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長期積壓的心理壓力、心理問題如不能得到有效宣泄、疏導、調適或釋放,可能會導致學生走上歧途,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心理發展規律探索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不但要提供心理知識,針對性疏導與解決學生的心理疾患,同時要注重對心理彈性模量進行全面解釋,挖掘優勢心理品質,讓學生學會善待自己、調節情緒與控制情感,提高心理抵抗力,產生快樂感、滿意感與幸福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內容窄化、形式單一等問題,為了使教育形式變得生活化、大眾化,可以在思政教學中融入心理教育。本文探討了思政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旨在矯正不良心理狀態。
【關鍵詞】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思想政治教學是育人的重要環節,應認識思政教學的作用,增加師資力量投入,吸收最新的理論成果豐富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具有動態生成的特點,增強思政教學的時代精神與學術內涵,注意統籌網絡教學、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情感,讓學生能夠真心喜愛思政教學,增強自我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創新精神與愛國情懷。還應在思政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客觀真理教會學生認識、檢驗與改造主觀世界,以改善心理健康狀態,減少被動心理、消極心理、認識畸形、行為偏差、人格缺陷與成長障礙,學會正確認識自我與評價他人,避免缺乏責任心與主動性,使個人意志、國家意志與政黨意志處于和諧狀態,提高精神境界與道德境界,以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
1 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政教學
思政教學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政教學能夠讓學生掌握倫理道德、法律、政治、經濟、歷史及哲學等多個領域的基本知識,可以拓寬知識領域,能培養理性思維及創造力,具有增強認知功能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正確認知自我、他人與社會,避免學生在面對錯綜復雜、紛繁交替的人際關系、社會現象時產生迷茫感,學會自我定位、適應環境,緩解心理壓力及防止產生多種心理疾病。其次,思政教學能夠啟迪心靈、撥動情感心弦,激勵學生的情感因素,產生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同時豐富情感體驗,使情感成為行為方式的內省指令,在情感動力的作用下調整心理狀態,自覺發揮智慧才能。為確保思政教學可以起到改善心理健康狀態的作用,在教學中開展心理教育時應注意以下事項。第一,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及變化規律開展思政教學,合理選用教學方法糾正認識偏差,科學引導心理認知結構實現健康發展。應正視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在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基礎上解答學生關注的問題、化解迷惘與困惑,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強化主體意識,運用思政理論調適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在教學中進行心理教育時,還應做到以人為本,讓學生了解何為真善美,引導學生建立健全人格與培養健康心態,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根據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針對性指導學生調節心理狀態、全面發展人格。此外,需要根據心理機制發展階段優化調整思政教學與心理教育內容,在循序漸進中將學生的思想狀態引入正軌,防止誤入歧途,同時讓學生在不斷深化認知自我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2 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2.1 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思政課堂中的心理環境可對心理健康狀態產生潛在影響,是心理教育因素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思政教學中教師應營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對待學生時應保持接納、公平、尊重及熱愛的態度,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保證師生交流無心理負擔。例如,在教學中可鼓勵學生對思政理論、社會熱點、所見所聞及新聞時政等發表見解,對于學生的見解要做到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使學生能夠大膽與人溝通,并敢于嘗試、敢于挑戰。在營造心理教育環境時,教師還應做到言傳身教,利用自身人格魅力進行心理教育。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性格及心理機制可塑性大,容易受到教師行為模式的影響。在思政教學中教師應保持虔誠敬業態度、高昂理想、強烈的求知欲,不斷補充與完善知識儲備,避免教學內容“假、大、空”,在課堂中以豐富的理論、實踐知識儲備為學生講解思政知識及心理健康知識,成為學生行為規范效法典范與物化模式,讓學生產生積極心理傾向。例如,教師可利用自身外出考察、游歷見聞講解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勵學生形成熱愛社會的心理思維模式。在上課時應盡量面帶微笑,以樂觀情緒、態度感染學生,必要時可運用幽默語言、奮進語調活躍教學氣氛,充分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思維變化,通過轉換師生角色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有效理解、分擔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精神負擔,在教學中化解孤僻、自卑及焦慮等負面心理。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公布自己的微信、電子郵箱地址,鼓勵學生發郵件與教師進行交流,傾述情感、人際交往、生活及學習問題,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運用思政理論進行疏導,保證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2.2 利用思政教學內容普及心理知識
