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靜
【摘要】媒介素養是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而弱勢群體作為現代公民中特殊的一部分在媒介素養上應該格外關注三個問題:如何接觸媒介信息及使用媒介、如何處理所接觸的媒介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媒介內容的生產和創造。在現狀的基礎上,必須實現弱勢群體的自我賦權和社會上的他者賦權相結合,從而提高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這種賦權在社會化媒體時代下成為了一種可能,這不僅僅使得弱勢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個人自由、擁有自我表達利益的空間,而且也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弱勢群體;媒介素養;賦權
一、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
有資料表明,現代中國人所接觸的各種信息量,相當于20多年前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所接觸的信息總量。并且信息語言、信息傳播方式、傳播途徑以及傳播效果都與從前大不一樣。美國著名社會學者英格斯關于人的現代化研究表明,人與大眾傳媒接觸與人的現代性顯著相關,而人的心理素質或人格力量是國家獲得現代化的基礎。大量擁有大眾傳媒的同時積極接觸大眾傳媒,成為現代人的重要生活內容。所以提高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是促進國家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的基石。
作為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素養格外關心兩個問題:受眾如何處理所接觸的媒介信息(特別指向是否具有質疑和批判意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媒介內容的生產和創造。而弱勢群體作為現代公民中的特殊的一部分,他們在媒介素養上不僅面臨著以上兩個問題,在這兩個問題前還必然存在如何接觸媒介信息及使用媒介。所謂社會弱勢群體是指由于某些障礙或缺乏社會、經濟和政治機會而處于社會上不利地位的人群。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以及自媒體的發展,弱勢群體是否能夠融入其中并且能透過媒介所構成的“虛擬世界”看到“真實世界”,并且利用媒介,不僅僅是個體發展的基本權益,同樣也是底層人們群眾發聲表達訴求的途徑。
1、如何接觸媒介信息及使用媒介
從傳統的廣播電視到信息社會的互聯網、移動通信設備。弱勢群體在接觸和使用媒介上都存在一定的困境。從傳統媒體社會的電視機、廣播收音機到互聯網時代的電腦、手機等設備,弱勢群體由于經濟的匱乏往往只能在設備產能過剩,銷售價格不斷下調的情況下才具備購買力。同時在教育匱乏的前提下,在購買設備之后,使用上也缺少靈活性。所以學者段京肅從媒介的控制和使用的角度把弱勢階層定位為缺乏使用媒介能力和權利的階層是有其合理之處的。媒介是社會工具化的產物,要利用工具必須學會技術,這是弱勢群體面臨的一大難題。
2、如何處理所接觸的媒介信息
在傳統媒體語境下,弱勢群體在大多數情況下對社會信息采用自我屏蔽的措施,常常處在一種封閉的信息環境中對信息的完全接收狀態。在媒體多樣化的時代下,弱勢群體通過接觸更多的媒介信息渠道。但是不管何種媒介語境的時代下,弱勢群體在媒介所構建的虛擬世界當中,缺少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缺少批判意識,受到了媒介信息傳播背后所傳達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我國的弱勢群體媒介素養的重視遠遠落后于西方,20世紀30年代英國就已經從第一代源自精英文化脈絡、強調保護公眾免受不良媒介信息侵害的免疫式觀點,逐漸轉移到強調對媒介的質疑和批判性思考,并進一步擴展到以公眾媒介參與為核心的研究范式。
3、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媒介內容的生產和創造
傳統媒體單向性的傳播模式使那些極具社會典型性的弱勢群體才有通過媒體記者的采訪、電視節目的制作播出等途徑走向社會公眾視野的可能。在傳統媒體面前,弱勢群體被動地成為傳媒工作者所工作的對象。隨著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加之方便快捷廉價的通訊設備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創造了參與媒介文本創造提供了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媒介社會精英主導的單向模式。同樣的,弱勢群體必須通過社會化媒體創造才能自主創造內容。由于弱勢群體在對于通信設備的購買上較強勢群體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包括對于通信社會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在提到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賦權時,經濟和技術上的賦權該是第一位的。現階段弱勢群體通過微博、微信等一些社交網絡平臺來發聲、尋求社會的援助,也通過新媒體技術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打破精英階層壟斷話語權的常態。一些事例一旦經過有效的傳播,能夠激發更多的弱勢群體對于互聯網的重視,這成為激發自我賦權的一個原因。
二、賦權理論
賦權是西方20世紀60、70年代末出現的用語,主要被應用于社會工作領域,并在弱勢群體如城市移民、失業者、殘疾人等的研究上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網絡賦權的雙重性:形式化增能與實質性缺失》中表示:“從個體動機角度來看,賦權即是‘賦能(enabling)或是一類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它源于自主的內在需求,基于該意義,賦能通過提升個人效能感,以增強個體達成目標的動機,是一個讓個體感受到自我掌握的過程。從社會關系角度進行審視,賦權的核心則在于其核心詞power,一方面,權力賦予人們影響生活過程的能力,和他人共同控制公共生活的能力,以及加入公共決策機制的能力;另一方面,權力也可以用來阻礙被打上恥辱烙印(stigmatized),把他人及他們的關注排斥出決策,以及控制他人”上述表明了其定義包含了三個要素:人們的能力,人們行使權力的過程,以及人們的成就;因此“賦權”不僅是一種過程還是一種結果,而且必須通過實踐來完成。為了賦權,人們需要力量來改變環境的各個重要方面,并且需要了解自己,也需要有動機愿意以個體與集體的努力來進行改變,分析賦權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至少包含三個要素:當事人、社會環境與社會工作者。衍生開來從賦權的理論出發,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賦權同樣的與弱勢群體自身、社會環境、社會工作者等等。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跟弱勢群體自身有關的賦權叫做自我賦權,與社會他人和環境有關的稱之為社會賦權。
