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柱森
[摘 要] 在新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進程中,新加坡提出“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以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全面落實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并卓有成效地落實,為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少教多學”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建立適合中國國情、地方特色的學校教育評估體系,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 新加坡;少教多學;全人教育
新加坡政府于2004年提出了“少教多學”的理念,以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全面落實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經過逐步推行與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加坡的教育汲取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有利于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
一、新加坡教育
(一)新加坡的教育體制
新加坡基礎教育的基本學制是六年小學加四年中學,小學教育前四年一律課程統一,四年后實行第一次分流,分流是以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分為三種不同課程。分流目的是讓學生能以自己的進度學習,使其潛質得到充分發揮。小一到小四是奠基階段,宗旨是給學生在英文、母語和數學三方面打好穩固的基礎。主要修讀科目有英文、母語和數學。小五、小六是定向階段,學生將被分入三種主要語言中的一種,每一種語言的課程將使學生能配合中學教育的課程,學生在修完小六后參加小六的離校考試,即第二次分流。學生會考成績優秀的進入特選中學,良好的進入快捷中學,其余的進入普通中學,三者的比例大體為1∶5∶4。前兩種課程的學生可以在中學第四年參加普通教育文憑“普通”水準會考。普通班學生成績好的可在中學第五年參加這項考試,約有75%普通班的學生參加普通教育文憑“N”水準會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而升上中五。中學課程分為四種: 特別課程、快捷課程、普通學術課程和普通技術課程。特別課程是四年制課程,學生可以修讀高級母語,高級母語和英語兩者之一可以為第一語文;快捷課程是四年制課程,學生只能修讀快捷母語課程,其他課程與特別課程相同,英語為第一語文。普通學術課程是五年制課程,學生在第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通過后可以修讀第五年的課程,然后與特選或快捷課程學生一起參加劍橋普通文憑考試。普通技術課程是四或五年制課程,學生有兩門主課,英語和數學,第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大多數學生在“N”水準考試后不再修讀第五年課程,而直接進入技術學院。
中學畢業后學生進入第三次分流,主要流向有三個,一個是初級學院和大學預科班(相當于我國的普通高中),二是理工學院(相當于我國的中專和大專),三是工藝學院(相當于我國職業高中),三者比例約為3∶5∶2,初級學院和大學預科班畢業生有少部分不能升入大學的,可以報考理工學院,以接受高等職業教育,這種分流制度貫徹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既有利于選拔優秀人才,又有利于學生最大限度發揮各自的學習潛能。
(二)新加坡課程設置及課堂教學
從課程的設置上,新加坡教育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高中階段的國家課程分為H1、H2和H3三個層次,即高級輔修、高級主修和高級專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興趣專長,在滿足報考大學的基本要求(3H2+1H1)的前提下,選擇不同等級的科目進行學習。校本課程是由學校利用校內外資源,由本校教師根據學生的主客觀條件編寫的教學材料。校本課程要與政府的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核心單元的主題相一致,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全人教育”。另外,課程輔助活動也是實現“全人教育”的補充部分。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應用學習項目和生活教育項目,應用學習就是把課堂所學運用到真實生活中,學以致用。生活教育項目是通過藝術、體育、戶外探險和志愿服務等活動培養自我身份認同,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在教學中,步道學習即體驗式學習,開拓了學生的學習途徑和渠道。學生可以漫步在博物館、植物園、街道、社區去親身發現、探究、學習和創新,在行走中去觀察、尋找。汽車輪胎、屋子窗口、樓梯、門廊、電梯都可以是學生觀察的素材,實現“學以致用”和“少教多學”。
(三)以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全人教育”
