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摘要:著名的語言哲學家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理論有利于人們理解變化多端的話語形式,深入分析其隱含意圖。同時也為譯者正確把握小說中人物對話的會話含義,在譯文中再現原作的會話含義提供指導意義。本文以《圍城》的英譯本中的某些人物對話的翻譯為例,分析了違反四項原則所引起的會話含義的翻譯,并對茅國權和珍妮·凱利的譯文進行評析。
關鍵詞:會話含義;圍城;翻譯
小說中的人物對話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說中的人物對話是作者精心設計的,人物對話對于刻畫人物,突出主題起著重要作用。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小說中的人物對話也同現實生活中對話一樣,反映現實生活,因此也就必然存在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會話含義”的情況。事實上,讓人物在對話過程中違反“合作原則”也是作家用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情感態度的手段。
一、會話含義理論
(一)合作原則及四項準則
美國的語言哲學家格萊斯第一次論述了“會話含義理論”。他認為,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的遵守這種合作原則以保證交流的順利進行。合作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準則:
1.質量準則:指我們所說話的真值。盡可能保證自己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2.數量準則:所說的話應該包括交際目的所要求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該超出所需信息量。
3.關聯準則:所說的話要與交際有關聯;不說與談話內容無關的話。
4.方式準則:所說的話要避免晦澀;避免歧義;要簡練;要條理清晰。
(二)會話含義的產生
人們如果在交際時能嚴格遵守合作原則及其四項準則,交際雙方將按照話語字面意義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就能以最直接,最高效率的方式進行交流。然而在實際的話語交際中,人們并不總是遵循合作原則進行交際。當人們用字面意義達不到自己的交際目的時,人們可能故意違反其中的一條或幾條準則。Grice認為,在遵守合作原則的前提下故意違反四項準則,說話人這時就產生了會話含義。因此,會話含義是指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從話語形式推導出來的,隱藏在字里行間的說話者的真實意圖。
二、《圍城》中人物對話的會話含義及其翻譯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全書以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表現了人們在婚姻戀愛,教育,生活和事業等種種“圍城”中的困境。“圍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錢鐘書的《圍城》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通過人物之間對話的分析,我們可以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戳穿諷刺對象在言語上的虛假性以及各個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從而加強對小說主旨的理解。
不僅如此,譯者還要把自己理解和捕捉到的會話含義用適當的手法表達出來,讓譯文讀者能輕易理解領悟到會話的言外之意。本文將引用《圍城》的英譯本--珍妮·凱利和茅國權的譯作Fortress Besieged中的某些譯例,探討小說翻譯中譯者是如何處理原作中人物對話的隱含意圖,如何最大程度地再現原作的語言魅力。
(一)違反質量原則引起的會話含義及其翻譯
例:原文:一見蘇小姐,他先聲奪人地嚷道:“昨天是怎么一回事?你也病,她也病,這病是傳染的?還是怕我請客菜里下毒藥?真氣得我半死!”
譯文:The moment he saw Miss Su, he burst out without giving her a chance to speak, “ What happened yesterday? You got sick, she got sick. Was it anything contagious? Or were you afraid Id poison the food? Was I ever mad.”
方鴻漸違反了質量準則,正話反說。方鴻漸請蘇小姐和唐小姐吃飯。當蘇小姐知道鴻漸也請了唐小姐時,心里不高興。第二天,便借口身體不舒服不能去吃晚飯。與此同時,蘇小姐也讓唐小姐晚上不要去赴宴。但是,唐小姐并未聽從表姐的話,并跟鴻漸約定不要讓蘇小姐知道兩人晚上一起吃飯的事情。
譯者在翻譯這段對話的時候,把這句話翻譯成Was I ever mad? 譯者并沒有按照真氣得我半死來直譯,而是翻譯成了mad,mad一詞雖然也表現出了鴻漸生氣的狀態,成功地將原作中的會話含義轉移到譯文中去,但是它卻不如原文表達用的傳神,在翻譯的過程中喪失了其中的幽默效果。
(二)違反數量原則引起的會話含義及其翻譯
例:原文:他回去和柔嘉談起,因說天下真小,碰見了蘇文紈以后,不料又會碰見她。柔嘉冷冷道:“是,世界是小。你等著還會碰見個人呢。”
譯文:He mentioned it to Jou-chia when he got home, marveling at what a small world it was. Of all things, after running into Su Wen-wan, now he had seen Mrs.Shen too. Jou-chia said coldly, “ Yes, the world is small. Just wait. You will run into someone else too.”
