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醫
摘 要:當前,后現代主義以其具有批判性的激進思想和解構策略逐漸在西方社會文化中初露端倪,然而就其產生的原因,學界卻未達成一致意見。綜合各派言論可知,后現代主義產生于當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后工業時代”改變了現代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西方現代哲學與現代科學的發展,對近代以來占據主流的黑格爾哲學與牛頓力學體系產生了強烈沖擊,是為后現代主義產生的先導和催生力量。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后工業時代;晚期資本主義;現代哲學;量子力學
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1 — 0036 — 03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股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激進思潮,逐漸成為了西方社會的一大顯學,甚至開始在西方政治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關于后現代主義產生的原因,學界眾說紛紜,然而究其根本,無非源自其所處時代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一、后工業社會的時代產物
(一)后工業時代:后現代主義產生的經濟條件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它的產生離不開現實的生產力基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各國相繼進入了被丹尼爾·貝爾稱為“后工業社會”的階段,這種轉向給傳統從事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伴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當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人們就開始轉而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于是在后工業社會,對于欲望和情感的訴求打破了理性的束縛,人的主體意識迅速提升,傳統以工具理性為特征的現代價值遭遇了空前的質疑和挑戰。
詹姆遜教授指出,現代人主體性的喪失是后現代主義反思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種情況與大眾緊張的日常生活有關。眾所周知,資本的邏輯是追求更多利潤,而增加利潤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高生活效率,于是,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現代人時常感到精神的疲憊和生命力的流失,他們體驗到的不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也無法感知自己與現實的真切聯系,“人”變成了碎片化的、無法整合的“個體”。如此,社會文化已經無法承受高深而又厚重的價值內涵,商業消費文化進駐了人們生活的主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啟蒙理性精神已經完全被資本邏輯所取代,傳統意義上需要理性去訂立的善惡、美丑等價值標準,如今都要依靠市場來進行最后裁決。總而言之,一切價值都變得商品化。在自由和解放的虛偽口號下,西方社會的消費主義傾向卻愈演愈烈,于是在資本主義文化內部也出現了反思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現代主義。他們開始反思現代性的價值目標,揭露“唯資本是從”的統治邏輯,為批判資本主義固有的內部矛盾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二)晚期資本主義:后現代主義產生的政治條件
隨著生產力的飛躍式發展,資本主義的統治邏輯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逐漸從“壟斷資本主義”進入了詹姆遜教授所說的“晚期資本主義”時期。雖然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一直以來都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支持,但在晚期資本主義階段,科學的地位才達到了名副其實的巔峰。代表絕對理性的科學具有不可懷疑的確定性和唯一性,它強勢排斥其他認知途徑,前現代的人們用來進行價值判斷的感覺經驗在后工業社會已然被徹底批判,斥為偏見和異端,至此,資產階級政治權威在進行政策制定時完全依賴于科學知識,而疏遠和忽視了人文關懷。知識分子的角色從起初的“立法者”變成“解釋者”,換言之,從啟蒙運動起始,強勢的科學話語搶占了人文知識分子制定規則的權力,社會規則全權由科學來訂立,人們最終淪為了理性的工具,失去了本性和自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后現代思想家才舉起反對科學話語一元模式的旗幟,呼吁各種話語在多元的“游戲規則”下平等對話,要求對現實的社會問題兼用情感經驗和理性邏輯二者來“逐例判斷”。
