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農檢察院是蘇維埃俄國建國之初所建立的對各級黨政機關實行權力監督的國家機關。其主要職能是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的日常行政工作,披露并糾正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切合實際之處,檢察各級黨政、公檢法機關對勞動人民的舉報和申訴處理情況,創造機會和條件吸引優秀工農群眾參與國家管理,反對官僚主義等監督活動。但在具體工作過程中,經常出現內部機關工作人員不懂法律業務、文化水平不夠、工作效率地下、群眾聲望不好等一系列問題。列寧同志為此深惡痛絕,要求對該機關其進行徹底性、根本性改造和更新。列寧同志的這些建設思想對于改革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紀檢監察工作具有實際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列寧著作;改組;紀檢監察;政權
中圖分類號:A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1 — 0039 — 03
在列寧領導蘇維埃社會主義建設的晚年,從思想、組織和制度等方面入手,做出了對工農檢察院工作制度建設的設想。這些理論和實踐對于我們今天的黨紀檢查工作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改組》一文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對蘇共高層的政治斗爭狀況感到憂慮
列寧同志一直擔心俄共黨內產生嚴重的分裂,黨內的不穩定因素在于一些權高位重的中央委員身上。他清醒的認識到在他逝世后,斯大林會以總書記的身份來為維護他在黨內的權力起到決定性作用,托洛茨基也不例外,進而會有爆發黨內斗爭的趨勢,對蘇聯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將會具有災難性的危害。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否則就會面臨亡黨亡國。
(二)對當前的工農檢察院的工作普遍感到不滿
俄共在建國初期的政治架構上,對各級干部實行的是集中制和委任制,隨著黨執政根基的穩固,機關作風出現了官僚主義盛行、工作僵化等嚴重的問題,極大地削弱了黨內的工作效率。工農檢察院是蘇聯的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許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是俄共黨員, 因此工農檢察院的工作的本身又是對各級黨員以及領導干部的監察。列寧認為,“再沒有比工農檢察院這個機關辦得更糟糕的機關了”〔1〕(第787 頁), 對于監察黨中央委員的職能, 工農檢查院“實際上不能勝任, 只是成了這些中央委員的‘附屬品 , 或者在一定條件下成了他們的助手”〔1〕 (第747 頁)。
(三)對斯大林個人政治品質問題的擔憂
斯大林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與軍事家,是蘇聯俄國的建設引領者,但其自身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唯我獨尊,做事過于武斷和激進。正因為如此,列寧擔心在其執政期間斯大林會運用其總書記的絕對權力排除異己而展開激烈的黨內斗爭。列寧認為:“ 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 掌握了無限的權力, 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 我沒有把握。”〔1〕 (第745 頁)“這一點看來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 從防止分裂來看, 從我前面所說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關系來看, 這不是小事, 或者說, 這是一種可能具有決定意義的小事。”〔1〕 (第746 頁)。這些都足以證明列寧對于斯大林個人潛在的政治品質的擔憂。
二、《改組》一文中有關改革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的主要思想
(一)將黨的監察機關與國家監察機關合并,建立一個最高監察機關
1923年,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根據列寧的建議對工農檢察院進行了改組。在代表大會中指出, 在工作形式上工農檢察院應與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互相配合 ,發揮好監督和改造各級黨政機關日常工作的作用,因此成立了工農檢察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合并起來的最高監察機關(類似中央紀委與最高檢察院的合署辦公形式)。這樣, 工農檢察院的性質由中央國家行政機關轉變成直屬于蘇共中央的中央黨群機關。會議強調,在今后歷屆黨的代表大會上, 蘇共中央都要單獨聽取工農檢察院所做的工作報告,工農檢察院的所有工作都由黨的最高組織領導。重大事項都要由蘇共中央批準后才能予以執行。這一變動使工農檢察院直接處于蘇共中央的直接領導, 在一定法律意義上對工農檢察院的獨立檢察職能起到一定的干涉作用。俄共第十二次黨代會后,根據會議精神,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兼任工農檢察院最高檢察長。
(二)精簡工農檢察院機關內部的人員編制以及優化機關內部職能部門的功能設置
