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 要]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很多教師將地理書本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論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難點系統講解,而忽視了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忽略了地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應用性學科本質,因此,初中地理走向生活化是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構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課堂,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里去想象、去體驗,從而使初中地理教學變得更生動、更有效、更實用。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生活;融合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憤怒于學生對地理常識的一無所知,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并非對它熟視無睹,只是學生還無法將課本中的地理理論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所以,與其憤怒,不如嘗試帶領學生走近生活、關注生活、觀察生活,當注重到地理教學與生活的融合時,學生頭腦中構建地理知識體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初中地理課程理念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入進行中,2011年國家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地理“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更加重視學生在接受、理解地理知識之后,將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在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理解、解決。
因此,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初中地理課堂,無疑是對初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的完美契合,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明智選擇。
(二)初中生的思維特征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小學兒童的思維傾向于具體思維和動作思維,初高中生則傾向于抽象思維。初中生作為過渡階段,思維形式正由具象思維過渡到以理性邏輯思維為主的抽象思維,但這種理性邏輯思維能力仍依賴于感性經驗和具體形象,思維仍屬經驗型。所以初中地理等自然學科教學要從學生具體經驗出發,當學生缺乏有關感性認識時,需要通過觀察實驗和其他教學手段,向學生提供具體感知,借助形象思維,使學生思維不斷向高水平轉化。
二、初中地理教學與生活融合的具體措施
(一)結合生活實例,加深知識理解
想要讓學生理解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先要讓學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態。初中地理教師要善于創設與地理理論知識點相關的生活情境,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在教學中列舉學生司空見慣的地理現象,以豐富學生的感知,并從這些現象中,挖掘地理知識。生活經驗是學生親身實踐檢驗過的感性認識,是學生最為可信、也是最能從淺顯中見深奧、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材料,授課時及時聯系生活,可使教學內容變得親切可感,使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身邊,并不神秘。
學習由地球公轉產生的晝夜長短變化時,筆者先引導學生觀察學校的“夏季作息時間表”和“冬季作息時間表”,發現學校在后者安排上,比前者提早上學、放學,由此追問:“學校為什么要作出這個改變?”再提出問題:“冬天放學回家的時候,天是亮的還是有點黑?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天是亮的還是有點黑?”
放學回家的天色,是學生每天經歷的生活體驗。這些我們每天生活遇到的事情,就是地理現象,正是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產生的晝夜長短變化。
這一節課,學生表現積極,參與度大大提高。學生能根據自身生活實際理解地理問題,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既對地理產生興趣和信心,又對地理建立了一種需求感。
(二)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地理環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深入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我們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
穿衣方面,運用氣候或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地理知識:夏季氣溫高,太陽高度大,太陽能量集中,淺色衣服反射率高,可以把太陽光反射回去,人吸收的太陽輻射就小,不至于太熱;而冬季氣溫低,深色衣服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可以把太陽輻射更多吸收,人就會暖和,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人們夏季喜愛穿淺色衣服,而冬季穿深色衣服”。
居住方面,傳統民居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限制。草原牧民為了讓牲畜有糧食保障,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適應游牧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建方便、搬遷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窯洞源于黃土有直立、保暖性好的特點,為了適應該地區干燥少雨、多風沙天氣的自然環境,一般背風建設,呈東北、西南方向,可保暖驅寒,避免風沙天氣侵害;西南地區吊腳竹樓,高懸地面,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既通風干燥防潮,又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又如“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南尖北平”“南船北馬”“江浙盛產絲綢”“新疆瓜果香甜”“黃河下游的地上河”等無一不與地理規律有密切關系,這些事實的原因都能從地理知識中找到答案。
理解、掌握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就能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待身邊生活現象,生活在更理性的世界中。這種學以致用的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好奇心,使之轉化為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
(三)設計地理實踐,解決生活問題
在“做”中學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實踐中學習地理知識,充分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越用,印象越深刻。身臨其境感受知識的力量,會讓學生更能接受抽象的地理知識,甚至愛上學習。
地理知識的實踐,從身邊小事開始:曾經拍攝的旅游照片,或旅游地圖,以此引起學生對旅游生活常識的興趣;生活中我們覺得順利成章的事,也蘊含地理知識,如我們居住的房子朝向的選擇,不同省份的四季存在較大差異等。有趣的學習方式,又能夠提高讓學生學習時,樂在其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四)有意觀察生活,培養地理思維
要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地理知識,不僅能鞏固已學地理知識,更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以此學習未曾掌握的地理知識。鼓勵學生以懷疑的眼光看生活,對習以為常的事物,更要重新思考,探究每個地理現象背后的地理知識。
我們從《地理》教科書中知道,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相對于第一、第二產業,占用資源少,不會產生廢氣、廢水等污染物而被稱為綠色產業,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每到假期總能見到各大景區人山人海。家鄉的菊花展、五店市傳統街區作為當地力推的旅游產品,早已聞名遐邇,只要走出家門就能見證旅游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人流的爆發性增長帶來周邊餐飲的繁榮,也增加污水、垃圾排放量;越來越多家庭置辦了汽車,自駕游成為一種潮流,汽車尾氣也跟著“蒸蒸日上”;超負荷接待造成景區破壞……這樣的旅游業并非我們期望的“純天然,無污染”。這樣的觀點,正是來源學生對于生活與書本知識的思考,學生們敢于對既有理論質疑,不正體現了他們的地理思維嗎?
著名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無論什么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里有價值去學習,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學。這樣一個學生學的知識,才不至于一出學校立刻就消失掉了。”
緊緊圍繞新課標,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中處處有生活,體驗到地理來源生活,服務于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地理教師的職責才能得到更好履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
[2]張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6(10):47-49.
[3]楊景娜.讓初中地理教學更貼近生活.關愛明天.2015(6):351-352.
[4]岳利敏.初中地理教學與生活.學苑教育.2011(7):90.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