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冬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個體、民營等非公經濟不斷壯大,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非公黨建的興起與其說是非公經濟組織的自發需求,毋寧說是外力的強行進入,這也導致了研究非公黨建者多以國家權威角度分析非公黨建所出現的問題和建議。而將促進非公經濟組織發展作為非公黨建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一種視角的轉換,進而找出非公黨建與企業發展存在的種種默契,而努力達成這種默契的路徑則顯然有助于解決非公黨建存在的一些痼疾。
關鍵詞:非公黨建;非公經濟組織;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1 — 0051 — 03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我國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壯大,而以此為契機,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豐富當中,成為黨建的一個全新課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抓緊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建立黨組織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要“做到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黨的工作、哪里有黨員哪里就有黨組織、哪里有黨組織哪里就有健全的組織生活和黨組織作用的充分發揮”。然而就目今的情況而言,非公黨建仍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一方面,眾多非公有制企業還沒有建成黨組織,而企業由于其天然的趨利性及自身性質,又缺乏建立黨組織的自覺和動機,甚至反感;另一方面,在一些建成了黨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中,也出現了黨建工作體制、機制不完善,黨務干部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已有學者進行了討論,很多還實地進行考察并總結了不少經驗和建議。這些建議的確切中時弊,從非公黨建的方方面面對癥下藥。然而據筆者看來,這些解決方案都沒有抓住問題的另一面,即企業的這一面。學者們更多考慮的是黨需要非公有制企業,而很少從非公企業的角度考慮,他們是否需要黨組織,黨組織的建立能給他們帶來什么,而這方面的考慮則能為解決黨建不力提供新的思路。
一、促進企業發展是非公黨建的關鍵
根據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年度公報可知,201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715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4007億元,集體企業538億元,股份制企業42963億元,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5972億元,私營企業22323億元。①與其相比較的是,200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5312億元,集體企業實現利潤512億元,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5448億元,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3455億元,私營企業實現利潤1237億元。②十年間僅按實現利潤而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64%,股份制企業增長68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362%,私營企業增長1700%??梢姺枪兄平洕谡麄€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迅速擴大,也讓我們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活力和生機。與非公經濟迅猛發展相對應的,是國家對非公黨建的重視。2001年江澤民同志在建黨八十周年的講話中集中解決了是否允許非公企業主入黨的問題,解決了當時全黨、全社會模糊的思想認識,帶動了非公黨建工作的前進,而后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十八大等都與此一脈相承,積極鼓勵非公黨建的蓬勃發展。
然而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黨和國家開始重視并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最初動因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輕易地從黨有關非公黨建的各項政策文件中得知,即“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相關學者在論證進行非公黨建的必要性時,也認為這是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的邏輯必然,是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的要求,是黨要領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看出,不管是官方在推行非公黨建還是學界在研究非公黨建時,都自覺不自覺地從非公黨建的政治目標、從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和政治追求這個角度進行討論,將領導和監督非公經濟組織當做是一個重要的甚至唯一的非公黨建原則,因此無怪乎從這個角度提出的建議經驗都過于“剛性”,即多以領導者身份自居、硬性加于非公經濟組織身上,將非公黨建當做是理所當然要得到非公經濟組織配合、也一定會得到配合的一項工作,也無怪乎在實際工作中非公黨建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后會使推行這項政策的人感到手足無措,因為在很大程度上,非公黨建顯得有些“一廂情愿”。非公企業的根本屬性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這一點相對于開展了黨建工作的其他政治社會組織而言有本質的不同,因此要想解決非公黨建的種種痼疾,就必須將促進企業發展當做開展非公有制黨建的一個重要原則。
