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寧++嚴長杰++高輝
摘 要:該文闡述了我國進行本科評估的原因,對我國進行首次水平評估和正在進行的第二次審核評估做了簡要介紹,主要是對兩次評估各自工作的側重點和評估特色做了介紹,重點論述了在第二次審核評估后我們應該著手開始準備要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建立統一教學管理平臺來收集教學數據;二是分析各種評估利弊,確定我國獨具特色的評估方式,使評估成為我國教育起飛的助推劑。
關鍵詞:本科評估 平臺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c)-0101-03
自從1999年我國大學實施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為了保障我國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按照國際慣例,國家及時出臺政策,對我國高等學校進行本科評估。學界正在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評估模式,如何通過評估來保障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和如何進一步實現評估的簡潔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1 我國高校進行本科評估的必要性
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從恢復高考時算起,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在恢復高考的前三十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增速比較緩慢,1978年為1.55%,1988年3.7%,1998年也不過才升至9.76%。從1999年開始,我國大學開始實施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得到快速提升,2002年為15%,2007年為23%,2010年為26.5%,到2012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根據美國學者馬丁·特羅對高等教育的三個階段的發展劃分理論,即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內為精英教育,15%~50%為大眾教育,大于50%以上為普及教育,我國現今的高等教育屬于大眾教育階段。
高等教育是我國經濟騰飛的基石。我國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時期,正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絕佳時機。經濟擴張和科技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而為社會培養需要的各類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高校在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過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對社會工作的參與度,使高校成為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這是成就高校發展的一個絕佳時機,同時,能否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也是高校發展面臨嚴峻考驗。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滿足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所需人才,高校普遍實行擴招政策,高校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本科教育的急劇擴張,許多配套設施和教師隊伍的擴充無法跟上教育擴招的步伐,致使我國本科教育質量出現嚴重問題,為了保證本科教學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保證本科院校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而優質的專業人才,教育部決定在我國普通高校中分批開展本科教學評估工作。
2 我國兩次重要的本科評估
2.1 首次本科評估——水平評估
首次評估重點是考察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基本教學管理和基本教學質量;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學校教學改革建設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情況。評估結論分為“通過”、“暫緩通過”和“不通過”三種。“通過”的學校五年后進入審核評估。
我國首輪評估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開的,評估工作是從2003開始,2008上半年結束,首次評估全方位地對我國的592所本科院校進行了評估。雖然首輪水平評估由于缺乏自身應有的自由與自覺和獨立性不強而飽受詬病,但首輪評估過程、方式和方法及評估本身都為后面我們將要進行的第二次審核評估積累了經驗,提供了范本,它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里程碑事件。首次評估是對我國的本科教學一個總體檢閱,通過評估,我們大體摸清了我國本科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目前急切需要改進的問題。首先,它促進了各大高校對教學的投入和重視,加大了高校對教學質量的關注,穩固了教學在學校事務中的中心地位;其次,首次評估促進了教學管理工作的規范和教學工作秩序的形成,使大多高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水平通過這次評估上了一個新臺階,實現了教學管理規范化,教學過程系統化;最后,首次評估制定了比較嚴謹和科學的指標體系和標準,它成為高校規范管理的參照系和指導高校發展的指揮棒,也為第二輪本科評估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工作范本。
