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飛中 呂建新 劉潔
[摘 要]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改革的制度環境意識不強,并直接影響深化改革的路徑選擇,進而影響改革的進程和效果。為此,地方高校要加強制度環境培育,回歸“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思考,構建適合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養機制。通過優化招生錄取機制的效能性、突出運行管理機制的關鍵點、提升激勵約束機制的功能化、強化質量監控機制的系統性等策略,達到全面深化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提升培養質量之目的。
[關鍵詞]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研究生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1-0008-04
2009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屬高校開始啟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幾年來,地方高校實施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認可度穩步提升,全國有16個省市將“推進(或深化)研究生培機制改革”列入本省2010—2020年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成效也逐步顯現,改革試點后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研結合度、微觀環境運行、師生關系、研究生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及培養質量總體滿意度等均呈比較滿意狀態。[1]但總體而言,制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關鍵問題依然存在,深化改革還有較大空間。其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制度環境意識不強。據調查,地方高校對“改革缺少來自學校整體制度環境的支持”與“改革模仿多創新少”的認同度明顯高于部屬高校。[2]以浙江省為例,20所開展研究生培養的地方高校中僅有二所制定了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方案,12所列入省級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的單位中僅有一所制定了改革方案。已制定方案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表述與部(委)屬高校基本一致,改革內容也主要是導師負責制和研究生資助體系。可以說地方高校還未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系統的制度體系,也未完全立足校本級研究生培養的問題和地方高校的特性開展改革,缺乏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制度環境建設的意識和舉措。其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路徑不完全符合實際要求。在改革路徑的探索上,地方高校因襲部(委)屬高校較多,多將研究生培養基金制度、導師制、研究生獎助制度、研究生招生制度等作為改革的重點和核心[3],這意味著忽視了政府調整研究生教育結構、加強課程建設、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要求,更沒有將這些要求與研究生培養的實際問題對接,直接影響校本級培養機制改革路徑選擇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我們認為地方高校當前應加強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制度環境培育,并針對研究生培養機制上存在的問題,探索并找準深化改革的路徑。
一 培育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制度環境
制度環境的概念最初產生于新制度經濟學,指一系列用來建立生產、交換與分配基礎的基本政治、社會法律的基礎性規則。[4]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制度環境包括由政府、社會主導的外部規則和由學校主導的內部規則(本文主要討論后者)。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制度環境,指的是為機制改革而建設的完整制度體系,這是深化改革的基礎。我們以為,應從建立規則或制度體系的邏輯起點,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兩個角度去思考制度體系建設問題,從而直擊研究生教育的本質問題。基于“培養什么人”的再思考,地方高校要分層級、分類型地明確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定位;基于“怎樣培養人”的再探究,地方高校要明確研究生培養機制的制度體系和機制建設的具體任務。
