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輝
摘 要:對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偏重于對個案發生的原因、過程與處理結果的分析,而對該類事件的一般機制研究略顯不足,因此,集體行動中國化的研究則十分必要。研究以地方政府與相關利益群體作為集體行動的博弈主體,認為壓力型體制下的地方政府、新型傳媒的運用與影響、地方政府領導人及行動精英的個人處境是影響我國集體行動發生與發展的關鍵因素,總結我國集體行動的特殊性,并對減少更大危害性結果產生的集體行動提出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集體行動;地方政府;相關利益群體;博弈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1 — 0073 — 03
一、引言
群體事件是當前社會矛盾的一個突出焦點,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1〕。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可知,對于民眾的群體性抗爭行動,國內外學界有不同的概念表述:西方學者一般使用“社會運動”、“集體行動”、“革命”、“抗議政治”等詞匯,我國學者一般使用“群體性事件”、“集體抗爭”、“維權行動”、“社會沖突”等詞匯。盡管以上概念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但都屬于同一范疇〔2〕。當前中國的“集體行動”,主要是由于各種利益即將或已被損害或剝奪而引發的旨在維護或索賠的利益表達的行動或過程〔3〕。本文使用“集體行動”作為統攝性詞匯,有利于摒棄過多個人非理性價值觀及符合我國當前社會矛盾的現狀。
進一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學者關于集體行動的研究成果資料還是比較豐富的,但仍然是集中在積累較多案例的集體行動類型學研究上,缺少對我國集體行動一般機制的深入研究。西方學界尤其是美國社會運動研究的主流范式——資源動員范式和政治過程范式,斷然否認在相對剝奪感、怨恨感或利益沖突與集體行動之間存在直線關系,而是把集體行動興起的焦點放在專業組織所能調動的資源總量以及所能利用的政治機會上,但是在中國目前的政治制度環境中并不存在專業的社會運動組織〔4〕。這種沒有立足于我國特殊背景下的集體行動研究,也缺少更大的參考價值。本文運用博弈方法對我國的集體行動進行一般化的研究,將地方政府與相關利益群體作為集體行動的博弈主體,分析壓力型體制下的地方政府、新型傳媒的運用與影響、地方政府領導人及行動精英的個人處境三個關鍵因素,最后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正如裴宜理教授所強調的,對于中國的社會運動的研究,中國學生和學者更有資格加入到這樣一種研究領域。為此,筆者希望能夠學習并參與到研究當中,并提供一些有意義的研究資料。
二、壓力型體制下的地方政府
“壓力型體制”的確是對我國當前地方政府治理邏輯的一種恰當概括〔4〕。壓力也不僅僅是來自經濟GDP,還有更大的官員職位晉升、單位獎勵等激勵壓力,重點考查的則是地方維穩工作(如群眾上訪率)等,但在國家大力倡導社會管理創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背景下,簡單邏輯下的暴力壓制是不可取、不鼓勵的。民眾深知壓力型體制下基層政府的行動困境,因此,相關利益群體與基層政府相比多了一些博弈的籌碼。
(一)“正義性”的上級政府
在集體行動發生中,上級政府的角色普遍是正義性的。這種正義性相對于集體行動的相關利益群體來說具有擴大事件影響、加快事情處理、懲罰當地政府不良官員的正面作用。在壓力型體制當中,政府的一般策略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壓制性思想,上級政府將這類事務交由下級政府處理,并以處理的效果作為考核的政府官員、政府部門的重要指標,自身保持一個相對超然卻終決者的角色〔5〕。因此,相關利益群體在集體行動過程中向上級政府訴求的欲望更加強烈,希望利用上級政府的強制力來削弱下級政府,實現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如此,進一步推動了集體行動的發展,當地政府與民眾就集體行動達成妥協也更加不易。
(二)“夾層中”的基層政府
扮演著正義性角色的上級政府,在基層政府看來則是給予自身兩難選擇的主要來源。因為被困在矛盾的漩渦中,基層政府往往都是首當其沖地成為被問責的對象:有時它們成為民眾對政策不滿的出氣筒,有時又成為高層政府推卸責任的替罪羊〔6〕。一方面,基層政府必須保證上級下達的穩定指標的實現,而最快速的做法就是采取強力壓制,但激化矛盾是上級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基層政府責大權小,相較于民眾的強勢以及相較于上級的弱勢,使得基層政府演變成責、權、利完全失衡的政權組織?;鶎诱賳T面臨著不讓集體上訪出縣進京的千鈞重任,而他們又無力從根源上化解集體上訪的勢頭〔4〕,在上級政府與集體行動中相關利益群體的夾縫中求生存。
