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聞事件;新聞工作者
什么是新聞的“根”?我們先從新聞的定義里尋求答案。陸定一同志在延安整風時提出,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是新的、活的社會狀況的寫真。我們常講的信息量,就在一頁報刊中,淋漓盡致的反映出來,進而為公眾所知。當傳統媒體受模式所限,將新聞事件擺在公眾面前時,已成“舊聞”,背離了新聞的定義,必然是失去了事件報道的意義。必然的,在與時俱進中,傳統媒體要賦予新聞新的定義和內涵。周恩來同志在其《旅歐通訊》中指出,對重大事件的報道要“溯其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筆者認為,當前傳統媒體的對新聞的定義當落在“溯其源”上:事件發生的“源”因,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民生的影響;人物行為的“源”由,能向社會傳達什么樣的能量;經濟社會活動的“源”委,從中可以借鑒的先進經驗,等等,對新聞事件的報道不再泛泛而談,畫虎畫皮更要畫骨,要通過人們熟知的事件、問題,將筆尖的著力點落向生活的深層,探求底蘊,問究規律,發掘出多數受眾思想所不及之處的奧秘,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新聞的“根”。
那么,如何尋找新聞的“根”?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
走基層——尋找素材之根
2011年9月2日,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日前召開視頻會議,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說是對記者本身追本溯源的一次教育,而“走基層”則被當作必要條件放在首位。
“新聞是跑出來的”,這點可以蓋棺定論。但究竟要“跑”什么?筆者認為,“跑”的是真實,是鮮活,是原有認知圈外的新行為、新經驗、新論點。基層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歸宗之所在,是新聞所要表達的源頭之所在,也是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活力之根。只有深入基層、貼近基層、挖掘基層,才能寫出令人信服的新聞,令人喜聞樂見的新聞,令人回味無窮的新聞。
謀全局——尋找職責之根
古語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新聞報道也是如此。新聞捆綁的視點,更多的是表達新聞對政治、經濟、民生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現在都在講“正能量”,記者發現了好的素材,就絕不能泛泛而談,擺出空架子,而是要站在發展大局上,通過深入挖掘其存在的“正能量”,履行好黨和政府喉舌的職責,傳達出受眾所需、所盼、所想。
新聞工作者必須講“職業良心”,也要講“職責良心”。受眾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報道前無所適從,這就客觀上會造成媒體公信力的下降。深度報道的本質也告訴人們,唯有從正、反兩方面告知實況,并有足夠的理性和智力判斷事態走向,這樣的“視點”才可能是深刻的,并且會引起受眾的更深入的思考。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將采訪的鋤頭“向下挖”,筆下的文章也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神。一項政策的出臺,要去關注對惠眾生產生活帶來的變化;一次事件的發生,要去尋找對公眾產生的影響;一位農業大戶的豐收,要去挖掘在種植結構上的變化和創新生產的經驗,等等。不站在對地域、行業、民眾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報道,不報也罷。
鮮活話——尋找文字之根
新聞語言最基本的要求,通俗易懂,而時代又賦予的新要求,就是喜聞樂見。1949年新華社曾指示各分社:“我們一切發表的文字必須以最大多數的讀者能夠完全明了為原則,因此,無論我們的邏輯,我們的造句用字,都必須人人能懂,然后我們所宣傳的正確內容才能被人接受的可能性。”記者拿到好的素材,只能說有個好的開始,能不能用通俗、凝練卻又抓人眼球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實在一個不小的考驗。
當下,紙媒中的新聞語言普遍存在兩種弊端:一種是公文語言過重,根本引不起受眾的興趣;另一種是直白描述過重,讀了跟喝白開水一樣,沒有滋味。常用漢字和次常用漢字加一起不過3500個左右,如何更好地排列組合,讓文章鮮活生動,讓受眾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又擊節叫好,考量的只是新聞工作者的文字功底和用心程度。
一篇好的報道,在標題、導語和整個文章布局上,都要反復推敲,凝練文字。那鮮活生動的語言去哪找?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首先是百姓的口頭語,這是最基礎卻又最貼心的語言。《西安晚報》上曾登載一篇社會新聞標題,肩題是《老師隨意缺課 學生回家自修 家長困惑——》,主標題為《上課咋也“缺斤少兩”》,既用原話抓住了事件的中心,也合適地傳達了新聞與當事人的意圖,而“缺斤少兩”這既幽默有貼近百姓的話就成了點睛之筆。其次是俗語諺語,常用的像“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拍腦袋做決定”等等,既俏皮又生動。再次,就是最新興起的國學典故及詩詞名句,像“刮骨療傷、壯士斷腕”,“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等等,有深度又有厚度。還有流行的歌詞、熱播的影視臺詞、網絡“雷”語都可作為參考,酌情使用。最重要的是,使用中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變化、有所創新,像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出的“照鏡子、正衣冠”就脫胎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常學常會、常用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