明確“培養什么人”,就是明確研究生培養為誰服務、服務誰,明確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是解決研究生培養“千校一面”的有效舉措之一。無論是政府對研究生培養專業的指導性方案,還是高校根據政府要求制定的本校研究生的專業培養方案,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表述大多趨同,同時這種趨同還表現在學位層次、類型上,及地方高校與部(委)屬高校的趨同上。此問題的產生反映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適切性、可操作性不足,制度實施的效果難以保證。地方高校需要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給,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目標設計,提高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的有效性和權威性,重點考慮本校情況(內部結構體系,包括生源質量、導師水平、學科特點及資源條件等)與行業需求、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求、政府指導政策等(外部環境體系)的相互作用。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現實與長遠需要[5],綜合行業需求,吸納有關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指導意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規劃、調整校本級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定位。地方高校要結合研究生培養的“基本質量”標準建設,以課程標準、科研能力、實踐技能、綜合素養、授位要求等,逐一量化、細化各學科專業培養的目標定位,將定性的指標盡量轉變為定量的指標,將理念性的指標盡量轉變為可操作、可監測的指標。從培養類型上考慮,要轉變模仿部(委)屬高校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慣性,積極適應地方高校專業學位教育的新發展和學術學位教育的新要求,將人才目標定位為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層次高、應用性強、專業能力突出的專門人才。從培養層次上考慮,要明晰碩、博的區別,避免碩士培養的本科化傾向,更要避免博士培養的碩士化傾向,或碩士培養的博士化傾向,要突出博士生培養的專業型、研究型特征,突出碩士生培養的復合型、應用型特征。
明確“怎樣培養人”,就是構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既要結合已有的研究生培養機制的結構理論,更要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運行的現實情況。我國研究生培養機制結構理論的探索自部(委)屬高校改革試點時開始,也主要以此類高校為分析對象,以研究生培養機制中的培養要素、培養環節[6],及培養的運行、動力、約束[7]等為主要內容,主要關注研究生培養的利益相關者、培養活動(環節)、工作原理和運行的方式等。《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根本目的在于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可見,明確的改革方向是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選拔人才、培養人才。從基礎的結構要求出發,參考已有理論和政府的明確方向,在培養利益相關者(如研究生、導師、培養單位、政府、市場等)已明確的前提下,地方高校“怎樣培養人”的關鍵是真正理順培養活動(環節),并且從正反的激勵和管控中保障培養活動(環節)有序高效運行,從而達到重塑制度體系的目的。為此,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建設應縱橫結合。縱向上,進行培養活動(環節)的梳理,強化研究生從招生錄取到運行和資源配置的管理;橫向上,健全運行和保障措施,確保激勵、約束作用全面發揮和質量全程管控。構建以招生錄取機制、運行管理機制為縱向系統,激勵約束機制、質量監控機制為橫向系統的研究生培養機制結構。這種培養機制使利益相關者(尤其是研究生、導師)的管理與訴求得以充分關注,研究生的培養環節被全程管控,激勵、約束、保障等功能被全面激發,可為深化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準備良好的制度環境。
二 地方高校深化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路徑選擇
面對優秀生源爭奪日益加劇的現實,地方高校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招生錄取機制的效能,提高優質生源招錄的效率;面對研究生培養運行管理不規范的問題,要思考抓住系列“基本活動”質量的關鍵點,在宏觀政策背景下進行學位結構調整、課程建設和導師制建設;面對獎助體系獎、助混淆、獎罰不明,利益相關者內在積極性難以激發的現狀,地方高校要思考如何在獎勵約束機制建設中回歸獎、助的功能;面對社會對研究生質量的質疑、政府對質量管控的日益重視,地方高校要思考如何通過內外質量監控,構建相對應的質量保障體系。