新加坡教育以實現人的價值為根本目標,促進了國家的進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新加坡治國的基本原則是以價值觀為本,以務實為施政的基本原則,不斷尋求平衡點。而教育作為立國的重要支柱和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平臺,為新加坡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育以核心價值觀為基礎,通過培養21世紀的技能,讓學生成為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發展所需技能,高質量服務社會,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做貢獻的“全人”。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以尊重、負責、韌性、正直、關懷、和諧為內容的教育核心價值觀。同時明確了“自我價值”“道義價值”和“公民職責價值”三個層次的具體內容。新加坡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識,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此外,新加坡注重培養學生多元種族、多元文化意識,讓學生懂得學會尊重他人、關懷賞識他人、學會與人和諧相處;注重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有見地、敢擔責的好公民。為了全面落實“全人教育”,新加坡從政府到學校,從全面意識到教育理念,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
(四)新加坡卓越學校管理和學校評估
1997年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提出了“重思考的學校,好學習的國民”的教育愿景。為實現這一愿景,新加坡政府建立了與監督脫鉤,與發展掛鉤的卓越學校管理模式。該模式是參照新加坡質量管理獎和歐美績效管理評估模式制定的卓越的學校管理模式。對學校的評估包括過程評估和成果評估兩方面。過程評估包括對領導、人事管理、策略規劃、資源管理、以學生為主的的各種程序與活動的評估。成果評估包括人事管理的成果、行政管理的成果、合作和社區貢獻的成果、各項以學生為主的活動成果。評估方式分為自我評估和官方評估:自我評估是學校內部委任自我評估核心小組,根據SEM(卓越學校模式)的要求,每年一次進行的評估;官方評估每六年進行一次,由學校向教育部提出官方評估申請,教育部組建由他校校長、處官員(前校長)、督導、他校校長以及其他機構成員的評估委員會,對學校的各項工作進行評估,評估結束后向學校提交正式書面報告,為學校提出改進管理、提升工作的建議和意見。卓越學校管理模式賦予學校更大的自主權,利于學校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由新加坡教育得出的反思和啟示
(一)關于教育分流和因材施教
1.有很多專家對新加坡小學六年級學生就開始分流有過質疑,但筆者認為,新加坡這種及早入手的分流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讓愿景規劃根植于心,避免了學生對前途和未來充滿懵懂和迷茫,不能真正使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得以淋漓盡致發揮,從而導致一味追求熱門專業,盲從主流,最后落得就業崗位與專業不匹配,造成對人才的極大浪費。
2.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感覺因材施教并非易事,總達不到預期效果。通過本次考察學習,悟出關于因材施教存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差異”。教師、家長乃至社會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才能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要讓不同的學生接受適合的教育,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實現自己不同的最大提升空間,這才是“因材施教”,這才是教育公平。
(二)關于課程設置和課程輔助活動
新加坡的課程設置是以學生自身特長為中心,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科,依據所學情況隨時作出人為調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規避了厭學情緒。新加坡政府對學校的輔助教學活動(類似于中國的社團活動)投入了大量的專項資金,做到外聘專任教師外聘,使得輔助教學更趨于專業化、系統化。學生參與課程輔助活動的成績與他們未來的升學、申請獎學金甚至申請住宿有關,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三)關于學校管理和學校評估
我們國內學校的一些評估,達標檢查的確為學校特別是鄉村薄弱學校帶來了財政支持,學校在校舍、操場、設施設備等硬件建設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在制度建設和教育管理等方面逐漸走向系統化和科學化。但評估指標單一、量化指標不合理、評估主觀性較強及標準不夠統一等問題仍亟待解決。因此,要加強評估科學的規劃,完善學校評估體系,讓第三方評估機構參與,以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和公正性,讓全社會認可學校綜合評估的結果,建立綜合評估體系的社會氛圍。要讓評估以促進學校整體發展為目的,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讓學生個性化培養得以體現。
因此,我們要建立適合中國國情、地方特色的學校教育評估體系,實現其體系的系統性、制度化、標準化和長期化;要建立一種基于學校自我要求的評估模式,引入第三方進行評估,改變評估主體的行政化狀況,實現管、辦、評分離的管理運行模式,從而促進學校不斷進步和發展,使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落實“少教多學”實現“全人教育”的卓越學校,培養出能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才能為國家建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育人田園。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