列寧指出:“我建議代表大會從工人和農民中選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監察委員,當選者也像一般中央委員一樣,應該經過黨的資格審查,因為他們也享有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利。”〔1〕(780頁)。1919 年4 月3 日, 在人民委員會會議上, 斯大林同志提出了關于重新修訂和完善國家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條例的意見,并得到了各級紀檢監察系統官員們的廣泛認同。關于機關內部職能和編制配備建設時,斯大林強調,應當精兵簡政,優化部門間的職能配置。不久后, 國家監察部機關合并壓縮大量多余低效率的職能處室,由10個主要案件審理處室代替過去的25個處室,并且在處理中央監察機關和地方監察機關的領導隸屬關系上,各省區市設立相關監察的垂直部門,由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此同時,蘇共中央發布相關行政法規改組了舊的國家監察機關,把現存的一切對各個系統具有監督職能的各個監察部門合并組建新的國家監察部,由總書記兼任后組建的國家監察部的最高領導。同時, 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討論并通過了關于修訂和完善國家監察的法律法規草案的意見稿。斯大林在報告中指出, 重新建設國家監察機關的基本出發點是要求監察機關在履行工作職能時能夠更加民主化,在案件監督審理時能夠更加聯系工農群眾,走群眾路線,真正能夠解決工農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會議精神的引領下, 1920 年2 月, 新組建的國家監察部正式命名為工農檢察院, 這是在當時條件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規模和級別最大的國家監察機關,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紀檢監察工作制度史上的重大創新。
(三)對執法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政治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列寧強調“有一定人數必須出席政治局每次會議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們,應該形成一個緊密的集體,這個集體應該“不顧情面”,應該注意不讓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總書記,還是某個其他中央委員的威信,來妨礙他們提出質詢,檢查文件,以至做到絕對了解情況并使各項事務嚴格按照規定辦事。”〔1〕(782頁)在他的續文中提到建立這種機關中的工作人員素質的實際情況:“1.一心為社會主義奮斗的人。這些人受的教育是不夠的。2.有知識受過教育的人和其他國家比少的可笑。他提出要求社會制度中的優秀分子1.先進工人2.真正受過教育而且可以保證絕不相信空話、絕不說昧心話的份子,不怕承認任何困難,不怕為達到自己鄭重提出的目的而進行任何斗爭。”
三、對《改組》中俄共黨內監察思想的分析
全面從嚴治黨,通過加強黨內空間權力制衡實現有效監督,是列寧同志畢生傾注于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建設的一貫指導思想。特別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他認為:“對于黨員在政治舞臺上的一舉一動進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監督, 就可以造成一種能起生物學上所謂‘適者生存 的作用的自動機制。完全公開、選舉制和普遍監督的‘自然選擇 作用, 能保證每個活動家最后都‘各得其所 , 擔負最適合他的能力的工作, 親自嘗到自己的錯誤的一切后果, 并在大家面前證明自己能夠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4〕(第132 頁)
在蘇維埃俄國建立初期,為穩固來之不易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急需對黨內的各級監察機關進行有效改組無論是人員配備、機構職能以及制度建設。首先,黨內的黨委和監察機關處于平行的位置有利于監察機關有效對同級黨委進行監督,有利于防止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出現的權力過于集中、獨立專斷等官僚體制,為凈化政治生態,給人民群眾更多的幸福感和舒適感提供制度保障,也有利于緩和黨內存在個別激烈的朋黨之爭,維護政權的穩定,為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保駕護航,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其次,對機關內部的職能部門配置進行改組,撤銷一些效率低下、職能不明確的部門和處室,有利于維護高效的機關工作運轉,明確各部門的只能,積極有效的開展監督工作,使工作程序制度化、法治化。最后,對機關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積極吸引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理論功底深厚和業務精干的有識之士擴充監察隊伍,一方面可以淡化機關老人中在進行革命斗爭時存在的簡單粗暴的執法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優秀的機關人才促進黨內監督工作同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培養大局意識,創新紀檢監察工作模式。
四、列寧的黨內監督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紀檢監察機關制度建設的啟示意義
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其核心在于培養出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紀律嚴明的紀檢監察隊伍。為了完成這個艱巨的使命,首先是要解決黨內“一把手”對各級領導者的監督這一突出問題;其次是要重點強調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對黨的監督。目前,黨的紀檢監察體制還有許多尚需完善之處。
(一)黨的各級巡視部門所移交的案件處理落實情況有待優化
為了加強黨的紀檢監察工作落實力度,貫徹執行中央的各項規定,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普遍設立了巡視工作部門,該部門不定期對各級黨政機關進行工作監督抽查,并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用于接收群眾舉報和處理。巡視工作的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對各級貪贓枉法的相關人員起到很大的威懾力,對各地的政治生態優化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但對于巡視中所發現的問題,巡視工作組往往只是將案件定型后移交給相關部門而不做處理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沒有能徹底打破地方的“保護主義”,如果未能得到及時和真實的案件反饋,相關責任便不能完全追究到底,存在個別漏洞。