三、新型傳媒的推動作用
一般而言,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言的,它是指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互聯網、手機短信等。 這些新型媒體一經出現就被運用到社會抗議中〔7〕。新媒體的普及化擴大了集體行動的影響,加大了集體行動的管理難度,使得過程可控性顯著降低。
(一)加快信息傳播速度,增大集體行動發生率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上各種真假信息的泛濫,病毒式的信息大規模地擴散極大地挑戰地方政府處理惡性集體行動事件的能力。由于傳統的管制思想以及“家丑不外揚”的落后觀念,地方政府在集體行動爆發過程中采取的一般策略是封鎖消息,降低負面影響,企圖控制輿論,使得正規渠道的消息傳播出現阻塞,小道消息等流言蜚語肆意橫行,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堵”這一做法顯然在很大程度上會損害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出現這樣一種怪圈:即“負面消息——政府辟謠——更負面的消息,直至攻擊政府的言論——負面影響加重”的循環。相關利益群體的尋求“真相”的好奇心快速膨脹,也利用新型傳媒的傳播方式引起更大的社會關注,極容易導致混亂,甚至失控。
(二)影響個體的理性思考,進一步激發集體行動
互聯網的強互動性、超越時空性和匿名性等特點為網路串聯提供了條件,相關利益群體在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會在網路上宣泄情緒,激發集體行動〔7〕。烏坎事件的中,少數村民在互聯網上曬出“‘烏坎村村民臨時代表理事會計劃組織村民于11月21日游行上訪,并請中外記者報道”的帖子,使得在社會輿論導向上與地方政府相比贏得較大的主動,從而使得集體行動的發生、發展具有合法性的來源,致使事件發展出現復雜化,但風險也隨之增加。同時,網絡事件中較強的隱蔽性易導致“理性的無知”與“集體的愚蠢”,不負責任地發布攻擊政府的言論,容易被網絡上的不法分子利用,煽動并形成了具有極大危害性的集體行動。
四、責任領導者的個人處境
我國地方政府力量強大且歷來是社會穩定的承擔者,地方政府政府領導人更是在政府組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集體行動中,行動精英作為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代言人,其個人面臨的處境在集體行動中起著關鍵的影響作用。
(一)地方政府領導人的目標追求
毫無疑問,地方政府領導人的個人晉升是其重要的目標,而晉升的前提條件則是有效落實政策和達到考核的指標。這就使得地方政府領導人在處理問題時總是采取模糊的策略,避重就輕,減少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久拖不決,一定程度上易于造成惡性集體行動問題的發生。正因為如此,地方政府實際的執行者與領導人溝通交流存在不暢,一旦出現負面影響較大的集體行動,地方政府在具體的管理措施中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壓制手段或者放任不管,尤其在民眾利益訴求急需得到解決而引發的集體行動時,進一步激發了民眾憤怒的情緒,失控的氣場逐步增強,至此,地方政府自身也不能很好地把握。
(二)集體行動中行動精英的困境
在我國集體行動的發生中槍打出頭鳥和秋后算帳的背景下,行動精英面臨著“安全性困境”,即使集體行動的發生既合乎情理,又嚴守法規,動員者還是很可能被地方當局視為“刁民”而遭到各種打壓,甚至以“擾亂社會秩序”的罪名入獄〔8〕。因此,行動精英作為相關利益群體集體行動的領導者,往往采取“踩線不越線”的問題技術化手段,即在向地方政府訴苦的同時運用有節制的群體聚集手段,邊緣性地觸響秩序的警鈴,有分寸地擾亂日常生活,以危及秩序的信號來喚醒官員們解決問題的誠意〔8〕,達到刺激地方政府采取利于群體組織的措施,同時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即從一開始,他們明確知道已頂著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這些行動精英往往會審時度勢。
五、對策建議
奧爾森基于個人理性計算的“集體行動的邏輯”,這一范式在未考慮到我國制度、人文等特殊的環境下,對于我國集體行動的研究不甚貼切。立足于我國現實的環境,地方政府與相關利益軀體在尋找最佳利益平衡點的過程中,不知覺地提高了博弈的成本。集體行動一旦開始,即使所涉及的不一定是生死攸關的利益沖突,其行動常常表現出這樣幾個特性:持續性;激烈性;廣泛性;組織性;多樣性〔4〕。至此,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對策性措施實屬必要。
(一)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治理能力