(一)優化招生錄取機制的效能性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生源質量是關鍵之一。國家層面研究生招生錄取制度設計已解決程序公平問題,但地方高校培養能力、整體水平的后發性,導致其在與部(委)屬等高水平大學的生源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雖地方高校年度招生計劃不完成的情況較少,但第一志愿的高質量生源比例較低。即使有些專業的調劑生源質量總體超過第一志愿生源,但調劑是考生的無奈之選,說明地方高校對高質量生源的吸引力較低。另外,地方高校高質量的推免生更愿意爭取高水平大學的入學機會,而不愿意留在校內深造。針對招生錄取公平與效率、程序公平與有效選才的矛盾,要求地方高校迅速作出內部制度調整,提高招生錄取的效能,提高生源質量的整體水平。
高校組織的松散性特征,日益使高校呈現利益群體的多中心治理特性,需更加重視利益群體的利益表達、伸張和獲取。作為學術領導的研究生導師和以導師為中心構建的學科組織、重點重大項目組,或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學科專業,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錄取的重要利益主體。地方高校有限的招生自主權要求緊緊抓住重點因素(招生計劃配置、復試管理),遵循內部動態平衡、利益群體主導原則,充分發揮出招生錄取的效能性。
一是確保招生計劃配置的內部動態平衡。地方高校學科專業發展不均衡,需要保持優勢學科、優勢平臺的先發趨勢,必須對招生計劃內部配置實施分類管理,保持內部的動態平衡。要以基本計劃保障各學科運行,以重點計劃保障優勢學科、優勢平臺的重點建設。基本計劃指標由研究生管理部門統一劃撥學院,由學院調配。重點招生計劃重點配置給優勢特色學科、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等,并按年度實際動態設置。重點計劃體現地方高校學科專業的重點發展方向,拓寬了優質生源選擇通道,可更好調動學院和學科、導師、考生積極性。
二是深化招生復試管理改革。一些地方高校博士生招考的“申請—考核”制已取得較好效果。但在規模更大的碩士復試中,地方高校還多采用以外語、專業科目考試(兩科均為閉卷)和專業面試結合的傳統方式。傳統方式的好處固然是程序公平,但在考察考生綜合素質、專業素養、科研潛力、創新精神上則顯乏力。要建立“前置式復試”制度,加大開展假期活動營、學科開放日等活動的力度,創造導師與考生交流的輕松環境和對接的便利條件,讓導師在相對長時間的接觸和考察中發現好苗子,增強導師在研究生錄取中的主動性。要嘗試改革專業面試方式,建立學科專業組面試制度,突出專業考核的重要性,將錄取權完全交給導師專業組,體現導師在研究生錄取中的主導地位。
(二)突出運行管理機制的關鍵點
目標管理強化組織的目標與方向,但因其強烈的目標性,易誘導急功近利心理,或致組織重心完全傾斜于目標實現。而過程管理強化組織運行過程的設計、控制和改進,重點是組織運行環節管理,組織預期目標落實在日常運行過程中。研究生培養運行管理指研究生教學、科研、實踐的日常管理,涉及研究生培養的各環節。在研究生培養運行管理的諸多環節中,學位點類型結構決定人才培養的面向和職業結構;課程學習在研究生成長成才中具有全面、綜合和基礎性作用;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對研究生培養全過程負有指導責任。這三者是研究生培養環節中的關鍵,在地方高校運行管理中需改進。
一是優化學位類型結構。地方高校獲得研究生培養資格的年限相對較短,加之近幾輪國家學位點增列規則,造成地方高校學位類型結構的不均衡,學術型學位實力往往大大強于專業學位,區域發展所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不足。同時,鑒于教育結構總能對應一定的職業領域,并在教育系統內部建構適應功能實現的結構秩序的規律,考慮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應用性和區域性特征,也要求盡快加大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力度。地方高校要科學權衡現有教學、師資、基地資源,分析比較相關學科專業設置要求,合理增加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的專業、規模比例,調整學術學位中應用性較強學科的學位類型。同時嚴格執行國家確定的學術和專業學位招生計劃,按照“以增量促存量”原則,學位培養類別的重心穩步由學術型向專業型轉移,積極適應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方向。教育部等六部門推進的“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實施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并軌培養,實施臨床醫學專業博士的“5+3+X”培養,已贏得了試點高校和研究生的青睞,尤其地方醫學院校研究生反響強烈,規模擴展的需求更強烈。
二是深化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較濃、課程體系編制“科學化”程度不夠[8],地方高校表現尤其突出。《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教研〔2014〕5號)已對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改革提出明確要求,要求重視課程體系的系統設計和整體優化。地方高校要進一步突出課程個性化,深化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以建立滿足研究生學習需要和能力提升的課程體系。所謂模塊化課程,就是運用模塊設計原理,建立分層級的課程管理系統,將內在邏輯聯系緊密、學習要求和教學目標相近的內容,整合成系統獨立的模塊,組合形成個性化課程體系。