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 要:作為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新概念,宏基因組技術能夠直接從環境樣品中,提取微生物DNA,構建完善的宏基因組文庫,然后結合基因組學的相關策略,針對環境樣品中包含的微生物種類、遺傳組成和群落結構等進行研究,其在農業、醫學等領域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本文結合宏基因組技術的相關概念,對其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中的實踐應用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宏基因組技術;實踐應用
前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因此,做好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利用宏基因組技術,開展環境保護和污染修復,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不會對環境產生二次破壞。
1 宏基因組技術概述
宏基因組的概念最早出現了1998年,用以定義土壤細菌的混合基因組,經過了十數年的發展和演變,現在的宏基因組指的是環境中全部微生物遺傳物質的綜合,也稱環境基因組或者元基因組。宏基因組的主要研究流程,是從自然環境中會,直接提取總DNA,經純化及部分酶切后,接入到合適的載體中,確保其能夠在適當的環境下轉化為宿主菌,進而形成全新的DNA文庫,結合功能檢索和序列分析等,可以針對獲得的克隆子進行篩選,得到目的產物。這里針對其主要流程進行簡單分析[1]。
(1)環境樣本提取:環境樣本的質量是宏基因組技術應用的關鍵所在,在環境樣本中,存在大量的有機和無極顆粒,微生物占據的比例很小,而且其一般都是與顆粒緊密依附,想要在充分保證目的基因完整的前提下,完全提取樣本中的DNA,對于相關技術有著極高的要求。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比較常見的兩種樣品提取方法包括原味裂解法和異位裂解法。
(2)載體選擇:載體的選擇關系著基因組轉入宿主細胞的效率和效果,一般常見的載體包括了有質粒、福斯黏粒、細菌人工染色體、哺乳動物人工染色體等,在進行選擇的過程中,主要參照對象是目的基因的大小以及是否有利于實現目的基因的擴增和表達等。每一種載體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技術人員應該結合具體的需求,對載體進行合理選擇。
(3)宿主菌選擇:目的基因在連接載體之后,需要轉化成宿主菌,然后才能夠進行陽性克隆子的篩選工作,得到各種酶和生物活性物質,從這個角度分析,想要實現重組基因的高效克隆和表達,宿主菌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在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必須考慮轉化效率、穩定性以及載體在宿主菌中的表達性等。
(4)宏基因組文庫篩選:宏基因組文庫的構建,主要目的是從中獲取豐富的基因資源,實現對于生物活性物質的挖掘。不過,在環境樣品中,微生物的種類極其繁雜,文庫的容量巨大,如何對功能基因進行有效篩選,是研究人員必須深入探索的問題。就目前來看,經過長期的發展,宏基因組文庫的篩選方案有幾種,包括序列驅動篩選、功能驅動篩選、底物誘導基因表達篩選以及化合物結構篩選等。如果想要獲取更多的信息,可以同時應用多種篩選方法,通過優勢互補,提升宏基因組文庫的篩選效率[2]。
2 宏基因組技術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對于環境的保護和污染的治理,一直都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最近幾年,伴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生物修復技術逐漸成為了污染修復的熱門技術,主要是利用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微生物、植物等,通過自然代謝,對環境中的污染物進行清除,利用生物的分解能力,實現污染修復的目的。
2.1降解基因及功能菌株的挖掘
相關研究表明,在環境中可供培養的微生物僅僅占據為微生物總量的1%-10%,而僅僅依照這些資源來對新的物種和基因進行發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結合宏基因組技術,可以從環境樣本中進行基因組DNA的提取和克隆,從而實現了直接從自然界獲取遺傳信息,因此理論上能夠獲取任意序列的基因,既可以借此發現新物種,也可以合成新的物質。從這個角度分析,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中應用宏基因組技術,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很多環境污染,尤其是水體污染,溫度相對較低,并不適合常規微生物的生存,傳統的生物修復技術無法起到良好的效果。應用宏基因組技術,可以篩選出一些在低溫條件下具備良好生存能力和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實現污染的治理和修復,如海洋石油降解、重金屬低溫修復等。同樣,在高溫、酸堿等極端環境中,宏基因組技術的應用同樣能夠起到良好的污染修復效果。就目前而言,在環境科學領域,遺傳工程是最活躍一個分支,可以將宏基因組中分離出的基因元件組編織成具備降解污染物功能的基因簇,取代原本的化工物,或者直接針對環境中的污染物質進行降解。必須注意一點,基因工程菌在實際應用前,需要做好功能穩定性、遺傳穩定性以及生態安全性的檢驗,確認無誤后才能用于污染治理[3]。
2.2生物種群多樣性的分析
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生物的多樣性和變化性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課題,針對微生物種群的多樣性及相關群落結構進行研究,是現代環境監測與評價的一個重要手段。宏基因組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研究人員充分了解環境樣品中微生物的多樣性,結合其中的總DNA提取方法,可以了解微生物與被污染環境的互作關系,明確污染程度,實現對于環境的監控和評價。例如,Treusch等研究人員從森林土壤以及沙地生態系統中提取DNA,構建出了3個大片段Fosmid基因文庫,對古細菌多樣性進行了明確揭示;黃立南等人采用擴展性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法,針對廣州市北郊的李坑垃圾填埋場滲濾液中存在的古細菌群落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從中初步獲取了垃圾填埋內部古細菌群落的結構和多樣性的信息。
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證實了環境的變化會對生物物種產生影響,同時,處于隔離狀態的單一物種會主動對環境變化作出響應,不過其與存在各類互作關系時的結果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只有在基因組水平上,對環境脅迫銀族以及微生物群落的組成關系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對生物、環境以及生態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明確,了解其動態變化,為環境的保護、檢測、預警、評價及治理提供可靠依據[4]。
3 結語
總而言之,利用宏基因組技術,可以獲取生物多樣性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在環境監測和評價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考慮到宏基因組技術研究實踐尚短,存在著大量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加上其本身的研究涉及范圍光、工程量巨大,應該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構建環境樣品宏基因組共享數據庫,推動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使得宏基因組技術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薇,高洪文,張化永.宏基因組技術及其在環境保護和污染修復中的應用[J].生態環境,2008,17(4):1696-1701.
[2]李陽.宏基因組技術在環境保護及污染改善中的應用[J].當代化工研究,2016,(4):53-54.
[3]蘇定江,楊世輝.宏基因組技術在污染治理中的研究進展[J].三峽環境與生態,2013,35(1):37-40.
[4]李靜,王文文,鄧毛程.宏基因組技術在海洋石油污染修復中的應用[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