思政教學內容豐富,應充分利用思政教學內容普及心理知識,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中了解更多心理知識,學會運用心理知識調適自我身心狀態。利用思政教學內容為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過程中,應堅持針對性、計劃性與目的性的原則,通過間接或直接引導為學生介紹、分析心理現象,結合思政理論培養心理狀態調適技能,增強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從而有效預防及減輕心理問題。例如,在思政教學中為學生講解毛澤東、鄧小平的思想理論時,可以結合名人跌宕起伏的經歷分析影響個人成長的心理素質、心理品質,如氣質、個性及人格特征等,培養挫折抵抗能力,讓學生了解偉人忍辱負重、沉著堅韌、不屈不撓、無私無畏、艱苦奮斗、堅韌不拔與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增強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同時學會正確解決個性發展、人際交往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擾,避免遭遇逆境時陷入意志消沉狀態。學生心理狀態有一定的共性,再加上生活環境、面臨的難題較為相似,因此在利用思政教學內容普及心理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設置課程專題集中輔導普遍性心理問題。在授課時,應統籌好思政理論與心理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保證兩種理論能夠相互融合,同時具有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與現實性的特點,結合當代文化特點、國情特點將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與思政理論聯系在一起,系統性分析與講解思政知識、心理知識。例如,在講解哲學量變、質變關系原理的過程中,可以說明優異的學習成績需要量的積累,應弄懂與理解教師講授的每一個知識點、認真完成每一次課后作業、注意集中精力聽完每一節課等,引導學生自覺克服厭倦、煩躁等負面情緒。再如,講解事物發展曲折性與前進性原理時,可以教會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對待人生中的痛苦與幸福、失敗與成功、困難與希望,在失敗中走向成功與成熟,保持精神活力與開朗心境。
2.3 在實踐教學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實踐活動是思政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卑、焦慮、壓抑、妄自菲薄、眼高手低及心態浮躁等負面心理可導致學生受困于狹小的自我內心世界,對社會、對生活缺乏合理及正確的認知。因此,在思政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鼓勵及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自我,培養獨立決策與正確判斷能力,同時建立起自尊心與自信心,在否定、肯定等情緒體驗當中不斷增強心理調節能力。實踐活動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對他人評價進行客觀分析,在進行自我反省、他人比較的過程中完善心理建設機制,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或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區,讓學生獲得心理上與思想上的感染與熏陶,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磨練意志品質。再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與學生自身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實踐活動,包括社會調查、辯論會、演唱會、主題班會等,在組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名人名言、影視作品及優秀書籍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時,教師需要觀察學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并引導學生學會審視自我、不斷檢討自我的不足與缺陷,下意識糾正缺點。
2.4 在教學中運用心理學教育理論
心理活動綜合了行、意、情、知等諸多要素,且各要素處于均衡發展與辨證運動狀態。在思政教學中開展心理教育,可以借鑒相應的心理學教育理論,以明確學生在接受思政知識過程中產生的行為活動、意志狀態、情感狀態及認知狀態,使思政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心理活動過程實現和諧統一,深化學生對于思政教學過程的情感體驗、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將思政理論知識,如素質、法紀、道德、政治及思想等內化為品德行為、心理機制。例如,學生具有對新觀點及新事物感興趣、思想活躍、思維敏捷的心理活動特點,在思政教學中可針對性介紹國內關注度較高的網絡新聞報道,如“霧霾”、“虹橋一姐”等,并不斷吸收時事政治材料充實心理教育內容,保證教學內容能夠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新穎性、直觀性與形象性,調動學生參與思政教學及心理教育的積極性。此外,在借鑒及運用心理學教育理論時,可圍繞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合理選擇相應的理論,如行為主義理論、系統論、認知療法及精神分析法等,同時融入換位思考、激勵療法、期望療法、共情療法及疏導療法等理性分析心理狀況,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與科學性。
3 結語
綜上,在市場經濟與時代發展的影響下,學生的利益意識、公正意識、自主意識、發展意識及選擇意識被不斷強化,思想成長模式與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思政教學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精神性交流活動,教學過程與精神交往過程具有同一性,因此在思政教學中可以有效改造學生的精神世界與心理狀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思政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時,需要充分挖掘與利用思政理論思想資源,并主動拓寬思政教學內涵與視野,確保思政教學與健康教育過程能夠集實踐性、政策性、科學性、政治性于一體,在教學中要并重灌輸與啟發、平衡情感激發與理性說教之間的關系,運用能夠滿足學生思維、聽覺與視覺等諸多需求的方式呈現心理教育內容。
參考文獻
[1]胡涵錦.關于文化自信“進課堂”的若干思考——基于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論的視角[J].思想理論教育,2016(11):24-28.
[2]袁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對大學生政治心理引導——基于輔導員管理工作視角[J].中國成人教育,2015(06):56-57.
[3]蔡聰裕,余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基于閩江學院的實證調研[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8(05):188-192.
[4]陳少雄,林曉燕.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校社區文化建設實效性的路徑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6,26(04):33-37.
[5]杜吟滔.思想政治理論課視域下的大學生自我價值感——北京、四川兩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滿意度對其自我價值感的影響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06):89-92.
[6]蔣廣學,王志杰,徐鵬,等.青年網絡語言的變遷與高校育人事業的變革——兼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年主體性問題[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91-94.
[7]秦在東,李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問題的學理考量——基于人的不同成長階段的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1):12-16.
[8]閆艷.對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再認識——基于馬克思交往實踐觀的視角[J].理論導刊,2016(05):33-36.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吉林省長春市 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