所謂促進企業發展的原則,簡單而言就是將非公黨建融入企業當中,使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在實現利潤、擴大生產上達成一致,并千方百計使黨建工作成為企業發展的“生產力”??赡苡腥藭J為將企業發展作為黨建的原則看起來有些“本末倒置”,其實不然。實際上,企業發展是黨組織能在非公企業中扎根的基礎,甚至可以說,企業發展就是黨組織在非公經濟組織中的“群眾基礎”,因此將企業發展作為非公黨建的重要原則,最終會給非公黨建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推動非公黨建快速發展,而這正是成都市工商聯所言的“找準非公黨建與企業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二、非公黨建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的作用
將促進企業發展作為非公黨建的重要原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其可行性即在于非公黨建能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發揮其他組織機構乃至規章制度所不具有的作用。非公黨建的這些作用,集中體現在兩塊:一是建設企業文化,二是利用非公黨建的政治資源。
(一)建設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指的是在企業中長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作風、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等,是一個企業需要系統、長期培養的“軟實力”。然而目前我國的許多規模以上的非公經濟組織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崛起的,甚至不少是最近幾年才發展壯大的,在企業文化建設一塊顯得尤為薄弱,而作為一個有著優良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政黨,能在非公黨建中給這些企業的文化建設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也因之在企業文化上形成更多的默契,推進企業與非公黨建的和諧發展。
非公黨建對建設企業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點。首先,非公黨建具有非公經濟組織可以參照與學習的經驗優勢。我黨先天有著馬列主義等科學理論作為支撐,且自成立以來不斷重視自身的文化建設,在實踐中不斷揚棄,因此積累了相當寶貴的文化內涵和建設經驗。其次,非公黨建具有非公經濟組織可以利用的人才優勢。黨組織成員作為非公企業的職員,同時又是我黨經過重重考驗和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本身就帶有著集體主義的文化氣質,因此不論是對于文化建設的認知度、自覺度,還是在文化建設中所持的立場和見解都有了一定的水平,這對于非公企業的文化建設而言是一股可以大加利用的人才優勢。最后,非公黨建可以為企業的文化建設搭建更大的舞臺。非公經濟組織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建設資源,人員方面無外乎企業內部的管理層乃至專門的文化策劃組,物質方面無外乎企業自身可提供的場所和物力。但非公黨建明顯能為企業的文化建設提供更多的資源。一方面,黨組織自身具有的天然凝聚力可以給企業的文化建設提供許多便利,發動起來的各個黨員能有效地將企業當成一個整體聯系起來;另一方面,黨組織可以為企業尋求更多的后援,并以黨組織為媒介與轄區其他組織進行聯誼等,進而共享文化力量。
(二)提供政治支持
有學者研究表明,“有政治關系的企業比無政治關系的企業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和更長的貸款期限,因為,政治關系可以作為一種替代性的非正式機制,緩解落后的制度對企業發展的阻礙作用,幫助企業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促進企業發展?!币虼水敺枪h建在作為我黨擴大組織覆蓋面的一項重要工作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其夢寐以求的政治資源,而許多非公企業主也敏銳地嗅到了這一優勢,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一作用吸引了非公企業主,從而推動了黨組織在非公經濟組織中的建立。
對非公黨建作為政治資源這一優勢,我們也要做辯證分析。一方面,從整體上看這一優勢是長青的,只要某一非公經濟組織建立了黨組織,那么非公黨建所帶來的政治資源就會一直給其帶來便利,中央的政策風向、法律法規能夠通過黨組織及時傳達企業,以便企業調整自身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企業與當地政府、黨委之間也能因非公經濟黨組織的存在而形成更為健康、和諧的互動,推動政策落實、促進經濟發展。而另一方面,就某一非公經濟組織而言這一優勢也會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削弱,甚至成為負擔。許多已建立黨組織的非公經濟組織存在領導體制不完善,黨內活動缺乏組織的情況,非公黨建成為一項必要的“政治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政治資源的優勢蕩然無存,反而使企業主疲于應對,因此這種可能的轉變也值得我們警惕。
三、積極開發非公黨建優勢的建議