三、自我賦權與他者賦權
賦權是一個主題性生成或重建的過程,要借助主體自身的參與才能完成。雖然強調自我參與,但新媒介賦權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會發生,它往往要在推動力的作用下展開。根據激發來源不同,分為外力推動的他者賦權,以及內在驅動的自我賦權。只有自我賦權和他者賦權相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賦權活動。
1、自我賦權是弱勢群體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的條件之一
自我賦權表現為自我效能感過低,希望能夠改變目前所面臨的弱勢地位,社會化媒體的多樣性發展為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自我賦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自我表達的空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縱觀一些西方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最開始都是從學習媒介技術開始的,技術的學習使得社會公眾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從而利用技術實現自我表達。社會化媒體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參與社會互動的新媒體平臺,諸如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一系列社交網站平臺,因此在這么多的技術平臺下,只要弱勢群體有強烈的自我賦權意愿,完全是能夠融入到信息社會當中。比起傳統媒體時代,媒介掌握在精英手中,弱勢群體缺少媒介話語權,社會化媒體的發展使得弱勢群體的自我賦權成為了一種可能。
賦權既是一種賦予權力的過程也可以作為一種結果來看待,但不管如何,都需要自我意識的覺醒。從弱勢群體的自我表達和賦權的實例來看,主要包括弱勢群體涉事個人作為信息源、弱勢草根個體為單位以及由一些社會組織、民間組織發起的對弱勢群體給予幫助的信息。對于弱勢群體自身而言這些信息的傳播不能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而是從認知層面經過正向理解,再經信息擴散最終達到促成實際行為的全過程,了解傳播背后的效能以及利用信息化社會如何表達自己的利益和訴求。
2、他者賦權是為弱勢群體媒介素養自我賦權提供動力和保障
(1)媒介環境
早在上個世紀,一些觀察家們就曾預言互聯網所引發的信息革命會給傳統媒體帶來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壓力。報業、電視廣播行業以及出版行業等逐漸衰退也驗證觀察家們的預言。在整個媒介環境中,社會性媒體傳播所占的比重較之大眾媒體開始越來越大。就從媒介權力的角度來說,傳統的媒介環境就是以精英群體為主,他們通過控制媒介來表達自己的利益,塑造了有利于自己的媒介環境。而在社會性媒體發展的時代,網絡化用戶占據了主流,這一部分的網絡化用戶不僅僅包括原來的精英階層,也包括在慢慢尋求媒介權力弱勢群體。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也就是說媒介形態本身就蘊含著有意義的訊息,新的信息技術不僅僅重新定義了媒體,也重新定義了社會,包括重新定位了弱勢群體與社會進行溝通的方式。傳播格局和傳播模式的變化的確為弱勢群體提供了新的平臺。
(2)媒介素養教育
在我國,媒介素養的教育是沒有存在于學校的教育之中的,起碼在課程的設置上是沒有的,相比于西方國家,在這方面我們的確是落后的。教育本身也是一種賦權,是外界環境對人塑造的一種過程。就這一點簡單來說,在課程設置上都沒有的教育,對于弱勢群體這樣的特殊群眾來說更不存在規范的意識灌輸。所以國家層面的大面積教育必須為公眾的媒介素養打基礎。媒介素養的教育作為一種賦權行動自然而然也應該波及弱勢群體,也許弱勢群體本身無意于自我賦權,但是當他經過外界思想的熏陶時,遇到自身利益受限時,自然而然會激發自我賦權的能力。
(3)社會工作者
這里的社會工作者主要指一些慈善組織、社會組織等等,在我國NGO的發展也是比較慢的,包括政策的一些限制,社會組織比較少。但是在互聯網平臺,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組織機構幫助弱勢群體發布信息,從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所謂的“幫助”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給與弱勢群體“權”,同樣的這種“權”可能于無形當中影響了事件的結果,使得弱勢群體在自我感知上是覺得社會化媒體給他帶來了自我表達的途徑,哪怕這種表達是借助別的機構,但是這種表達還是能夠被自我感知的。通常這種表達最后會引起社會共鳴,由一些社會網絡大V引領表達社會同情心,比如說在官民矛盾上,這種事件一出現在網絡上,一般的組織群體都是站在弱勢群體這一方的,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弱勢群體這個身份會為這個群體贏得很多在互聯網表達上的同情分。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簡單闡述,總的來說在社會化媒體時代,他者賦權的確是為弱勢群體所保駕護航。很多情況下,大部分學者的闡述都是在表達弱勢群體的不利地位,我個人的確也是認同的,但是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那么對待弱勢群體媒介素養這個問題上也應該是一個變化的眼光去看待,承認現狀但是還是為弱勢群體提供了自我表達和利益表達的空間,相比傳統媒體時代,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 開. 媒介素養概論[M].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6:100.
[2] 周葆華. 從媒介使用到媒介參與——中國公眾媒介素養的基本現狀[D]. 新聞大學, 2008(4).
[3] 王思斌. 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2(3).
[4] 信莉麗. 社會化媒體中的弱勢群體——自我表達與賦權[J]. 東南傳播, 2014(4).
[5] 朱 逸. 網絡賦權的雙重性:形式化增能與實質性缺失[J]. 天府新論, 2015(5).
[6] 孫奎立. 賦權理論及其本土化社會工作實踐制約因素分析[J]. 東岳論叢, 2015(8).
[7] 張 波. 新媒介賦權及其關聯效應[J]. 重慶社會科學,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