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異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重要思想,但是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很多學者認為馬克思早期的異化思想與后期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是對立的,這曲解了馬克思的思想。我們認為馬克思從未放棄過異化思想,它貫穿馬克思思想發展始終,只是由于其哲學立場發生了改變,他的異化思想在不同的時期呈現不同的特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思想有著明顯的人本主義痕跡,《德意志意識形態》和《資本論》中,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的異化進行了有力的剖析,是早期異化思想在理論上的延伸和發展。從人本主義異化思想到對現實的人的異化的批判,其轉化的關鍵環節在于手稿中異化思想所蘊含的雙重邏輯。
【關鍵詞】異化勞動;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生產關系;資本
一、《手稿》中異化思想的理論內涵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思想中爭議最大、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文獻之一,它自問世以來備受關注。由于這部著作是未完成的手稿,且處在馬克思思想發展的結點時期,內容龐雜各種思想元素匯集,新舊思想沖突交鋒不斷。在《手稿》中,馬克思在批判的吸收既有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的對勞動異化及其揚棄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讀。異化勞動是馬克思異化思想的核心和出發點,馬克思用它指稱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與他的勞動產品以及與他的勞動之間的異在性、對立性關系,馬克思認為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私有制的勞動違背了人的類本質,發生了異化,即工人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與勞動本身相異化、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之間的異化。
在分析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性之后,馬克思一針見血的指出“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由此可見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是相互作用的關系,異化勞動導致私有財產的產生,私有財產加劇了勞動異化。馬克思沒有僅僅從私有財產的客體形式來看待私有財產本身,他批判了把私有財產當作物來看待的平均主義思想。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為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是人的自身解放為目標的現實的歷史運動,其根本就是揚棄人的異化,實現人的類本質的復歸。
二、《手稿》中異化思想的雙重邏輯
仔細分析《手稿》中的異化思想,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馬克思的思想蘊含著兩種邏輯,從抽象的人的本質出發的人本邏輯和從現實的經濟出發的科學邏輯。前者受限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帶有思辨色彩;而后者則逐漸接近歷史唯物主義,二者交織在手稿之中。
1、以人的類本質為出發點的人本學邏輯
馬克思的異化思想超越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批判了私有制使工人喪失了類本質、收到非人待遇的異化勞動。但是,此時的馬克思仍然受限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研究方法。他的異化思想,是從“人”的觀點出發的,他批判私有制和雇傭勞動,不是因為發現了客觀的歷史規律,而是因為從人本質的角度,私有制和私有財產違背了人的本質,使人非人化,他把勞動定義為人的類本質,即自由自覺的活動,進而推出私有制下的現實的勞動都是非自由自覺的。即異化勞動。
2、以現實的經濟事實為出發點的科學邏輯
雖然異化勞動扼殺了人的主體性,但馬克思也看到了異化勞動中包含的積極意義。那就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雖然是一種歪曲的肯定,它給人揚棄異化全面占有自己的類本質奠定了現實的基礎。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了勞動的二重性:異化勞動和對象化勞動。對象化勞動是勞動的肯定方面,是人通過自身力量對自然界的改造,即對象化自然。異化勞動是勞動的否定方面,是私有制下的違背人的類本質的勞動,它推動了私有制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斗爭,促進私有財產的徹底揚棄。這是《手稿》中暗含的與人本邏輯并存的科學邏輯,但是并沒有占據主要地位。
總體來看,《手稿》中異化的人本邏輯與科學的邏輯地位是不一樣的。人本主義是馬克思從人本主義出發,設定了人的本質使自由自覺的活動,進而批判異化勞動是非自由自覺的。這其中蘊含著科學邏輯,馬克思以人本主義為綱領,去批判國民經濟學。由此可見,人本邏輯在《手稿》中占主要地位,引導科學邏輯,是科學邏輯的綱領。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對異化思想的深化
《形態》延續了《手稿》中異化思想。存在于《手稿》中的科學邏輯,把馬克思引向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手稿》相比《形態》中的異化思想更具有現實歷史性。
1、從抽象的類本質到現實的人的異化
《手稿》中的異化思想是將人的類本質定義為人的“最高本質”。私有制下的勞動違背了人的類本質,由此說明人的異化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形態》則深入分析社會現實的異化,不再尋求人的類本質的最高規定,強調的是社會歷史領域的人在現實的活動中不斷否定自己的異化狀態。《形態》中的異化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具有客觀必然性。人的發展包含兩個方面:生產力和交往方式(生產關系)。人最本質的實踐活動是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生產力就是人在改造自然中體現出來的自身的本質力量。而交往活動是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生產力與交往方式不相適應,是異化產生的客觀原因。
2、從異化勞動的理論批判到現實根源的揭示
《手稿》是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指出異化的原因是私有制下的勞動違背人的類本質,而《形態》認為強制分工是人異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分工,它制約著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紐帶。分工是人與人以某種形式協作改造自然,不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強制分工下的個人需要共同活動,因此這種活動不是人們自愿的。在這些人看來,這種共同活動產生的社會力量不是他們自身聯合的力量,是不受他們控制的異己的力量。所以要揚棄異化,就要實現生產力的發展,同事變革現存的生產關系,這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消除人的異化狀態。