(二)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及其派駐機構中的監督職能的落實不盡人意
在現行黨和國家機關的職能運行制度中,各級政府機關、公檢法機關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在機關內部設立紀檢組,目的是為了對各級機關以及企事業單位進行有效的監督制約。在 實際工作過程中,派駐紀檢組的工作往往舉步維艱。一方面,執紀過嚴,紀檢工作人員由于被其他部門邊緣化,得不到支持而難以繼續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執紀過松,不僅起不到紀檢組存在的監督作用,甚至為部門的塌方式腐敗推波助瀾。在一些著名的“大案要案”中,很難看到基層紀檢部門和紀檢組主動作為的影子,往往是上級紀檢監察機關在證據確鑿定性以后,對下級基層紀檢部門和派駐機構進行督辦查案才能進行有效的工作監督。因此,很多派駐紀檢組的工作人員和干部經常感到工作力不從心,處于一種尷尬的工作狀態。
(三)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監督機制有待創新和完善
紀檢監察工作遵循:“懲防并治,注重預防”,在不嚴重的違紀問題面前最大化地“治病救人”。然而,目前的紀檢監察案件往往是實行事后監管,針對舉報線索順藤摸瓜,缺乏切實有效的事前預防和事中監管機制。因此,很多黨員干部對于行使權力還處于有利于組織的監督之外,紀委的被動監督工作對于完善黨內監督凈化政治生態的嚴峻形勢極為不利,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完成黨內的有效監督工作。
針對黨內監督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中完善相關制度。
第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各級巡視工作,加大巡視覆蓋面,做到無死角全面監督。創新對巡視工作落實的監督反饋力度,在面對部分復雜和困難情況可以給巡視部門委以特殊監督職權,完善巡視工作結果處理反饋機制,對于移交到相關部門的案件要定期督辦反饋處理情況,加強巡視工作后期的信息披露力度,做到有案必查,有責必追究。
第二,合理調整黨的各級委員會和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之間的關系,實行下級紀檢監察機關及其派出機構受上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直接領導垂直管理機制,由“雙重領導”改為“垂直領導”,使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更好地發揮監督職能。在黨內的現行體制中建立相互制約和相互平衡的機制,將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相互分離的權力制約機制。
第三,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形成民主監督環境。黨內的領導機關要鼓勵和支持黨員積極參與黨內活動,讓黨員在重大問題中具有知情權、監督權甚至決策權。積極貫徹群眾路線,進一步完善民意檢測、民主測評、差額選舉以及群眾來訪制度。例如一些地區和部門實行的黨風政風監督員選拔聘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將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因此必須牢牢將黨內監督機制制度建設貫徹不動搖。
第四,提高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的工作地位,強化監督權力。目前的各級紀檢委書記由上級紀檢委書記提名,經組織部考核通過后移交上級黨的常務委員會討論、表決通過后任命,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紀檢監察機關的獨立領導地位。紀檢監察工作人員的待遇應與地方黨政機關脫離,以免受本地本部門的財政制約。紀委查處案件只對上級紀委負責,不受同級黨委干涉。紀委委員應同時列席同級黨委、常委召開的重要會議,可同時享有對重大事項的否決權。實行省級以下紀委書記、副書記專職輪換制,每屆到異地進行交流輪換任職,并對各級紀委采取一定的監督問責機制,防止不作為、亂作為以及自身的腐敗。各級紀委書記、派駐機構的紀檢組組長以及企業的紀委書記,應由上級紀委和組織部同時提名考察任命。高校系統和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紀委書記,由上級紀委和組織部分別同相應級別國資委黨委、黨委教育工委提名考察任命。全方位、全覆蓋完善各地區和各部門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
中國正面臨改革的攻堅期,穩固上層建筑建設,激發對經濟基礎的積極地反作用,是維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的制度保障。將列寧的黨內監督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想結合,實現執政黨的自我監督的創新與發展,它有利于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增強黨的新時期的凝聚力和領導力。
〔參 考 文 獻〕
〔1〕列寧.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加強省紀委派駐機構建設〔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5-12-09.
〔3〕中央黨校教務部.馬列著作選編修訂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
〔4〕羅重一.關于列寧改革黨的監察委員會的有關思想〔J〕.武漢大學學報,2007,(01):105-110.
〔5〕李鴻新.論列寧黨內監督思想對我黨監督機制的啟〔J〕.經營管理者,2015,(36):400.
〔6〕孫小澤.踐行三嚴三實與維護社會穩定〔J〕理論觀察,2015,(09)20-21.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