正如后現代思想家所倡導的那樣,后工業社會就是一個“確定性規則”分崩離析的時代,從前理性所訂立的不可置疑的秩序、規范都要在多元價值標準的審視中重新評估,這些用現代文化價值無法解釋的后現代現象構成了鮑曼所說的“知識分子的新奇經歷”,于是在后工業社會的土壤中催生了后現代主義的思想觀念,試圖為時代的現實問題尋求解釋和出路。
文藝復興終結了中世紀神學后,現代人陷入了“上帝死了”的混亂、無序狀態,他們迫切地建立起“網格式”的分類統治體系,試圖滿足潛意識中對規則的渴望。因此,“在現代性為自己設定的并且使得現代性成其為是的諸多不可能任務中,秩序的任務——作為不可能之最,作為必然之最,作為其他一切任務的原型(將其他所有的任務僅僅當作自身的隱喻)——凸現出來。”①也就是說,建立秩序是現代社會的首要任務,而且是最迫切的、不惜一切代價都要盡快完成的任務,而“代價”就是使人們失去了價值理性和道德判斷,最終成為現代社會這座“工廠”中的標準化“機器”,一旦政治權威的決策出現差池,便會出現整個社會的瘋狂。
(三)奧斯維辛大屠殺——后現代主義產生的導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后現代主義起到了強烈的刺激作用。法西斯一手制造的奧斯維辛大屠殺在后現代主義看來正是現代性過度發展的結果,給許諾自由和解放的現代理性帶來了沉重一擊。雖然傳統的社會學宣稱,法西斯主義是現代性發展中的一個偶發的病態事件,是現代文明的暫時性倒退,但后現代主義堅持認為,正是現代性的充分發展所創生的“這些規范和制度才使得大屠殺有發生的可能。沒有現代文明及其最核心本質的成就,就不會有大屠殺”②,也就是說,奧斯維辛大屠殺并非有悖于現代精神的怪異事件,而正是現代性充分發展所必然產生的“副作用”。
啟蒙理性精神開啟了西方現代化的進程,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道路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在理性高度發達的西方社會,出現了不加遏制的種族大屠殺,這是情感的瘋狂,亦是理智的喪失。鮑曼認為,現代理性在其無限擴張中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換言之,大屠殺是現代性理論的內部矛盾使然,“大屠殺并不是現代文明和它代表的一切事物的一個對立面。相反,它與現代文明所向往的(令人歡呼的)那一面很好地、協調地依附在同一實體上。”③
在此,后現代主義給出的藥方就是:取消對資本權威和科學話語的崇拜,恢復大眾進行價值判斷的權利。如詹姆遜教授所說,晚期資本主義文化就是無深度的平面文化,“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④。在傳統意義上,精英代表著理性和深度,而大眾則更多地流露出情感和經驗的表達,當大眾文化占領了社會主流,昔日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理想、價值、意義都將退場,取而代之的將是無深度的感官和欲望。后現代主義堅持認為,絕對的理性必將導致徹底的瘋狂,而避免這一情況出現的唯一方法就是剝奪理性一元話語的權力,消解深度,還大眾的非理性文化以施展的空間,用多元對話來對抗“元話語”的權威。
二、西方哲學與科學的思想延續
(一)現代哲學對古典哲學的顛覆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獨特的哲學思想,它的出現并非學者的憑空想象,而是在西方哲學的深厚奠基之下產生的新時代價值理念。劉放桐教授曾給予后現代主義以高度的評價,稱它的出現是“西方哲學發展中一種方向性轉換……是哲學思維方式上的一次根本的變更,標志著西方哲學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⑤
從時間序列上看,后現代主義緊密承襲了以叔本華和尼采為代表的悲觀主義哲學、以薩特和海德格爾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以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分析哲學,最主要的還有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代表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與其說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哲學的反叛,倒不如說他們接過了以上哲學家的旗幟,在批判現代性缺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這些思想傳承的基礎就在于他們的共同目標:對資產階級官方哲學的尖銳批判,即啟蒙運動以來至笛卡爾、康德和黑格爾確立起來的古典哲學體系,只不過后現代主義在批判的道路上比19世紀哲學家走得更遠。
雖然后現代主義各家學說特色不一,但卻共享著相同的態度,那就是格里芬博士所說的“一種認為人類可以而且必須超越現代的情緒。”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共同的基本主張,主張要超越笛卡爾以來確立的理性主義、人道主義、基礎主義、本質主義以及在場形而上學等古典西方哲學理念。后現代主義認為,在當今西方社會,形而上學已經失去了建設性的力量,在后現代社會中,結構消失、主體名譽掃地、一切確定性價值都在等待重新評估已成為既定事實。在古典西方哲學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指導下,人的主體性逐漸被消解,本真的人變得異化、抽象化和工具化,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后現代主義開始了對傳統的質疑和對人性的解放,于是他們不再致力于追求世界的終極實在、宇宙的第一動因,不再尋找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甚至不去追尋人生的理想和意義。真理、權威、科學的現代先驗價值在后現代主義這里被欲望、交往、理解等日常經驗所取代。