在集體行動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不論集體行動的具體起因為何,對方是誰,地方政府往往最終都成為集體行動的訴求直接對象(抗爭對象),或者是作為調停者或仲裁者出現的潛在訴求對象〔5〕,這表明地方政府在集體行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此重要,但手段往往簡單粗暴,地方政府的這種普遍反應方式與其責、權、利失衡的體制直接相關〔4〕。因此, 一方面,針對基層政府的現實工作情況,上級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考核標準,改變傳統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錯誤指導思想,摒棄“家丑不外揚”的落后觀念,基層政府的政績指標更多地體現在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下基層聽民意,落實效促民生等方面,杜絕“零上訪經驗”的推廣。另一方面, 也要重視基層政府責權利的均衡, 適當擴大基層政府的掌握資源、綜合調控、自主斷事的權力, 從而使其可以真正在協調利益、化解矛盾上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4〕。
(二)利用新媒體廣開信息門戶,有效引導輿論導向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地方政府應該轉變傳統“堵”的觀念,快速適應發展潮流,建立政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并有效運營,提供利于溝通內外的多元化的政府發聲渠道。同時,這也促使網民的行為具有更多的公共性,為自媒體時代的公眾參與提供更多途徑〔9〕。尤其針對出現的集體行動,及時有效地暢通準確消息的傳播渠道,及時舉行新聞發布會,注重線上線下的真實信息對接平臺,能夠有效引導集體行動的發展方向,這也是理解民意的一種有效方式,政府也能夠從看似危機的實踐中樹立起公信力,化危機為契機。與此同時,有效搭建網上信息安全審查機制,嚴控惡意、虛假信息的傳播,在集體行動發生的敏感時期,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網絡安全審查小組,實現政府網上聯合審查,降低利用新媒體等擴散的博弈成本,防止不良事態的進一步蔓延。
(三)落實部門首長負責制,疏通合法抗爭的渠道
地方政府領導人應該樹立正確的從政觀念,一旦當地管轄區域內出現了集體行動時,領導人考慮的不應僅是自己的“烏紗帽”,而是應該有效地應對出現的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所以,落實部門首長負責制可以監督并激勵地方政府領導人采取及時、長效的應對措施,以制度保障政府官員的權力的有效運行。杜絕秋后算賬的不良習氣,消除對行動精英安全困境的威脅。肖唐鏢的研究表明,集體行動的組織程度與暴力程度呈反比,同時這一關系的發生也強調了風險認知機制和領導者的作用,以及行動者規模及相互間的熟悉程度,被抗議者和政府回應方式的影響〔10〕,從中可以啟發,利用好行動精英的組織能力,整合地方政府和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實現體制外集體行動的政治整合。
〔參 考 文 獻〕
〔1〕芒來.群體事件處置與社會平穩發展〔J〕.理論學刊,2010,(03):101—102.
〔2〕洪兆平.社會網絡與集體行動研究綜述〔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5,(03):45—46.
〔3〕王國勤.“集體行動”研究中的概念譜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5):31-35.
〔4〕應星.“氣”與中國鄉村集體行動的再生產〔J〕.開放時代,2007:106-120.
〔5〕郭圣莉,仝志輝.集權與分層管理下的博弈:集體行動的博弈模型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3,(05):25—26.
〔6〕應星.村莊集體行動的“反應性政治”邏輯〔J〕.學術前沿,2012:42—43.
〔7〕童志鋒.動員結構與農村集體行動的生成〔J〕.理論月刊,2012,(05):171—172.
〔8〕應星.草根動員與農民群體利益的表達機制——四個個案的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01).
〔9〕于建嶸.自媒體時代公眾參與的困境與破解路徑——以2012年重大群體性事件為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04):01—02.
〔10〕肖唐鏢.群體性事件中的暴力何以發生——對1189起群體性事件的初步分析,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01):54—55.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