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曦+閆峰
【摘要】從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本當局宣布投降,這場耗時八年的抗日戰爭終于結束。歷經這場戰爭的中國人民都受到了無法忘卻的傷害。然而,時至今日,當不少參戰的日本士兵幡然醒悟,懺悔、彌補當年的罪行時,日本不少右翼分子,仍然企圖歪曲歷史,想法設法通過各種借口推卸過錯,抹去事實。這是深受傷害的中國人無法忍受的。為了重現真實的歷史面貌,相關部門組織專業人才,通過多種途徑整理史料。本文現從“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文獻”,“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文獻史料整理策略”,“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文獻史料整理研究成果”三方面來分析如何整理研究大后方日本侵華罪行的文獻史料。
【關鍵詞】抗戰大后方;重慶轟炸;日本侵華;文獻史料
八年抗爭既是中國反抗外來入侵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取得的最大勝利。戰爭期間,日軍對我國抗戰大后方實施了慘絕人寰的惡行:“殺光、搶光、燒光”;殘殺兒童、老人;蹂躪婦女、少女等行為給中國人民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傷痛。“勿忘國恥,正視歷史”,近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專業人員通過搜集資料、查詢檔案、整理史料等方式試圖還原歷史,喚醒部分日本右翼分子的良知。
一、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文獻
抗戰大后方即四川、云南等西部地區,在中國抗日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支援作用。然而,為了摧毀中國抗戰前方的重要依托力量,削弱中國人的斗爭意志,日本實施了種種暴行。包括對大后方城市的連續轟炸,以及對大后方民眾的驅趕、殺害,使眾多民眾成了無家可歸之人,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傷害和精神傷害。在日軍的入侵中,整個大后方損害慘重的便是重慶。據“重慶空襲展覽會”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從1938年至1941年,日軍利用飛機轟炸重慶達100余次,炮彈投彈量約20000多枚,市民死亡人數達30000余人,重傷人數9000多。從這一個個數據足以見得當時的情況多么慘重。另外,《重慶防空志》、《重慶大轟炸圖集》《四川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空襲損害統計》、《重慶衛戍總司令部調查1939年7月24日敵機襲渝情況及傷亡損害報告表》等文獻都對當年抗戰過程中日軍對大后方中心城市重慶的罪行進行了詳實、真實地記錄。自1941年以來,不少專家將自身對抗日歷史的研究由前方轉移到后方,整理、研究出了不少史實資料,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必須承認的是,這期間的研究還存在著缺陷。因為多半研究缺乏系統性,只局限于對整個抗日戰爭的分析,對大后方的分析只是簡單的模式套用。不過,之后在現代學者周勇、潘洵的推崇、引導下,學者對抗戰后方的研究整理向廣度和深度邁進了。出現了諸如《抗戰時期西北開發檔案史料匯編》、《川魂——四川抗戰檔案史料選編》、《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聯合目錄》這樣飽含價值的著作。
二、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文獻史料整理策略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對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的史料整理正趨于一個逐漸完善的局面,愈加系統化、專業化和詳細化。而如何將浩如煙海的史料進行規范地整理研究,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F就眾多學者的做法做以下建議。
1、深入挖掘第一手史料
對史料的整理不同于自我創作,是需要以真實的史實材料做基墊的,繼而將語言進行圓潤、打磨。因此,要想整理出詳實的文獻史料,第一步便是收集材料,挖掘第一手史料,保證材料的原始性?,F如今,關于這類史料主要收藏于中國大陸、臺灣、日本和其他參戰國。其中東京審判中,原告、被告方均準備了大量的材料,就連記錄庭審的人員都洋洋灑灑寫了千萬字的記錄,這些資料無疑對研究整理日本侵華罪行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材料。在中國大陸,重慶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及西部城市的檔案館均有大后方日本侵華的史實記載。此外,眾多海外國家,諸如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參戰國的國家檔案館均有資料保存。因此,建立一個規模龐大的抗戰大后方資料收集庫,囊括國內、國外資源,相信會更有成果。我國的旅日學者便是根據收集而來的《井本日記》梳理了日本對華展開細菌戰的整個過程。
2、展開宏觀視野
在整理整個抗戰大后方的史實資料時,并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單就其中的某一細枝末節來整理,而應宏觀把握。有些史實固然正確,但又不盡完全正確,必須將整個資料整理置身于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綜合考慮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結合中國戰場的形式變化,全面、宏觀、系統地來看。進而將研究從現象直至本質,透徹地整理資料。堅決避免單從某一角度片面地研究問題。另外,在整理范圍上,應以重慶為中心,延伸至西部的其他城市。這樣才能將中國抗戰史實整理提上一個新臺階,才能為后人的史料查找提供更加全面的記載。
3、整理團隊專業化、擴大化
近年來,我國對大后方史料的收集、整理取得不小的進展。其中,以重慶研究中心享譽世界。形成了一批以中青年為主,學術專業人員牽引的研究團隊。這樣的團隊,共研究20多個國家項目,發表論文百余篇,先后創辦多個研究論壇、文化研討會,就存疑的學術問題展開研討。無疑,這些不計其數的榮譽、成就離不開專業的團隊。因此,要想使文獻史料的整理更有效率、更具專業性,專業的團隊必不可少。另外,由于學者對大后方的研究領域多集中于西南地區,而其他大后方領域,研究多有不足。因此,大后方史料整理團隊急需擴大化,需要集思廣益,在眾多智慧的碰撞中擦出學術的火花來。
4、辨別史料的真實性
要想真實地再現當年的面貌,則必須采用真實的文字記載。因此,在整個史料的整理、研究過程中,相關人士必須做到辨別真偽,去偽存真,防止不必要的錯誤。這就需要學者在龐大的文字史料中練就“火眼睛睛”,用自己扎實的歷史學識,選取最真實的史料來。另外,還可采用多方調查,多方探討的方式。
三、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文獻史料整理研究成果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我國在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文獻整理研究方面碩果累累。先后出版了周勇的《重慶抗戰史》,章開沅的《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叢書》,周勇的《重慶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等史實專著。在學術研討方面,舉辦了諸如“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國際學術討論會”,“中日戰爭暨抗戰大后方史料整理與研究學術討論會”,針對大后方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與國內外學者做一番探討。
四、結語
對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文獻史料的整理研究意義非凡。它對還原二戰戰爭原貌,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以及顯示中國在反法西斯過程中做出的努力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史料整理研究的目的與極端的日本人想法不同,并非簡單地進行資料的收集、匯總,而是為了通過整理、分析的大量史實資料再現當年中國民族慘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過程,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非正義行為。從而回顧歷史,牢記“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并且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懂得和平、安寧的生活是多么珍貴。從而促進國際人士為營造一個文明、和平、和諧的國際環境而努力。
此文系重慶市2015年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抗戰大后方日本侵華戰爭罪行文獻史料整理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號:2015NQCB17
【參考文獻】
[1] 雷 亮. 美國國家檔案館日本二戰罪行文獻資料館藏情況分析[J]. 國家圖書館學刊, 2014,02:38-43.
[2] 宋芳芳, 陳 卓. 中日戰爭暨抗戰大后方史料整理與研究學術討論會簡述[J]. 抗日戰爭研究,2012,01:159-160.
[3] 郭德宏, 陳亞杰, 胡尚元. 近10年關于日軍侵華罪行和遺留問題研究綜述[J]. 安徽史學, 2006,01:116-128.
【作者簡介】
賈曦,男,碩士學位,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黨政辦副主任、副教授,研究領域:應用寫作、商貿物流、歷史文化等。
閆峰,女,重慶商務職業學院科研處職員、講師,研究領域: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