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慶
[摘 要]森林分類經營是指根據不同自然環境條件森林發揮不同功能的特點,將森林按照不同的經營措施劃分成不同的類型。森林分類經營的根本任務是要在類型劃分的基礎上,依據所確定的經營森林主導目標,采取相應的組織形式、經營形式、技術措施體系,建立相應的森林經營管理模式。
[關鍵詞]森林;分類經營;意義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特定區域產業結構的制約,不同區域和利益主體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森林的主導需求是有差異的。除此之外,由于森林所處地理區位特征、林地生產力、森林結構、質量等森林生態系統本身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共同決定了森林經營者必須根據現實或潛在森林資源所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將現實或潛在的森林生態系統,按不同的經營目標進行分類和空間定位,并采取相應的技術、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進行經營管理。森林分類經營日益成為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手段和具體途徑。如中國在制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區位和主導利用的不同,將林地林木區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按照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政府投入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商品林按照基礎產業進行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作用。
一、分類管理的基本原則
實行分類經營管理。將采伐和經營利用不會對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區域的森林和林木,劃定為商品林;把生態脆弱區域的森林和林木,劃定為公益林。這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一脈相承,在制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區位和主導利用的不同,將林地林木區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按照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政策投入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商品林按照基礎產業進行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作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扶持。凡納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資源,政府給予所有者或經營者合理補償。公益林建設投資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按照事權劃分,分別由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承擔。
二、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應采取的對策
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戰略,既是我國林業發展的需要,又是尋找林業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我國在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戰略過程中,必須針對所遇到的問題,采取一定對策解決,從而推動我國林業發展的經營戰略。
林產品生產不能超過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對森林資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種用途方面實行綜合管理。林業分類經營戰略必須以林業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制定規劃,分步驟、分層次地推進。按地域和環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經營規劃;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林產品的市場需求,選擇目的樹種,先從天然林的一般保護入手逐步轉到利用人工林,全面保護天然林,實現對森林資源的恢復與發展。
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商品林的建設是重點。在我國,目前商品林建設有兩個關鍵方面,一方面,選擇適合我國的商品林樹種,另一方面,在商品林發展過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產力。就我國北方而言,現在落葉松雖易成活,早期生長快,但后期生長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場面窄。因此,極需通過科學研究,尋找選擇和培育一種或幾種目的樹種。
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資,投資不到位,投資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許的。因此,投資要建立投資法人責任制及項目負責制,通過法律、法規和各種管理制度約束責任人。
實施林業分類經營策略,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林地的區劃和林地利用的規劃。但林地現存的問題也不能使林業分類經營更好地進行。因此,必須要加強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斷被侵蝕的態勢,堅決杜絕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要對生態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確保林地作用;要堅決還林于山,還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統的生態作用,改變自然環境,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三、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對生態公益林的保護與利用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林業的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以采伐天然林來滿足社會對林業需求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生態文明、生態安全已成為當今社會持續發展的主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科學保護、恢復和利用,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已成為林業經營的重要內容。因此,首先要引導人們認識生態公益林在人類生產和生活、生物產品基因庫、大農業物質產品的保障、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認清保護生態公益林就是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保護人類,自覺自愿地加入到生態林建設中來。其次構建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推進森林法的修改進程,改革和完善林木限額采伐制度。對公益林按照公益事業進行管理,實行政府投資建設為主,社會投資建設為輔的公益林建設管理機制。嚴格執法,依法行政。在生態公益林保護中,堅決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杜絕以罰代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法行為,要加大行政行為和企業法人行為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的查處力度。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地加大生態公益的建設力度。要在自然條件適合的地區實施封山育林,在特定區域減少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活動,利用自然生產力對森林系統進行自然恢復;對天然林和采伐跡地通過封山育林、人工的分布情況,以及滅火隊伍的實際位置和要到達目的地的信息,以確保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軍. 林業分類經營管理與可持續發
展的研究和探討[J]. 甘肅林業, 2010(4).[2]杜啟軍. 林業分類經營管理的對策
和建議[J]. 民營科技,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