二個字拼湊而成,新穎獨特,同時與清朝康熙皇帝同名,讓很多觀眾初聞節目名稱時好奇心大增,想一探節目究竟。通過節目名稱吸引觀眾眼球,成為其一大亮點。“未看其節目,先聞其名”,獨特的節目名稱更容易讓觀眾記住和接受。
3、明星主持的非凡效果
主持人不僅要保證節目有序進行,還必須是話題的引導者和沖突的制造者,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康熙來了》主持人蔡康永、小S在形象上的反差造成視覺沖突帶來了娛樂效果的同時,他們各具特色的性格反差更是各種笑點頻頻的源頭。內地一些娛樂節目主持人,過分模仿臺灣人的嗲聲嗲氣、肢體語言,只模仿到了一些皮毛,沒有形成自己獨有的主持風格,反而顯得怪異。
4、追求原創的節目形式
《康熙來了》在臺灣首次開創的訪談形式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很快吸引了觀眾的注意。而內地的很多娛樂節目普遍缺乏原創性,往往一個節目成功后,就會有一大批雷同的節目蜂擁而上,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例如:明星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一炮走紅后,相繼出現了《人生第一次》、《爸爸回來了》等類似的明星親子體驗節目。觀眾也由嘗鮮引起的“審美驚喜”變為“審美疲勞”。
5、深入人心的平民理念
《康熙來了》的平民理念無處不在。無論是嘉賓還是主持人,都從不把自己當回事,姿態謙卑,聊天自然隨意,仿佛就是把朋友間的聚談搬上了電視熒幕。同時,主持人從不矯揉造作地去塑造某種明星的形象和故意去渲染某種氣氛,把每一個被訪嘉賓都看成平等的普通人。內地的一些娛樂節目對“大牌明星”灌蜜糖,而對“小明星”態度冷淡的鮮明對比時有出現,讓觀眾反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檔電視談話類娛樂節目,《康熙來了》打破了傳統談話節目面對面嚴肅交談的尷尬,更多地加入了娛樂元素,讓節目更新更活。節目開播以來遭到過質疑,并于2015年10月16日停播,但它創造的收視神話及在兩岸三地極受歡迎的事實毋庸置疑。由于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內地的娛樂節目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拿來主義”,背棄自己的文化底蘊,失去自身節目的特色,要堅持自己的風格和特色,營造恰當的氛圍,適應觀眾的心理需求。通過學習精華之處并加以本土化,再不斷開拓創新形成自己別樹一幟的特色,這樣才能真正吸引觀眾的眼球。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16ZYXS88
【參考文獻】
[1] 張駿德, 劉海貴. 新聞心理學[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
[2] 劉 穎.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康熙來了》的熱播[J]. 新聞世界, 2012(4).
[3] 孫 弘. 《康熙來了》的主持風格及對大陸娛樂節目的借鑒[J]. 東南傳播, 2008(10).
[4] 秦 雅, 黃泳欣. 論作為人際傳播的電視談話節目——以《康熙來了》為例[J]. 試聽, 2013(8).
[5] 張素桂. 淺析《康熙來了》的主持風格及影響[J]. 東南傳播, 2008(3).
[6] 劉前紅. 解讀《農家書屋》[J]. 新聞愛好者, 2008.
[7] 邵培仁. 傳播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04).
【作者簡介】
程月姣(1992—),女,四川達州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