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林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深,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關鍵環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僅體現了素質教育,更突出了人文修養。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不僅可以充分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同時有效強化了自我歷史思辨能力。基于此,筆者在文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對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分析。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素養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現實意義。《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明確提出:教師在實際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理念為基礎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進而不斷推動學生健全發展。
一、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概述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斷加深,高中生歷史素養的缺乏問題已經引起教育部門及教師群體的廣泛關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一再強調:“教師需要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將高中生的歷史素養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在實際培養高中生歷史素養時,教師需要站在高考的視角,解析歷史課程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對當前存在的教學問題及時予以解決,選擇新穎的教學視角命題課堂教學活動,有效突破傳統表達形式,進而結合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有益成分,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高中教育階段歷史學科作為一門集成性的文科課程,在強調人文性的基礎上,不斷尋求歷史性與實用性價值。簡單說就是以高中生的現實生活為切入點,有效整合歷史、政治、文化、地理等知識,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知識,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不斷強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內容,不僅重視高中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更加關注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史實,以辯證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借助此種學習方法,深度剖析歷史問題。將歷史事件涉及的社會背景、文化、政治思想等內容有效總結,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背景的深度解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僅體現了素質教育,更突出了人文修養。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不僅可以充分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同時有效強化了自我歷史思辨能力。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
(一)創新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在實際開展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創新改革教學理念,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展開歷史探究,側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有效利用唯物史觀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及人物, 深入挖掘史實,結合相應方法有效對歷史問題分析,進而自主構建自我獨特的價值觀念[4]。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背景分析法”與“過程解析法”。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教師需要事先將班級中學生劃分學習小組,深入剖析導致這一場戰爭的社會、政治、歷史、經濟、文明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從中找到最直接的導火索與間接因素結合時代背景展開分析,進而有效加深學生對于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印象。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開啟了近代中國列強的侵華史,也開啟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歷史潮流。在講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這一內容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史料,引導學生質疑,以此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問題的能力。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先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僅引起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領域根本性變化,而且也引起了愛國人士的思想觀念的轉化。借助鴉片戰爭后中國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幫助學生有效架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知識框架,使高中生更加明確戰爭的發生原因、參與侵略的國家、戰爭影響、簽署的不平等條約等,有效強化學生的歷史思維,進而從整體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 不斷豐富教學方法
借助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對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進行重現,使學生更加明確歷史發展規律,全面獲悉歷史知識,認清事件的發展方向有效規劃未來。在形成獨特歷史價值理念的基礎上,不斷強化自我歷史文明觀念,主要包括相關歷史、文明、國家、階級等內容,有效樹立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歷史觀,堅持辯證思考歷史問題,進而不斷強化自我歷史學習能力[5]。
如:教師在教學《戊戌變法》這一課時,隨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進入政治實踐階段。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異想天開地想要依靠光緒皇帝的支持來進行一場旨在改變中國危局的維新變法運動。教師在介紹變法爆發背景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康有為針對德占膠州后的險惡局面,寫出了《上清帝第五書》,書中側重強調“圖保自存之策,舍變法外別無他圖”,并讓學生觀看唯變法圖強才可以救亡圖存的視頻,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變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并體會到中國當時的危機,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再如:教師在教《抗日戰爭》這一課時,教師需要在正式教學前播放一段Flash動畫及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以此渲染氣氛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多媒體展示毛、蔣的合照說:“同學們,70多年前,兩黨曾精誠合作,共同對抗外敵,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讓我們隨著這兩張照片、一起回到70多年前,回到那國共兩黨并肩作戰,共同抗日的光輝歲月。”利用多媒體展示中國近代史上日本侵華史實一覽表,提出問題:“日本為什么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有哪些侵華行動?抗日戰爭中日軍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讓歷史說話,以史為憑,以歷史事實回擊日本右翼勢力。同時,引導學生反思歷史,以史為鑒:不但要努力提高綜合國力,還要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復活。抗日戰爭是世界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戰后中國和日本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何正確看待這一歷史,一直是影響中日關系的重大問題。引導學生站在今天的立場上,分析抗日戰爭這一段歷史。
總而言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史實時間鏈條有效整合信息,避免機械性記憶,引導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教學中,真實有效地感受歷史事件,不斷強化學生的歷史文化觀念。
(三)側重展開歷史文化教育
高中教育階段歷史課程,作為一種集成性的人文科目,為學生提供感知與解析過去文化的機會與空間,無形之中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將人文精神內化成為歷史涵養,有效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因此,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加歷史文化知識的教學,創新優化課堂教學手法,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教師在教《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這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采訪身邊的一位老人,了解新舊中國物質生活變化的情況。借用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23件花團錦簇的旗袍,有效折射出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通過有效歸納,對比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有效培養歸納發展特征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近現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培養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效樹立學生的人文觀念,推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發展。
綜上所述,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滲透理念,注重日常學習積累,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進而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帥文.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探索[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朱可.高中歷史教學應該凸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兼評2013年浙江省文科綜合試卷歷史試題[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3,08:3-8.
[3]馬繼軍.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4]李恬.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D].南京師范大學,2015.
[5]劉燕.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與反思[D].河南大學,2014.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