(二)量子力學對牛頓體系的瓦解
后現代主義的產生與現代科學層出不窮的新理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古典西方哲學的基礎建立在不可置疑的確定性之上,而這種確定性的根源則來自于以牛頓力學體系為代表的近代科學世界觀和宇宙觀。然而,當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打破了牛頓設立的物理疆界,黎曼幾何、麥克斯韋場論、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以及玻爾、薛定諤完善的量子力學共同把科學的確定性一步步地從聚合推向離散。后現代主義正是在這樣的世界觀指導下開始了對確定性絕對權威的質疑和批判。
在牛頓力學看來,整個宇宙都遵循著一個確定無疑的秩序,有規律地運行,而這一規律同樣也是指導社會和人類行為的規范準則。但是現代物理學卻證明:萬物都在一個沒有方向地向四面綿延的場域中發生著相互關聯的能量轉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們現在知道,對力學基礎的信心是建筑在幻想上的。”②從這樣的科學宇宙觀推演下去,傳統哲學中那些形而上的分離和差異也都將消失,諸如主客、因果、是非、彼此、心物等二元對立的在場結構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哈桑就把“不確定性”作為后現代主義的一大核心原則。他指出,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揭示出后現代主義的精神品格,這是一種對一切構成和秩序的消解,永遠處在一種動蕩的懷疑和否定之中。現代科學的宇宙觀認為,世界并非在有意識地運動,在雜亂無章的現象背后并不存在一個洞悉一切的本質力量,或稱其為“規律”。于是后現代主義放棄了對本質確定性的執著,而是專注于社會現象的研究,拒絕挖掘任何深層意義,更拒絕尋找特殊現象中的普遍性。在他們看來,任何傳統意義上的崇高信念都是人們盲目信仰的短暫產物。在量子力學的宇宙觀面前,不僅牛頓力學顯得不堪一擊,甚至自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對世界確定性的信仰也轟然倒塌,幾千年來人們對本質、本原和真理的形而上學追求也隨之崩潰。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再一次成為懸而未決的難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致總結出后現代主義的產生原因:它以現代西方哲學為基礎,繼續著對古典哲學的批判;它脫胎于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后工業社會,基于社會現實問題,反對科學知識為政治權威做合法性辯護,也反對資本打著理性旗號進行商業化運作;牛頓力學體系的崩潰為后現代主義提供了一個不確定的全新世界觀;而奧斯維辛大屠殺對現代秩序缺陷的暴露和對現代性反思的需求則是促成后現代主義產生的直接原因。
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性的全面批判,它反對古典哲學為現代社會提供的價值標準,反對近代物理學為現代社會建構的世界圖景,反對資本主義統治的文化邏輯,更揭露了現代性必然導致的災難結果。據此,后現代主義開始了一場反理性主義、反人道主義、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要求去中心化的思想反叛運動。
〔參 考 文 獻〕
〔1〕鮑曼.對秩序的追求〔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9,(03).
〔2〕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M〕. 楊渝東,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3〕詹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 唐小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王治河.撲朔迷離的游戲: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M〕. 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1998.
〔5〕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M〕.中央編譯局,譯,1995.
〔6〕劉放桐.后現代主義與西方哲學的現當代走向(上)〔J〕. 國外社會科學,1996,(03).
〔7〕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C〕.許良英,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