無論是文化建設方面還是政治支持方面,非公黨建都成了非公經濟組織發展的一種“生產力”,而要讓這種“生產力”繼續發揮積極效應,促進非公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乃至最后促進非公黨建的發展,則都應該落到文化建設和政治支持這兩個實處上來,而其中不管是黨組織還是非公企業主,抑或企業黨員、員工,都應該根據自身職責和能力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注重黨建文化特色,樹立可持續發展企業文化
由于發展時間短、發展歷程波動大等原因,目前的非公企業文化建設存在一些不足,表現在缺乏高遠的文化建設目標,或是將文化建設淪為舊社會幫派主義,而這些不足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健康高效發展,有待于非公黨建對其文化建設的助力。第一,要堅持黨建文化的特色,即其內含的政治文化。非公黨建在對建設企業文化時,要特別注重在企業中注入政治文化的元素,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榮辱觀等,使非公企業的文化能跳出其固有的經濟視界而與黨的路線方針接軌,在擴大文化思維領域的同時也增進了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要明確是幫助而非替代,即非公黨建是幫助企業建立企業文化,而不是用非公黨建的文化去替代企業文化。非公企業主們在利用非公黨建進行文化建設時都會有一個顧慮,即將文化的建設大權交給非公黨建,會不會使整個企業最后成政治傀儡。這種顧慮是可以理解的,非公黨建本身就有自己的文化,即中國共產黨歷經九十多年磨難所積累的如民中集中等優秀傳統等,但企業畢竟不同于政黨,各個企業應該發展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政黨中許多嚴格的規章制度在企業中也不一定全都能奏效,因此非公黨建在建設企業文化時要以一個組織者和引領者的身份,借鑒非公黨建的文化來營造出一種適合所在企業發展的特有文化。第三,要樹立科學發展意識,以長遠發展眼光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絕對不能脫離企業實際搞空中樓閣式的文化。做到這一點是尤為重要的。首先要實事求是,不管是陽春白雪兒還是下里巴人,適合企業整體訴求的文化才是能被職工接受并深入人心的;其次,要構建一套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體系,這從內部講,需要在非公黨建的引領下制定出一個恰當的文化機制,從外部講,需要非公黨建聯合其他組織共同參與和推動。
(二)發揮政治資源優勢,助力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缺乏“治理”的黨組織在非公經濟組織中是很難發揮其政治資源優勢的,而這進一步使得許多非公企業主不愿在非公黨建上花時間、下功夫,從而陷入惡心循環。要突破這種困境,真正發揮出企業主最看重的政治資源優勢,關鍵在于使黨組織在非公經濟組織中煥發出新的活力。第一,加強組織建設,夯實隊伍基礎。黨組織應該利用自身特有的組織優勢和能力,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適合企業發展的班子,積極挖掘和培養優秀的企業管理層以及職工入黨,努力把黨員培養成企業精英、把企業精英培養成黨員,打通企業與黨組織之間的隔閡,造就一批深得企業和黨組織信賴的黨務工作者。第二,豐富黨內生活,滿足企業內部黨員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部分黨員在進入非公經濟組織后不愿亮明身份,其關鍵在于黨組織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懷,更在于這些黨員無法感受到作為黨員的榮譽感。針對于此,黨組織可發揮其群團組織優勢,加強對黨員的人文關懷,了解黨員的多樣化需求,經常性地開展除黨內會議以外的其他文娛活動,如聯誼交友會、藝術品鑒活動、助殘志愿活動等,在緩解黨員的工作壓力之余讓他們體會到黨組織的“家庭氛圍”,進而增進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并增強其他職工對黨組織的向往感。第三,加強政策支持,保持企業與政府交流暢通。非公黨建的政治資源只有通過給予企業以政策支持才能落到實處,也只有這樣才能從實質上最大程度消除黨企矛盾,因此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發展。黨組織還應主動地進行調研,圍繞促進企業發展和當地經濟發展協調一致為目標,在了解企業難處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制定非公黨建工作指南,以實效贏得非公企業主的信任和支持。
非公黨建與企業發展之間還存在許多其他默契,而筆者相信非公黨建的突破點一定存在于這些默契之中。上文所述的文化建設和政策支持雖然只是其中的兩點,但也稍可為今后非公黨建的發展提供一定理論借鑒和實踐價值。
〔參 考 文 獻〕
〔1〕邱觀建,文道貴.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體制機制創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810-816.
〔2〕邵建光.改革開放以來非公企業黨建的發展歷程和創新實踐〔J〕.探索,2008,(06):36-40.
〔3〕宋慶森,宋婷.非公經濟黨建的歷程及重要啟示〔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0,(04):80-84.
〔4〕楊緒盟.非公經濟組織中黨建與統戰工作現狀和關系調查研究〔J〕.政治學研究,2010,(05):49.
〔5〕孫亞東.加強和改進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思考〔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04):37-39.
〔6〕成都市工商業聯合會.找準非公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的“最大公約數”〔N〕.人民政協報,2015-10-09005.
〔7〕余明桂,潘紅波.政治關系、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銀行貸款〔J〕.管理世界,2008,(08):9-21+39+187.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