2.2 第二次本科評估——審核評估
第二輪本科審核評估重點是考察學校辦學條件、審查本科教學質量與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考查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運行狀況及學校深化本科教學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審核評估形成寫實性報告,不分等級。
第二次本科評估強調高校在確定自身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的基礎上,構建質量保障體系,保證質量達到標準,引導高校創建特色、多元化的特色發展。第二次本科評估首先設計了“五位一體”的評估制度,構建了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共同參與評估的新評估組織體系;其次,第二輪審核評估不同于第一次的水平評估的指導方針,它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高等教育分類指導的思想,倡導了學校主體,國家把關,學生為主的新評估理念;最后,在第二次評估中采用了教學狀態數據分析法,評估中有行業和企業人員參與評估,建立了過程管理和專家工作規范的嚴格過程監管機制。作為一個已經評估過的院校工作人員,我認為此次評估從聲勢上不像第一次評估那樣搞得“轟轟烈烈”,評估在“靜悄悄”的進行,非學校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學校正在評估。經過第一次評估,人們對評估不再像第一次那樣抱有太多的好奇心。在此次評估中,學校一切活動正常進行,評估對教學工作的影響微乎其微。其次,通過第一次評估,學校的管理已經規范化和程序化,學校教務對基礎教學數據在平時的工作中收集整理到位,再加上高校經過首次評估,對評估過程都有一些粗略的了解,準備材料充分,幾乎不需要做額外的工作。最后,在第二次評估中,大多高校為了迎評都引用了一些評估平臺,教學數據都在平臺上可以檢索到,這也是該次評估悄無聲息的一個原因。
3 評估結束后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3.1 關注教學過程數據收集, 建立統一教學管理平臺
平臺化是信息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原來簡單處理數據的方法越來越不能適應高校發展,網絡技術的興起,加速了信息處理平臺化發展的進程,在本科評估中建立一個所有高校通用的數據管理平臺,是未來本科評估順利進行的一個必然結果。在我們所經歷的兩次本科評估中,評估數據收集是被評估高校面臨的一個最為頭疼的問題。
在首次評估中,各大高校為了收集評估所需的教學數據可謂是用盡手段,有些學校為了獲得評優結果,甚至冒險假造教學數據。每個迎評高校都在盡力收集評估所需的教學數據,因為評估數據直接影響評估結果,而評估結果對學校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它會影響學校未來招生名額,影響學校以后的每一屆招生,影響上級對學校未來的資金投入,以上每項都關系到學校生死存亡,所以教學數據收集中每個高校都高度重視。但現實情況是,評估中所需的與教學相關的數據大多分散保存在各個部門或院系,并且這些數據多數處于原始狀態。這是因為本科評估前學校對教學數據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和條目要求,每個部門和學院所擁有的教學數據內容和條目都不一樣,尤其對新合并高校,合并前各校各自為政,不可能有符合統一格式和相同條目的數據,收集評估所需數據的任務幾乎不可能完成,即使非合并高校,也是因為教學工作人員流動性大,不同工作人員的偏好不同,教學數據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下來或存儲,要收集到評估所需要的一定年限和時間段、條目統一,內容一致的所有教學數據,就需要各個學院組織人力對原始的教學數據進行整理,評估是在學校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中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要組織人力來完成這項復雜的工作的,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也僅僅就這一項工作,就會使迎評學校焦頭爛額,這也是有些高校冒險編造虛假教學數據一個不得不說的原因。
目前,高校大多工作已實現無紙化辦公,但教學過程數據大多使用Excel表格和Word文字處理等簡單數據處理方式,采用這種簡單自動化數據處理方式,針對少量數據還能應付,如果教學數據常年積累,就會有很大弊病,首先,如果用戶需要某一方面的信息,檢索起來非常緩慢,Excel對數據的處理只適合小型數據庫,實現大型數據存儲幾乎慢到無法忍受;其次,使用單機保存的數據容易出錯或丟失,難于對數據進行后期維護也是它的一個弊病。因此,在首次評估結束后,建立一套教學管理平臺系統就被提上日程,但我們調研發現,目前針對教學管理的平臺比較少,已經在使用大多數是本科教學評估系統,且單機版居多,這就造成系統運行硬件要求高,而且操作復雜,限制了數據庫的發展。而基于微軟的B/S(Browser/Server即瀏覽器和服務器結構)框架的本科教學評估系統又面臨一個網絡解析速度慢,靈活性差的現狀。
如果能夠利用現有網絡技術,以國家教育部對本科辦學質量評估各項指標為核心,開發一個高校通用的教學數據平臺系統,這將最有效的實現評估過程和結果的簡潔化。這個平臺能提供開放性和可移植功能,同時穩定性和安全性也比較高,可以實現評估人員在遠程調用自己將要評估的學校本科教學數據,不需要進駐到該高校或進駐時間很短就能對這個學校進行系統和全方位的評估,這不但可以減少評估人員的長途奔波,又可以不影響評估高校的正常工作開展,也可以實現高校之間的教學管理數據共享。通用的教學管理平臺系統中教學數據具有統一標準和條目,可以實現教學過程的科學管理,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節約人力物力,成為迎評工作的亮點。在平時工作中高校對海量教學過程數據可以統一采集、整理、歸類,然后定期備份存放在專門的數據存放地,為了提高數據的安全性,數據可以同時備份在不同的地方。這些數據是我們研究高校發展歷程,總結教育發展規律,為政府決策提供決策的重要依據。