四、《資本論》對異化思想的豐富
馬克思在《形態》中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并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現實的人的異化。而《資本論》則立足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豐富了產生于《手稿》中的異化思想。
1、豐富了異化勞動規定性了理論內涵
第一,在工人和他的勞動產品的關系上,馬克思對這種異化關系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工人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不僅失去了對勞動產品的支配權利,而且產品被資本家所控制,成為資本家奴役工人的手段。這樣,工人和他們生產的產品之間就有了實質的對抗關系。第二,在工人與勞動本身的關系上,馬克思指出勞動者和勞動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不得不暫時放棄自己勞動的使用價值而把他變成勞動力商品去出賣,讓渡出自己的私有權給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消費了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勞動本身和勞動相異化。第三,在人與人的類本質關系上,馬克思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造成人與類本質異化的經濟根源:剩余價值的生產。在這個過程中,人完全淪為擴大剩余價值生產的工具,喪失了自己的類本性。第四,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資本論》指出每個人的活動是把自己當場維持肉體生存而生產的手段,而且他把別人也當成這樣的手段。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被一種與他沒有關系的“物”所代替,這種“物”就是他生產的產品。《資本論》立足于《形態》中發現的唯物史觀,為《手稿》中的異化現象找到了經濟根源并進行了科學的解釋。不僅如此,《資本論》還立足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的經濟異化進行了分析,這是對早期《手稿》異化思想的全面深化和豐富。
2、豐富了異化思想的具體內涵
首先,《資本論》對異化勞動的分析已經深入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內部,著重分析了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異化。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相分離的,生產資料是為資本家所有的,勞動者缺乏生產資料自身無法進行商品生產,只能把勞動的使用價值麥給資本家,這就形成了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的雇傭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會維持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用以再生產規模。生產資料作為資本家的不動資本又用以擴大資本主義生產,反過來加深了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異化。
其次,《資本論》指出了剩余價值的生產是造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異化的原因。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生產的超過必要勞動價值的那部分價值,一般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勞動的價值包含兩個方面:必要勞動的價值和剩余勞動的價值。資本家無償占有者雇傭工人勞動的剩余價值,以資本的形式用以擴大再生產規模,工人就不斷的被資本家剝削著剩余價值,淪為生產過程中的機器。由此看來,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勞動者和剩余價值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異化的原因。
再次,《資本論》不僅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異化,還研究了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中的異化。雇傭勞動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分離的結果,雇傭關系下勞動者淪為生產過程中的機器,是一種非人化的表現。勞動者把勞動力的使用權賣給資本家,資本家付給勞動者工資,這看似自由和平等。但是雇傭勞動進入到生產過程,購買勞動力使用權的人就成了資本家,勞動者就成了工人,這時候就形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并且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斷加劇二者之間的沖突。
五、結論
總的來說,雖然馬克思早期《手稿》中異化思想具有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馬克思在創立了唯物史觀之后以此為基礎不斷完善異化思想。在后期《資本論》中達到了完善。雖然,馬克思在后期的著作中很少提“異化”,但是異化思想并非不重要了,而是馬克思借助唯物史觀對經濟的研究更加深化,他立足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給異化思想更深刻的經濟論證,為其注入了科學的豐富內涵。可見,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始于《手稿》,但是隨著其哲學基本立場的轉化呈現出復雜的演變過程,也正是如此,異化理論在《資本論》中獲得其現實性和豐富性。這個過程并非是兩個馬克思的對立,正是馬克思對以往異化思想的超越,也是《手稿》中異化思想的理論延伸。
【參考文獻】
[1] 馮景源. 馬克思異化理論研究[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7.
[2]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人民出版社, 2000.
[3] 孫伯鍨.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4] 王 東, 林 峰. 《資本論》異化觀新探——與《1844年手稿》異化觀的比較研究[J]. 江海學刊, 2007,03:22-28+238.
[5] 馬克思, 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譯.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人民出版社, 2000,3.
[6] 孫伯鍨, 侯惠勤.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狀況(上卷)[M].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作者簡介】
趙越超,漢族,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遼寧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