柔嘉的話顯然違背了數量準則。當鴻漸跟柔嘉提到偶遇蘇小姐的事情,柔嘉冷冷地回答,你等著還會碰見個人呢。這里還會碰見的人指的應該是唐曉芙。根據數量準則,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柔嘉本應直接說出你還會碰見唐曉芙呢。因此,柔嘉的話語不具有足夠的信息量。
柔嘉不直接點破所指的人,表明了她內心對于唐曉芙的嫉妒,因為鴻漸曾經迷戀唐曉芙。這樣說可以讓鴻漸感受到自己的醋意,如果直接點破就不能傳神地表達出柔嘉的心理情感。所以,譯者也用了someone一詞來代替了柔嘉的實際所指,從而讓譯文讀者對于柔嘉不提供足夠信息,故意違反數量準則進行仔細的思考和推敲。這樣隱含的翻譯方式,譯者給讀者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同時也再現了原文的會話含義。
(三)違反關聯準則引起的會話含義及其翻譯
例1:原文:唐小姐道“我問你,你那時候坐在沈太太身邊,為什么別著臉,緊閉了嘴,像在受罪”?“原來你也是這個道理”!方鴻漸和唐小姐親密地笑著,兩人已成了患難之交。
譯文: “Tell me, when you were sitting down next to Mrs. Shen, why did you turn your face away and hold your mouth tightly shut as if under torture?”
“So the same thing happened to you!” Fang Hung-chien and Miss Tang laughed intimately, having now become comrades in adversity.
方鴻漸打破了合作原則中的關聯準則,他沒有理睬唐小姐的問話,自顧自說。這種貌似違反實則遵守合作原則的對話需要啟動兩人的共有知識來推導出其會話含義。早上,方鴻漸坐在靠近沈太太的地方,可是一坐下去,他就后悔無及,因為沈太太身上有一股味道,這味道熏得他要反胃。后來方鴻漸問唐小姐方才為什么都不吃,是不是身子不舒服。唐小姐問鴻漸,那時坐在沈太太身邊,為什么別著臉,緊閉了嘴,像受罪?這時鴻漸并沒有直接回答唐小姐的問題,而是回了句原來你也是這個道理。其言外之意就是他明白了唐小姐沒有怎么吃東西的原因,因為唐小姐跟自己遭了一樣的罪,所以吃得很少。這樣說即避免了直接說沈太太身上有股味道的尷尬,又巧妙地回答了唐小姐的問話。
對于鴻漸的回答,譯者并沒有按照字面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用了巧妙的翻譯 “ So the same thing happened to you.” 這樣的翻譯把原作中的會話含義巧妙地翻譯出來。譯者對原作中的隱含信息在譯文中成功地進行了信息轉移,使譯文讀者能夠輕易地捕捉到鴻漸已經明白了唐小姐不吃東西的原因,因為他們都因為沈太太身上的味道而遭罪。如果譯者按照直譯的方法,直接翻譯 “原來你也是這個道理”,就會使譯文讀者摸不清頭腦。
(四)違反方式準則引起的會話含義及其翻譯
例:原文:趙辛楣專家審定似的說:“回答得好!你為什么不作篇文章?”
“薇蕾在《滬報》上發表的外國通訊錄里,就把我這一段話記載進去,趙先生沒看見么?”沈先生稍微失望地問。
譯文:Chao Hsin-mei observed, “ An excellent answer! Why dont you write an article about it?” “ Wei-lei [Mr. Shen]put those remarks of mine in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ce column in a Shanghai paper. Didnt you see it, Mr. Chao?” asked Mr. Shen with a touch of disappointment.
沈先生的回答違反了方式準則中的說話要簡潔的原則。趙辛楣問他為什么不做篇文章,根據說話要簡明的原則,他只需回答他已經寫了一篇關于這個話題的文章就可以了。但是,他卻說了一連串的話來委婉地表達他已經發表了這個文章。沈先生看似多余的話語表現出了他心里活動,對于別人并未關注他的文章的一種失落感。如果沈先生直接回答他已經寫了文章,雖然意思上無大差別,但是對于人物內心活動的刻畫就會遜色很多。
在翻譯這段對話時,譯者采取了直譯的方法,這是因為通過直譯的方法譯文讀者也依然能夠體會到沈先生失落的心情。他的委婉表達即表明了自己的失落,而且在后文的描述中也提到了沈先生的失望,因此,這里譯文讀者能夠輕易地捕捉到其會話含義,譯者采取直譯的方法是十分妥當的。
三、結語
通過對圍城英譯本的分析,我們發現,對于會話含義的處理,作者一般采用直譯的方式。直譯的方式可以使譯文讀者根據語境對其會話含義進行仔細推敲,并且保留原作中的語言特色和文化色彩。對于隱含信息不明顯的會話含義,譯者通常采用意譯的方式將原文中的再現于譯文中。對于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會話含義,譯者通常會找到目標語文化中與原語相對應的詞來進行翻譯。因此,對于譯者來說,要準確地進行文學作品會話含義的翻譯并不簡單。譯者既要成功地將原作中的隱含信息轉移到譯文中去,又要盡量保留原作中的語言特色和文化色彩。
參考文獻:
[1]Jeanne Kelly,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2]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陳芳. 《圍城》意蘊淺析[J].語文學刊,2008.
[4]李佩琴. 從會話含義理論解讀《圍城》中的人物對話[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
[5]錢鐘書. 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6]王勝寶. “會話含義”與小說對話的理解和翻譯[J].中國翻譯,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