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洪濤
【摘要】社區矯正是民主法治的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是否能夠很好的改造與教育服刑人員,不僅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團結也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要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并加以完善,為社區矯正制度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提供健康的土壤,使其擁有更強的生命力。
【關鍵詞】社區矯正;監禁矯正;行刑人道化;制度完善
一、社區矯正的概念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的執行刑罰,是我國現階段刑罰執行制度的一種探索與實踐,是改革和完善我國刑罰執行體系的重要舉措。
目前社區矯正已被寫入《刑事訴訟法》,這對于社區矯正制度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中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聯合出臺發布了《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為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提供了法律依據。至此社區矯正在我國正式開始實施。但由于社區矯正在我國尚屬于起步階段,仍有大量的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需要探索和研究。
二、目前我國社區矯正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社區矯正工作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工作中逐步建立健全了相關法律制度,成績有目共睹,但是,從制度層面上仍然存在許多缺陷,亟待完善和解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缺乏統一的法律指導,立法明顯滯后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對符合條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一條明確其制定目的,即“為依法規范實施社區矯正”。但實際上,現階段我國社區矯正工作還處于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立法滯后成為我國社區矯正工作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從現有的法律構成體系及其效力分析,首先,當前在刑事執行領域唯一的法律是1994年通過的《監獄法》,但其涉及社區矯正方面內容的條款僅為個別,其發揮的效力還遠未達到能夠對社區矯正工作加以規范與推動的目的;其次,2012年開始施行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其性質上屬于銜接與落實《刑法》、《刑事訴訟法》中關于社區矯正內容的暫時規定,其所包含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屬性和訴訟制度內容,與《立法法》第8條所規定的內容也是相矛盾的。司法行政機關作為社區矯正主管機關的地位在事實上雖然已經形成,但嚴格來講,實際上的法律行為突破了現行的法律框架,急需通過制定《社區矯正法》加以明確規定;第三,各省市按照有關法律、根據工作經驗分別制定的一些地方性規章或實施細則,均未上升到法律層面,甚至未按程序形成地方性法規,其權威性遠遠無法與社區矯正工作重要性相匹配,有的規范性文件過于原則,實際操作性也不強。
2、社區矯正適用率低
由于傳統報應刑理念仍然占據刑罰觀的主導地位,導致社區矯正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率偏低。我國的刑罰觀并沒有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經歷悠長的轉變,歷來重刑觀念是主流,在我國這種傳統的思想依然有很強的感染力。雖然《刑法修正案八》確立了社區矯正作為管制、緩刑、假釋執行措施的地位,但是由于傳統行刑理念的根深蒂固,司法機關在實踐中很少選擇社區矯正的適用。不利于社區矯正制度功能的發揮和刑罰目的的完成。也妨礙了社區矯正制度的發展與創新。
3、與有關部門的銜接不順暢,配合不密切
社區矯正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國家司法、刑罰執行、治安管理、社區管理及群眾工作等層面,特別是公、檢、法、司等政法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但在實踐中各部門的銜接不順暢,配合不密切仍然制約著矯正工作的發展。如:(1)調查評估協作配合不密切。(2)交付執行環節配合不密切。(3)監管執行環節配合不密切。(4)司法行政系統內部配合不密切等等。
4、社區矯正觀念缺乏認同
社區矯正工作在我國已開展了十多年的時間,從目前的推行情況來看,卻尚未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很多公職人員、基層民眾對其仍然十分陌生,民眾參與意識不強,無論是價值理念取向還是社會意識接納,目前都無很好的環境支持,無法引起群眾的共鳴,因此無法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進而就缺乏了公眾的基礎。
三、對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建議
1、積極推進立法進程,健全社區矯正法律制度
綜觀世界各國,社區矯正工作大都需要借助社會力量與工作方法來開展,以柔性工作方式矯正罪犯,但也必須認識到,它更為重要的還是一項嚴肅的刑事執法工作。在強調“依法治國”的當代中國,沒有充分執法依據的執法工作,是無法順利開展的。目前,我國應積極借鑒域外做法,制定統一的《社區矯正法》,以及相對開放的社區矯正法律體系,對我國社區矯正的性質、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社區矯正人員的權利義務等做出明確規定,為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發展、健康發展提供完備的法律依據,從根本上破除阻礙工作發展中的桎梏。
2、擴大非監禁刑的適用
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要求對不需要矯正或者容易矯正的罪犯,待以寬松的刑事政策處遇。具體到刑罰的裁量和刑罰的執行上,對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較小、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也較小的案件,以及努力改造、符合條件的罪犯應適用非監禁刑罰,擴大非監禁刑的適用,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不僅符合行刑經濟原則,還有利于罪犯再社會化,有效促進罪犯改惡從善。
3、加強部門密切協作配合
一是建立健全銜接工作的具體程序及規則,完善協作配合機制。加快對調查評估、交付執行、監管執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環節具體規定的制定,明確各方職責、工作銜接標準、程序和時限等,積極探索解決社區矯正銜接難題,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強監督,建立銜接工作的監督制約機制。檢察機關要加大法律監督工作,完善檢察監督機制,定期開展專項檢察,及時準確掌握社會矯正基本情況。三是司法行政系統內部要建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要加強對社區矯正工作者的執業行為和執業紀律的日常監督,要科學劃分各級社區矯正機構的職責范圍,使縣級局和司法所之間建立更為緊密的工作聯系,確保信息通暢。
4、加強輿論宣傳
社會民眾理念的轉變是社區矯正能夠獲得良好執行的前提條件,也是得到支持和贊同的關鍵環節。各級黨政部門要真正把社區矯正工作納入到日常工作要點,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各類媒體,充分采用專題欄目、宣傳視頻、宣傳畫冊和手冊等多種形式,積極倡導人道主義的刑罰觀念,大力宣傳社區矯正的主要內容和恢復性司法的積極意義,宣傳社區矯正工作對矯正人員及其家庭、社區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大力宣傳,淡化民眾心中的固有觀念,消除人民群眾思想上對社區矯正工作的顧慮、疑慮以及盲目,使廣大民眾對社區矯正制度的價值和意義產生共鳴,得到民眾的理解與支持,為依法有序得推行社區矯正工作營造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張建明. 社區矯正實務[M].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0.
[2] 王順安. 社區矯正研[M].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