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實施課程模塊改革應以專業課、實踐課模塊建設為重點,大幅削減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比例。專業課模塊建設應在“精”和“尖”上下功夫,體現專業性、前沿性,關鍵是要依據學科專業培養要求和研究生專業素養培養目標等,分層分類細化課程的二級結構模塊。“實踐課”模塊主要針對專業特點,強調科研實踐、技能實踐,或與行業、企業結合的產學研實踐。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模塊要重點把握“應用”趨向,以滿足職業需要、提升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將行業知識、產業現狀、職業要求納入課程設計,重視團隊訓練、模擬練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等,為學生營造直接面對工作、技術創新的環境氛圍。
三是建立多導向的導師負責制。部(委)屬高校的導師制度建設,都以“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資助制(研究生培養圍繞導師的科研課題進行)為重點[9]。雖然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養區別于本科生的根本特征,但在學科專業多樣化、入學動機復雜化、生源質量欠理想的情況下,地方高校“一刀切”或單一強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地方高校實際情況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需要相悖。反映在導師制度建設上,地方高校要與部(委)屬高校主要強調的“科研”導向相區別,建設以科研、應用和科研應用并重等多導向的導師負責制,分類設計績效評價標準,實施分類評價、管理。在基礎好、創新成果突出、導師整體科研指導能力強的學科專業,實施以科研為導向的導師負責制,以培養學術型學位研究生為主;在應用性強、行業特征明顯、職業面向明確的學科專業,尤其是專業學位,實施以應用為導向的導師負責制;對能綜合前兩類特點、導師綜合能力要求高、新興交叉的學科專業,實施以科研,應用并重為導向的導師負責制,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提升激勵約束機制的功能性
獎助體系建設一直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重點,尤其是2014年研究生實施全面收費制改革以來,地方高校也構建了以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助學金以及社會獎助學金為基礎的新獎助體系。但地方高校的獎、助學金有變異為平衡研究生學費支出、提高研究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趨向,呈現獎助人人有份、等次區分度小的問題,某種程度已背離獎助學金改革初衷。由于生源質量不高,而社會期望又較大等原因,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約束機制建設往往缺位,“嚴進寬出”成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廣受詬病的原因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要使激勵、約束機制真正發揮正向或反向作用,發揮提升利益相關者(尤其是研究生、導師)內在積極性的功能,地方高校應在獎優、助困的功能區分,重視貫穿培養全程的約束制度建設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健全獎優、助困并重的獎助體系。根據綜合型激勵理論,有效激勵的良性循環是激勵——→努力——→績效——→報酬——→滿意——→激勵,同時強調處理好努力與績效、績效與報酬、報酬與滿意的關系。從回歸獎助學金設置目標出發,地方高校要重視努力、績效、報酬、滿意的關系,嚴格區分獎與助的不同功能。首先,要突出獎學金的激勵功能。建立多維的獎學金體系,理清努力產生績效,績效獲得報酬,報酬決定滿足的邏輯思路。一方面要重視擴面分檔,健全國家、省、高校、社會多級獎學金體系,重點加強校級和社會獎學金(是地方高校爭取社會資源的重要方式,但也是其弱項)建設,通過考察研究生努力程度的區別,清晰獎勵等次的大小差別,拉開各等次間的獎勵額度;另一方面要重視培優,設立以完成學科專業重點任務為目標的專項或專科獎學金,將努力績效報酬相結合,促進研究生專注于專業學習。獎學金評選要突出導師對研究生學習態度、學習投入等的賦值,強化導師對研究生課程學習、科研、實踐成效的評判。其次,要突出助學金的保障功能。轉變國家助學金基本抵消學費的做法,適度降低助學惠及面,轉而拓展三助崗位范圍,回歸助學金的助學(助困)性質,將助學金發放給真正需要經濟救助的研究生。區分獎優與助困,可以讓研究生和導師在分層級獎勵中獲得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同時讓助困的精準度和保障能力真正提升。
二是建立研究生學業全程約束制度。約束可以是一種反向激勵,通過抑制的方式促使人們朝著組織期望的方向行進。擴招和規模擴大的背景下,研究生存在讀研動機多樣化,求學精神不足的問題。[10]基于此,為督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一心向學,地方高校應在研究生培養中建立包括早期預警、中后期篩選乃至淘汰的學業全程約束機制。首先,明確學業預警等級、響應級別和救助措施,作為早期預警基礎。其次,在中后期學業管理上,結合中期考核、學位論文開題、學位論文送審、專業技能考核、論文答辯等成績,確定“末位淘汰”比例,考核不合格的可通過延期開題、重新開題或答辯、延期畢業等反向激勵手段去督促。一些醫學院校開展畢業臨床技能二次考核,規定末位重考比例和重考不合格率,就對研究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督促和鞭策作用”[11]。還要將研究生考核不合格、延期開題、重新開題或答辯、延期畢業等處理頻率與導師的招生指標、資源配置、評先評優、晉職晉級等掛鉤,用研究生學業壓力約束導師。
