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弟紅
[摘 要] 人格即是一個人的心理、行為、語言特征的總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應結合家庭、幼兒園、社會形成的教育合力,共同努力:家長樹立榜樣,教師正規引導,幼兒園加強管理。使幼兒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并貫徹始終,在幼兒時期就為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奠定基礎。
[關鍵詞] 幼兒;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即一個人的心理、行為、語言特征的總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入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的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一、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釋了習慣從小養成的重要:“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我們來回憶一下自己從小養成的習慣,如早睡早起、飯前便后洗手、尊敬父母、孝順老人等良好習慣,只要是從小養成的,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相反,如果從小養成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做事隨意、粗心大意等壞習慣,成年以后想糾正,則非常困難。古人說的“三歲定八十”也就是如此之道理。所以說要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締造孩子健康人格奠定基礎。
二、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會生活邁進。”可想而知,家庭教育多么重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條件得到了改善,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生活條件,給孩子無原則無窮盡的愛就是對孩子好。過分寵溺孩子的家長還會認為孩子背書包自己進幼兒園會累壞孩子,甚至幫孩子穿衣、穿鞋,認為他們太小學不會,孩子上樓梯要抱著生怕摔倒,千叮萬囑讓老師喂孩子吃飯……殊不知這樣的溺愛會導致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好吃懶做的壞習慣,缺乏、甚至是沒有了獨立生活能力。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往往形成霸道、蠻橫、不講道理、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
有不少的家庭具備優渥的物質生活條件,學歷也較高,但是部分家長在家中卻沒有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家長經常在家中打麻將、上網聊天,家庭成員之間隨便吵架、大呼小叫口吐粗言,或者胡亂評價時下的社會現象、任意抱怨社會抱怨政府等。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時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孩子的個性、人格形成,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愈來愈明顯,并逐漸從孩子的言語、行為、心理之中體現出來。家庭環境對孩子能否形成健康人格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在不和諧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家庭成員吵鬧打罵聲中長大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父母的種種消極、不良行為習慣會影響幼兒的性格成長、有可能讓孩子長大后喪失對生活積極意義的追尋。
有一句話叫做讓生命成長,筆者認為父母教育孩子也應該領取“上崗證”,積極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掌握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堅持正面教育。切記不要用打罵、欺騙、恐嚇等粗暴方式教育孩子……家長要從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高度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挑起教育好下一代的社會重任。托爾斯泰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家長的自我教育又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為主要內容。有的家長為了孩子把煙戒了,有的家長為了孩子家庭和睦了,也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而努力學文化,這些都是自我教育、形成良好行為的表現,值得稱頌。每一個家庭成員對孩子健康人格成長應當負起責任,這種責任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家庭是愛的學校,家庭是養成秩序和建立理想世界的基礎、是培養孩子心智日趨成熟和健全人格的地方。
三、幼兒園教師要正確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大部分時間都在幼兒園受教育,這種集體式的教育從方式上、內容上、形式上都比家庭教育正規。在這里教師們將有計劃、有步驟地專門培養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品質修養,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學習興趣等。幼兒教師經過了專業性訓練,他們具有較豐富的教育、保育知識和教育水平,他們比家長更了解兒童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及其特點。
幼兒自制力差、很難判斷是非對錯,在幼兒園容易受同伴各種影響,并不加取舍統通接受。教師應該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對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及時發現并糾正。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例如,孩子在幼兒時期就養成了寫完作業后檢查的好習慣,日后他就容易逐漸形成細心、做事謹慎認真的性格;反之,若從小寫作業馬虎對待,以后就容易粗心大意、做事不細致。這些往往在不為人知的時候漸漸地根深蒂固,逐漸就形成了特定的人格。
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旦養成了某種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想要改變是難上加難。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要改變一個人的人格,其難度更是堪比登天。若不在幼兒時期對孩子多加正確引導,日后再后悔便為時已晚。蔡元培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可見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好老師也很重要。教師在幼兒品德及個性形成的過程中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言行對幼兒起著言傳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這是一種直觀、具體的教育。幼兒園是人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素質形成的起始階段。而教育就如同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稍出差池,就容易埋下禍根。教師文明得體的言行舉止,在幼兒眼里那就是最好的學習素材。
四、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社會教育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的三大組成部分。其教育目標是一致性的。要締造幼兒健康的人格,這三方面的教育要相互配合和協調,形成合力。
家長與教師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應及時溝通,共同監督孩子改正。不能因為對孩子的疼愛而縱容孩子錯誤的行為和習慣。幼兒因為年齡小,容易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環境、電視劇、電影的影響,家長與教師應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學會辨別是非好壞、看適合幼兒觀看的健康電影、劇集,盡量不讓孩子接觸到少兒不宜的內容。現如今甚至連一些動畫片都含有暴力、色情內容,孩子容易模仿動畫片里的情節,稍有不順心便喜歡和同伴打架等。家長與教師應提高警惕,監督孩子,避免讓孩子受到此類電視節目的不良影響,使孩子健康心理受到傷害。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締造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是家長和幼兒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家長應積極主動與幼兒園保持聯系,緊密配合幼兒教師,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首先家長要了解幼兒園教育規程、教育綱要和有關條例,配合幼兒園所及老師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使教育目的,教育步調達到一致。其次要積極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教育活動,培養孩子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最后一點要積極參加家園聯系活動,如家園聯系開放日,可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的一日常規,家長學校可使家長通過聽講座、教子經驗交流會、專家咨詢等活動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方法,家長切不可借口工作忙、時間緊而放棄這種良機。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是的,行動起來,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良好的精神風貌。讓好習慣締造孩子的健康人格,讓孩子收獲快樂的人生,是家長與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