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明
【摘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書的作者蘇力是一個很有洞察力,也很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不迷信與教條和權威,善于從顯而易見卻被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和現象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進而上升為法學理論。
【關鍵詞】學習;法律
蘇力是一個很有洞察力,也很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不迷信與教條和權威,善于從顯而易見卻被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和現象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進而上升為法學理論。正如他引用的??抡Z“我努力使人們看見那些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為所見的東西”。以及他本人所言:“關注現實,反思自我,認真讀書,大致構成了一個法學家的應為?!?/p>
他這本書表面上是論文集,然實際上正是遵循這條思路匯編而成,所謂形散而神不散。但也不能否認存在正如蘇力老師所說“事后追認”的情形出現。正如他所說“事物的邏輯不等于邏輯的事物”。很多時候事情是隨機發生的,而我們人類為了天性中確定感或安全感的某種需要,我們不喜歡隨機和不可控,因此我們追究因果律,我們崇尚邏輯。但不管怎樣,這本書在我眼里的架構是:
第一關注現實,即第一篇“深深嵌在這個世界中”。選編在此的論文盡管論述主題各不相同(婚姻制度、司法和傳媒、犯罪嫌疑人的稱呼問題、馬伯利訴麥迪遜案、道德、不動產、家族的地理構成、法律與科技、農村司法需求等),但都始終緊扣一個共同的主題:現實中的法律或者說秩序或者更大一點范圍上的制度究竟是怎么樣的,正如本書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無論是說文解字里的法字淵源(左水右獸),還是教材上的法律定義(法律是由國家制動或認可的……),都由于文字本身和解釋者自身學識意圖以及所處時代背景等方方面面的限制而具有很大程度的想當然趨勢。顯然在不具備批判性思維方式養成功能的中國教育體制下,這些概念理論我們很容易就不假思索的照單全收了。然而,事實或現實果真如此嗎?在蘇力看來顯然不是的。通觀全本,有兩個隱含的概念貫穿始終:國家層面的法和民間法。根據我自己的理解,教材上的以及法條中的顯然是“國家法”。它來源于二十世紀以來西學熱驅使下的大范圍的法律移植。既然是移植,必定有其適用受體,也就是發達的工商業社會。而我們國家顯然不是,我們還是一個剛剛獨立不久的,有著悠久儒家文化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們幅員遼闊,所以發展也極不均衡。百分之六十的農村人口注定了移植于發達工商業國家的法律在適用的時候多多少少會有些排異現象出現。既然國家層面上的法律適用不良,除了國家層面上的“變法”,還有民間自發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投機式“法律”。俠義上包括一些民間約定俗成的慣例潛規則(如彩禮)、廣義上還包括國家制定法適用過程中的規避(如合議庭形合實獨)。而從法律移植對象來說,一開始是蘇聯,后來歐陸,近年來我們則開始學習英美。法律的創制從來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很多時候是政治問題,政法從來都難以分家。移植哪國法律,不光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和社會意識形態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關聯。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及市場經濟的倒逼機制決定了,我們的法律遠遠要比書本上的復雜的多。明規則上的國家法和潛規則上的民間法俗是俗非,難以定論。唯有寄希望與我們不要做一個只知國家法的書呆子,還要多多關照與現實,立足本土去真正的把握問題。
第二反思自我,即第二篇“法的故事”。在學習了書本上的法律同時也認真觀察現實中的法律(無論是處在明處的國家法還是處在暗處的民間法)后,接著我們就要開始思考——作為一個法學家,他要思考的問題也許是:理想中的法律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們應該做什么?什么是我們的貢獻?此時我們的目光就不斷的在實然法和應然法之間來回穿梭。如何穿梭?蘇力說,法學的構成必定同時需要三種知識:思辨的理性、實踐的理性和技藝。這很有點像法學派的分類,注釋法學派、社科法學派、實證法學派。我相信這兩者是有關聯的。所謂學派正是研究某種知識的派別。研究思辨的理性是為注釋法學派,研究實踐的理性是為社科法學派,研究技藝是為實證法學(這個貌似不對)。在第一篇關注現實中,蘇力多次強調,事物的邏輯不等于邏輯的事物。霍姆斯也說“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而法律作為一種規則和制度,它的發生很多時候是偶然的,是“意外之果”。法律作為解決糾紛的方法手段,它又是極其世俗的,有實用主義和功利性的追求。因此我們不能做一個只在書堆里討生活的人,不能只滿足于在腦袋里建立一個有完美邏輯的理論大廈。我們更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書本上的出于明面上的國家法。眼光到的地方(法學理論),腳步也要到(法學實踐和技藝)。腳步實在到不了的地方,才寄托于兩肩之間。蘇力有語:“一個民族的生活創造它的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于法制的理論?!蹦鞘裁词俏覀兊呢暙I?法學家應該做些什么?也許我們要做的就是“善于發現其中隱含的理論邏輯,善于用學術的話語、一般性的理論語言予以表達,使之成為一種可以為更多法律人和法學人所分享的系統知識甚至共同的知識。這種工作非常艱難,因為是創造性的,卻是中國法制建設所必須的。無論如何,中國的法治都不應只是關注和滿足中國的城市人口的司法需求。如果占了大約全部人口60%的中國農村人口不能獲得有效的司法服務,就不可能真正建成中國的法治?!?/p>
第三多讀書,即書中第三篇閱讀秩序。很多時候,我們腳步到不了的地方,思想可以到。因此我們需要多讀書,盡可能的開闊我們的視野。通過蘇力的系列讀書筆記也可以看出,他涉獵廣泛,有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等。因為法律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法律問題,很多表面上是法律問題,實際上可能是社會問題,或政治問題,或經濟問題各種。法律的形成取決于各種社會政治力量的對比。更何況知識之間原本就不應該有嚴格的界限,但凡是知識,就有共性。從內容上看都是某種規律的總結。從知識獲得的渠道方法上來看,都有一套成熟可以相互借鑒的研究方法。因此多讀書,多了解社會紛爭不息的背后,真正的決定性力量是什么,而其中又是哪些力量,才真正的決定了我們現在的法律。而我們又能通過怎樣的方法,怎樣的研究來抽絲剝繭管中窺豹,來真正理解并建設法治中國。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習法律就只學法律是萬萬不行的。
最后簡單說一下本書的優缺點。優點顯而易見:從文風上來看,通俗易懂,風趣而又不失詩意的美感。是有著文學風味的法學著作。從思想和內容上來看,作者對平凡現象的卓越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很是給我們以啟示。缺點嘛,就不是那么好說了。首先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由于本書出版于十年前,而當前社會發展極快,作者所舉很多例子(關于農村部分)都發生了變化。因此作者提出的理論能否經得住時間的檢驗,又能經的住多少時間的檢驗是個問題。當然這世上原本就沒有什么永恒的真理。法學作為社科學的一類,更重要的不是看他說的對不對,而是看他怎么說,是否有道理。另外這種散文式的論文集對于法學入門者來說具有啟迪智慧顯著的作用。而對于法學研究者來說,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論證方式或是理論學習方面的干貨都寥寥。
【作者簡介】
王姣明(1991—),女,安徽銅陵人,四川大學法學院2014級訴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刑事偵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