3.2 分析中外評估模式利弊,確定我國評估方式
不同的評估模式包含不同的價值追求和政策倫理,每一種模式都包含著主體的教育理念和評估理想,同時也蘊含著它的價值取向,確立我國的高等采取那種評估模式,有助于我們把握評估價值的形成和發展脈絡,認識評估教育價值的本質及其含義,深刻理解評估本身存在的意義,理解評估存在的政策倫理追求。
西方主要的教育評估模式有以下四種:
第一,泰勒模式——科學取向模式。即就是運用各種可以將事實量化的手段,收集對象的數據化信息,以盡力做出客觀的評價。
第二,斯塔弗爾比姆的CIPP模式——決策取向模式。即就是對評價方案實施全過程的監督和管理,為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第三,斯里克文的目標游離模式——人文取向的模式。即就是提倡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
第四,斯塔克的應答式評估模式——參與取向模式。這一模式以心理構建思想為基礎,強調評價過程是所有與評價方案有厲害關系的各方共同參與,共同協商的過程。
我國現在采用的高等教育評估方式,劉理認為屬于“政治取向模式”,這是因為我國政府在高等教育辦學、管理和投資中居于中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這種宏觀管理體制決定了高校評估中政府行為的集權模式。但政府主導的評估模式缺點是評估信息不全,專業性不強,導致評估失真;評估主體單一,評估效率低;獨家控制評估權,缺乏監督,影響評估的公證性。
根據約翰·布倫等人研究證明,評估給高校的影響有兩面性,評估在促進學校對教學質量的重視和高校文化改變的同時也導致權力越來越集中和學校內部官僚化趨勢的增長。評估導致國家行政力量和社會力量過多介入學校正常運行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壓高校學術權力的存在空間,打破了教育本身的內在規律,不利于教育健康發展,這與評估引導高校擺脫外部壓力的基本價值觀相左。評估是確保高校遵循基本教育規范,保證高校按照教育教學本身的規則辦學,但在評估中為了使評估結果具有說服力,評估邀請不同行業人員介入,這就會使學校為了達到評估的目的,而做一些部符合教育自身規律的事情,使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不能保持自然秩序,高校整體運行不能保持穩定狀態,阻斷高校辦學行為的連續性,這樣,高校就不能根據學校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調整,形成自身的辦學傳統和特色,而獲得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與評估的目的相違背。現有的幾種評估方式中只有外部評估(中介性評估)可以使高校的獨立性得到最大實現。
中介機構評估在評估中兼顧社會多種需求,接受各方面監督,對教育活動即辦學效益做出客觀、公正的價值判斷。具體好處體現在:首先,中介評估可以保障學校學術活動的相對自由。通過各行專家組成的評估小組既保證了評估的可信性,又確保了高校自由的進行學術活動,如果評估由政府主導,就有侵害學術自由之嫌。其次,政府進行評估時,評估指標和評估標準都是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制定,這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評估,會影響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而評估中介是獨立于政府的非營利性組織,具有獨立性、客觀性和公證性等特點,能更好的保證評估結果的公證性、合法性和權威性。但中介評估容易引發大學的“文件制造”運動和“自我欺瞞”的造假行為。這也是我們在評估后要加強研究的問題。
4 結語
評估作為一種能有效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評估中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內在規律,評估是為了充分發揮教育自身的內在規律,實現教育“在適應中超越,在服務中引領”的作用,在評估中評估者應盡量做到“立身世俗”又“不唯世俗”。評估是為了在世俗化的活動中盡量追求超越性的“天職”,注重評估的當下存在價值,在評估中不斷完善這種教育體制,發揮有利于教育發展的正向功能,減少它對教育的不利影響,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早日騰飛。而不能迷失在各種對教育和教學評估“指責”和“稱頌”的喧囂之中。
參考文獻
[1] 劉理,董垌希.高校評估政策理論分析-以我國首輪本科教學評估為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42-47.
[2] 梁綠琦,袁光亮,張瑞芬.教學評估―一種教學管理模式的實踐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34-138.
[3] 李志宏.本科教學評估新方案對高職教育評估制度建設的啟示[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5-6.
[4] 張蕾,明儀皓.本科評估背景下地方高校陳本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5):25-28.
[5] 王衛平.芻議本科教學評估方式需要避開的誤區[J].職業教育,2016(5):163-164.
[6] 周錫堂,董超俊,赫向英.從教學評估實踐看地方高校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J].改革與發展,2016(1):26-30.
[7] 陳柳.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模式轉換的若干思考[J].教育管理,2016,2(8):23-25.
[8] 劉黎.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實現[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