(四)強化質量監控機制的系統性
質量管理是個系統工程,既包括內外部的體系建設,也包括內、外部體系內的結構完善,學位點的問題僅是內部結構完善的“點”,但由這個“點”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質量意識和質量工作機制建設“面”上的不足。因此,地方高校的改革既要端正對外部(政府和社會)質量監控的態度,更要構建內部質量管理的完整體系,包括標準體系和工作機制建設。
一是積極響應研究生質量管理的政府監督與社會評價。政府近年逐步加大質量管理權限下放力度,職能上向問題診斷和底線評價的監督者轉移,以學位標準制定、一級學科評估、發布“基本質量”要求、學位論文抽檢等形式,通過財政撥款、招生指標總量控制等手段實施宏觀調控,近期啟動的第四輪學科評估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當前以大學或學科、導師學術能力、研究生就業能力排行等形式開展的研究生質量評價不少,其中還不乏有政府背景的機構參與,但我國研究生質量第三方認證、評估總體不完善、良莠不齊的問題也很明顯。地方高校應高度關注社會評價,同時客觀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將其作為教育管理和學科專業建設的參考,但切不可走入唯“榜”是瞻的迷途。
二是著力健全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首先,地方高校要重視校級學位質量標準的建設。對照已公布的110個一級學科學術型學位和97個專業學位類別(或領域)的學位基本要求,地方高校要制定本校一級(或二級)學科、專業(方向、領域)博士、碩士學位培養質量標準。將學位質量標準的執行與學位授權點的自評相結合,探索國家要求和校本標準相結合的綜合性質量標準,從而體現質量標準的導向性、可操作性。其次,要建立校級質量保障專業機構。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學術組織對研究生教育質量常態化管控力不足,而研究生管理部門由于專業知識原因,又缺乏學科專業質量評判能力。地方高校可借鑒政府做法,建立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分設一級(二級)學科和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分委會,賦予其對相關專業研究生教育方向的把控、標準建設和全程質量監控的權力,參加從招生、教學、科研、實踐、考核到學位授予的全程質量把關,從質量體系建設的角度進一步強化過程管理。再次,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質量報告制度,定期開展學位點自評和問題診斷,并將自評和診斷結果定期向全社會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控與評價,體現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開放性原則。
參考文獻
[1][2]趙軍.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成效、問題與對策——基
于部屬高校與地方高校的比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
究,2014(2).
[3]趙軍,蒲波.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文本研究——一個內
容分析的視角[J].教學研究,2010(3).
[4]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
三聯書店,1994.8.
[5]常軍勝.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困境與出路
[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0).
[6]繆園,等.研究生培養機制初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7(12).
[7]梁傳杰,陳晶.論研究生培養機制的系統構建[J].中國高
教研究,2008(3).
[8]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分
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
[9]武毅英.對我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現狀的思考[J].教
育研究,2008(9).
[10]來茂德,等.培養機制改革:新時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
路徑選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2).
[11]劉潔,等.地方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
系的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5).
(轉載自《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