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海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即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嘉蔭作為地處邊遠的農業縣份,一直以來存在著依賴資源發展的瓶頸,由于沒有大規模的工業企業,財政增收渠道極為狹窄、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要扭轉這一局面,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對接全省“龍江絲路帶”發展規劃,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始終,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培育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新臺階,實現邊境口岸縣份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和跨越。
一、夯實根基“富農”,在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美麗鄉村方面實現新跨越,著力打造生活水平高、人居環境好的新型村鎮
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堅持“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優結構、夯基礎、增收入、強設施”為重點,堅持科技先導、項目支持、政策協調,不斷加快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一是堅持“宜種則種、宜銷則種”的思路,充分對接市場,選擇適宜本地種植、宜銷對路的品種,努力打破效益低、抗風險能力弱的傳統農業種植結構;二是充分利用好我縣豐富的秸稈資源,探索通過“過腹增值”實現秸稈有效利用的途徑,推廣秸稈采集壓縮畜牧飼料技術,重點發展以肉牛、生豬等畜禽養殖為代表的畜牧業;三是積極引導農民群眾通過流轉、代耕、入股等形式,將土地向大型農機合作社、種植大戶集中,并發揮農業農機合作社的示范帶頭作用,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化、集約化水平,加快現農業發展步伐;四是將美麗鄉村與產業發展、旅游服務、改善生活相結合,協調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力爭把全縣73個行政村建設成為生態環境最優美、村容村貌最整潔、產業特色最鮮明、公共服務最健全、鄉土文化最繁榮、農民生活最幸福的新型村鎮。
二、依托優勢“興縣”,在培育區域品牌和蓄積競爭潛力方面實現新跨越,著力打造總體效益好、發展后勁強的特色產業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為提升經濟競爭力,中國將改造傳統行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并積極培育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為此,我們必須依托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牢固樹立開放發展和綠色發展的理念,對接“龍江絲路帶”發展布局,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加快生態旅游、對俄經貿、地方工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過渡。一是培育特色旅游品牌。結合伊春市“森林氧吧”旅游發展主題,突出嘉蔭特色,把旅游產業發展定位為“塑點精線”。塑點,就是將我縣原有的恐龍館、茅蘭溝等景點按照精品理念加大投入繼續完善,并逐步開發界江太平島、新發灘龍江淺水浴、南山寺、鄂倫春漁獵、上海齊市知青園等具有地方特色及文化底蘊的景點,讓游人有景可觀、有地可游、有舊可追,讓落地的游客留在嘉蔭,讓沒來過的游客向往嘉蔭。精線,就是精塑旅游線路,突出嘉蔭界江文化、恐龍文化、紅色文化、漁獵文化、知青文化的內涵底蘊,打造“界江風光游、森林生態游、異域風情游”等精品旅游線路,推出適合不同游客、特色各異、吸引力極強的旅游方案,真正把嘉蔭打造成游客云集的旅游熱點。二是提升對俄經貿發展層次。在鞏固現有對俄經貿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口岸投資環境,通過政策招資、環境引資等方式,積極招引各類企業在我縣注冊對俄貿易公司,加強與俄遠東地區、西伯利亞的貿易合作,擴大在交通運輸、農業、建筑市場、能源開發、勞務合作、旅游、林業及糧食、蔬菜出口等領域方面的合作,推動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升級。同時,按照“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的思路,通過跨境經濟合作園區,引進農業、林業精深加工企業,推進赴俄農業和礦產資源開發,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多元化化發展,最大限度地銜接“龍江絲路帶”。三是增強工業經濟牽動能力。以推進綠色食品加工為代表的新型工業為主攻方向,以“互聯網+”行動計劃為路徑,依托我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范縣”等品牌優勢,叫響水稻、大豆、黑木耳國家地理標識品牌,在不斷鞏固擴大種植規模的基礎上,通過扶龍頭、建基地,強企業、創品牌,抓園區、促集約,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開拓市場能力,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低端、粗放、低效的現狀。同時,充分發揮永安工業園區省級工業示范基地作用,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健全服務管理辦法,吸引更多外來企業入駐園區,打造一批產業鏈條長、輻射帶動能力強、競爭優勢明顯的集群企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之路,促進地方工業的振興崛起。
三、彰顯特色“靚城”,在拓展城區空間和扮靚城市風貌方面實現新跨越,著力打造建設理念新、整體布局優的魅力城市
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和會議上,多次提出生態環保的概念,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貫徹這一理念。我縣作為依山傍水的邊境縣城,始終堅持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城市建設中,明確提出了“生態為基、自然為本、文化鑄魂”的原則,堅持依托山水、歷史、人文底蘊,全力推動城市建設提檔升級。一是科學推進城市建設。以加快城鎮化發展和區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民生幸福為立足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城區“東擴南建”,強化區域服務中心效應,推動產業經濟創新升級。二是增強城市整體功能。堅持基本建設與市政建設同步推進的原則,在完善道路、路燈等市政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推進“三供兩治”工程,不斷增強城市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力和支撐力。同時,注重以建筑彰顯城市總體風格與地域特色,最大限度地展現嘉蔭歷史底蘊和人文內涵,升級改造公園亭廊、園林小品及游藝設施,提高園林綠化品位和檔次,全面打造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宜居新嘉蔭。三是強化城市規范管理。充分發揮城市管理部門、執法部門和社區服務中心的作用,加大城鎮管理和環境治理力度,著力解決群眾反響強烈的物業管理等熱點、難點問題,為居民創造清潔、舒適、文明、安全的生活環境。
四、強化投入“惠民”,在繁榮各項事業和改善社會民生方面實現新跨越,著力打造惠民力度大、群眾受益多的幸福嘉蔭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享小康社會成果。一是辦好地方教育。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繼續推行12年免費教育及營養餐工程,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持續更新教學設備,切實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教育教學骨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二是繁榮衛生事業。加快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藥物全覆蓋。完善公立醫院的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對公立醫院收費和支出的監管。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進一步簡化核銷手續,確保城鄉群眾真正受益。三是強化民生保障。探索建立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推進全民創業和扶貧創業工程,對下崗失業人員、復轉軍人、大中專畢業生、殘疾人創業給予貸款扶持及專業技能培訓,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四是推進文化事業。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為重點,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的利用效果。深入開展廣場文化、社區文化和小區文化活動,打造深入人心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加快恐龍文化、界江文化、鄉土文化的搜集、整理,積極創作一批文藝精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營造健康、和諧、文明的社會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