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
【摘要】所謂科學,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聯系和世界的客觀規律。推進干部監督的科學化,就是要將干部監督工作提升到規律的高度來研究和把握,更加自覺地把握和運用干部監督工作規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經驗,以科學理論指導干部監督工作,以科學制度保障干部監督工作,以科學方法推進干部監督工作,防止腐敗滋生。
【關鍵詞】干部監督;科學化
所謂科學,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聯系和世界的客觀規律。推進干部監督的科學化,就是要將干部監督工作提升到規律的高度來研究和把握,更加自覺地把握和運用干部監督工作規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經驗,以科學理論指導干部監督工作,以科學制度保障干部監督工作,以科學方法推進干部監督工作,防止腐敗滋生。
一、當前干部監督工作存在的問題
干部監督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存在客觀性,也存在主觀性。
一是監督制約主體受制于行政決策者,不敢監督。現階段,雖然我們的監督制約機構一般都受上級業務部門和同級黨委政府的雙重領導,但在本級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始終要求與黨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因而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即使發現問題有時也不敢反對,再加上上級業務部門更多表現為指導為主,對下面施加的影響有限,更使監督機構行使監督權底氣不足。其重要原因就是監督機構的人、財、物都掌握在同級黨委和政府手里,尤其是當監督機構負責人遇到搞“一言堂”的領導時,說話的分量不足,甚至表現為不敢說,在決策討論中舉手附和了事。
二是監督主客體的監督意識淡薄,不愿監督。近年來,監督主體監督意識和監督客體的被監督意識逐步增強,但相對于社會發展進步需對應的程度而言,監督意識仍然比較淡薄。一些監督機構總是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怕得罪人,怕破壞朋友關系,怕影響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印象,之類種種,在手握監督權力時卻時常表現為不愿監督,嚴重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有的決策者嘴里說著每一次的決策都要在監督機構的眼皮下完成,實際上卻非常不希望別人談意見,挑毛病,自覺接受監督更無從談起。
三是監督機構間職責權限不清,不去監督。我國現行的行政權力制約體系,包括黨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人大監督等等,應該說監督的抓手比較多,但正因為主體廣泛,具體的職責權限卻不是很清晰,在對決策權的監督時,往往互相推諉,都不去監督,想做老好人,使一些領導在“監督真空”中順利完成了個人意志的體現。
四是監督信息的透明度不高,不能監督。監督的客體包括決策者和決策的事項,但長期以來,不少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決策只有領導知道,文件只在內部傳閱”的弊端,一些根本不涉及國家機密的決策事項也要搞得神神秘秘,公開范圍不廣,公開程度不夠,客觀上剝奪了人民群眾和監督機構的知情權,當人民群眾和監督機構對監督客體之一的決策事項都不知道,監督又從何談起。
二、提高干部監督工作科學化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是完善監督機構設置。改變監督部門受上級部門和同級黨委雙重領導的局面,實行上級部門單獨管理;上級部門不僅要實行業務指導,同時對下級部門的人、財、物實行統一管理,使得監督機構不再受制于同級黨委和政府;國家財政對監督部門實行單獨核算制度,改善監督部門底氣不足的現象;增強監督機構在同級黨委中的話語權,要做到敢說、敢做,杜絕附和了事的現象。
二是增強監督主體的監督意識。要大幅度增強監督主體監督意識和監督客體的被監督意識,要與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相對應。要杜絕個別監督機構存在的事不關己態度,要不怕得罪人、不怕破壞朋友關系、不怕影響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印象,增強監督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要轉變思想觀念,要正視監督工作,自覺接受監督,確保有每一次的決策都在監督機構的監督下完成。
三是明確監督機構之間的職責劃分。要明確黨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人大監督等監督機構之間的職責劃分,明確監督方向和監督范圍,杜絕在對決策權的監督時,互相推諉、不去監督、想做老好人的現象,杜絕一些領導在“監督真空”中完成對個人意志的執行。
四是提高監督透明度。要努力提高監督透明度,改善各級黨委和政府“決策只有領導知道,文件只在內部傳閱”的弊端,對根本不涉及國家機密的決策事項進行公開,做到公開范圍廣泛、全面,利用電視、網絡媒體、固定公開欄等形式進行公開,將不涉及保密的重大事項至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擴大人民群眾和監督機構的知情權;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監督舉報手段,例如行政論壇、監督電話、電子信箱等形式,拓展監督舉報方式,確保政通人和、上傳下達、渠道暢通。
五是轉變多元化監督方式。信息化時代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公民知情權的改善,網絡的普及更是讓每個人都有了向政府、公眾發聲的機會。加上隨著社會主義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民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和意愿日益加強,這就為我們提高干部監督工作效率,拓展監督方式和主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壯大我們的干部監督隊伍,同時積極鼓勵新聞媒體要敢于曝光一些地區和部門在干部選任和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追蹤報道,利用輿論壓力倒逼相關部門和責任人深刻調查反省,及時改正;另一方面要拓展傳統的書信舉報監督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優勢,依靠網絡舉報、電話舉報、短信舉報、微博曝光等全方位、多元化形式來促進干部監督工作的及時性、快速性和高效性。
六是轉移監督重心。傳統的干部監督工作側重于在問題發生后的查處和彌補,這樣雖然能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但是問題和損失是不可逆轉的。如果能夠防患于未然,在問題發生前就將其扼殺于萌芽狀態,或者在問題發生過程中及時制止,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這樣不是更好嗎?加快轉變監督工作重心,一方面要求組織人事部門要加速完善干部選任和日常管理方面的相關政策、法規、條文,“補牢”在“亡羊”之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群眾舉報和定期、不定期巡查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即時監督干預體系,對于在選人用人和干部作風等方面正在發生的錯誤和問題,要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制止,以警示教育為主,以懲戒處罰為輔。
七是擴展監督范圍。一個人結交什么樣的朋友,過什么樣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是什么樣的人,或者他看重的是什么。這種價值觀取向會左右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行為和決策。領導干部責任重,權利大,如果政治信仰不堅定,為損友所累,為利益所惑,那么將給黨的事業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官商要“相敬如賓”,不要“勾肩搭背”,這就是為了杜絕官商交往中可能存在的拉攏腐化和權錢交易。加強對干部生活圈的監督,可由組織、紀檢干部,黨代表、群眾代表組成領導干部業余表現暗訪組,隨時考察領導干部的業余表現,不定期到餐飲、娛樂場所查詢干部公款消費情況,到干部所住的社區、鄰居及干部的家庭、親友處走訪,了解考察干部的業余愛好、家庭表現、交友情況等,隨時電話了解干部的業余去向。強化干部生活圈監督,不是“管得寬”、“損害干部個人隱私”,而是集合力為他們筑起了一座防腐拒變的“防火墻”,意義重大且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