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舟
摘 要:ICT是信息、通信和技術三個英文單詞的詞頭組合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簡稱ICT) 。它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領域,這樣的新背景下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困境,為了保障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國家、社會、學校必須改變之前一些不恰當的做法,構建促相應的激勵制度,實現新形式下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創新和實踐。
關鍵詞:青年教師;專業發展;ICT;對策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大研究項目資助《ICT領域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141016)
引言
近些年來高等教育在取得顯著成績得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質量問題、生源質量問題等。其中,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在高校的師資隊伍中,青年教師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大,他們將會成為高校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因此,如何在ICT融合背景下利用其發展帶來的優勢條件下,如何促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已成為各個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ICT融合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分析
1.1 社會對于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誤區
我國現行的高校教師管理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制約著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其具體表為(1)現在高校對于教師引進片面強調學歷學位,忽視實踐能力,尤其是ICT背景下的教學資源調動能力。當前大部分高校對于新進的引進政策來看,都將博士學歷學位看成是必備條件,至于是否適合于專業未來的發展以及教學卻不太關注,部分非博士但教學實踐經驗、資源調動能力經驗豐富的人員就可能被忽視。(2)青年教師的培養模式過于單一。現在學校對于青年教師的培養主要限于崗前培訓和學歷提升的繼續教育兩大類,崗前培訓是將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幾個高校教師的主要理論知識進行無專業區分的集中培訓,其培訓內容和方式過于單一。而學歷提升就是脫產或在職學習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這兩種方式都缺乏對專業實踐的針對性訓練,尤其是新形式下高校沒有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目標進行細化并建立起長效機制。(3)青年教師的評價體系過于強調學術研究。現在高校中評價制度都將科研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指標。比如承擔了多少項科研課題或是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發表論文刊物是否屬于重點刊物、核心刊物。這些量化的標準成為評價大學教師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碼而這種評價體系使得青年教師片面追求研究紙面上的學術成果而忽視高校中比科研更重要的教學環節,而職稱晉升的指標比重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青年教師花費許多精力論文寫作,無暇顧及自身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1.2 學校對于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忽視
在最近一段時間,我國高校的招生規模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也有大批剛畢業青年高校教師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基本上解決了教師隊伍的數量問題。但是由于數量的急劇增加,現在高校對于青年教師的培養也逐步弱化,(1)學校組織層面的工作缺失。表現為:助教助課制度有而不做,傳幫帶制度弱化,基層教學組織的教研活動基本停滯,青年教師任用混亂,例如,有的高校輔導員是短期的,青年教師就得兼職輔導員;有的高校職能部門人手不足,青年教師又得兼職坐班。這些事情的出現對青年教師的發展極其不利。同時,對青年教師的評價體系不合理和不完善,導致青年教師無所適從。(2)制度建立的缺失。表現為:青年教師承擔的工作量壓力太大,對青年教師承擔科研項目和發表論文都有量化的要求,否則不能晉級。(3)青年教師的心態問題。表現為:社會的錯誤引導導致青年教師晉級的心態更強烈。到校工作后就在謀劃何時晉升中級職稱,何時晉升高級職稱,忽視自身專業發展。同時也缺乏對自己今后專業發展的規劃,普遍現象是隨波逐流,跟著比自己早入職教師的步驟走。
2.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的對策
就上面提到的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并非能由學校、教師或者是當地政府單獨就能解決。需要建立起國家機制,用政策法規的形式,規范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的培養、評價和繼續教育。現在的網絡課程絕大部分都是供學生學習使用,鮮有教師培訓課程,因此首先可以利用現在的ICT背景下的大數據技術建立完整的國家和地區青年教師教學培訓體制,以網絡技術為載體,開設專門的青年教師培訓網絡課程提供給青年教師進行自主學習,豐富教師學習提升的渠道,解決學習提升途徑過于單一的問題。部分地區的教育機構也可以依托本地教學名師資源對青年教師進行遠程教學技能和課程開發等方面的培訓,讓學校層面的“傳幫帶”惠及到整個地區。另一方面不僅學生可以有第三方評價體系,高校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更加公正地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效果進行及時的、客觀的評估。
關于教師引進門檻,當前各高校青年教師學歷已經很高,博士化已不再是問題。所以在聘任新教師時,除了注重他們的學歷層次以外更應充分考慮他們的教學能力和社會實踐經歷,將社會實踐背景作為考核的一個因素。例如對于剛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學校是否先派其參加一段時間頂崗實習之后再考慮其是否錄用為工科專業教師。把他們的培養路徑從學校-學校變成學校-社會-學校,尤其是需要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其ICT綜合使用技術。
最后,建立適合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職稱晉級制度。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級過分重視科研項目和學術水平而忽視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所以,需要建立與完善多樣性的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師的教學改革成果、學生培訓成果、教材編寫成果等和科研一樣同等視為評價的重要內容。鼓勵青年教師主動參與社會實踐,避免只考核不獎勵的這種消極機制的出現。比如現在西南大學要求晉升副高級職稱的青年教師,必須有在必須有一年以上的國外學習,進修的經歷。這樣學校層面的引導使得青年教師主動走入社會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促進其專業發展。
3.結束語
在ICT融合背景下,各種新的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深入推動著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更是因為如此,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尤其需要值得注意。希望在國家和學校在對教育不斷的重視和改革下,抓住時代的機遇,改掉之前一些落后的做法,運用各種新的資源和平臺,建立新型的激勵機制,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實現更長遠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秀峰,李曉飛.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探索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06 (6) 70-72.
[2]胡弼成,王祖霖.“大數據” 對教育的作用、 挑戰及教育變革趨勢——大數據時代教育變革的最新研究進展綜述[J].現代大學教育,2015(4).
[3]丁三青 張陽.三位一體的教師培養體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6):27~28.
[4]陳向明,張玉榮.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為何要走向“校本”[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36-43.
[5]陳菊.構建區域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之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4(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