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玲
摘要:指出了盡管當前天然林保護工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對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從天然林保護工程取得的成效出發,分析了當前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對策,以期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天然林保護;取得成效;問題;完善對策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3-0074-02
1 天然林保護工程取得的成效
現階段,云南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個方面。首先,在生態效益方面。通過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強森林管護,做好公益林建設,使得森林覆蓋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得到了明顯增長,林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明顯增多,困擾已久的水土流失問題也有利明顯改善,河流泥沙含量也逐漸穩定,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其次,在經濟效益方面。通過對天保工程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使得林業職工和林區農民收入得到了有效提高,森工企業也得到有效發展,企業職工安置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林區經濟總量也得到了擴大。最后,在社會效益方面。人們的社會意識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時通過森林管護機制的建立,使得森工企業職工得到合理安置,推進了企業與社會機構的合作,也為森工企業辦理了保險,極大地促進了林區穩定和諧發展。總得來說,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森林資源一直持續增長,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林業產業化獲得了快速發展,為天保工程的進一步實施奠定了基礎。
2 當前天然林保護工程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保護不到位
對于生態功能而言,它是天然林保護工作的重要衡量依據,而現階段天然林保護工程往往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增加林地面積,避免林地遭受破壞上,但是并沒有意識到天然林生態功能的重要性,不重視保護和恢復,使得森林自我調節能力不斷下降,對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也不斷下降,很多天然林因為遭到過多砍伐而變成次生林,導致次生林數量越來越多,天然林的防護效能得到了明顯削弱,水土流失問題進一步加重,洪水災害也日益頻繁,使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受到很大影響。
2.2 后續產業發展不完善
云南省自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就已經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采伐,給天然林后續產業發展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如負債經營、廣泛的投融資渠道、林業重點工程經營機制缺乏多樣性、尚未建立完善的森林資產化管理制度、各大金融機構在向林業產業發放貸款時過于謹慎等。不僅如此,林業產業市場體系還有諸多不完善之處,既缺乏規范的資源轉讓市場,同時尚未建立多門類共同競爭的林木產品專業市場,更重要的是,人才和科技市場不夠流動有序。正是因為后續產業如此的不完善,使得當前天然林保護工作與云南地方經濟的矛盾明顯加深,必須予以重視。
2.3 缺乏完善的天然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天然林在云南地區分布十分廣泛,禁伐區同樣在全省廣泛分布著,有很大一部分的禁伐區都處于經濟發展落后的偏僻山區,當地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主要是天然林的商品化采伐,而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后,由于禁止天然林采伐,相當于阻斷了林區農民的生計,直接導致該地區人民生活更加艱難,這說明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并未得到合理解決,即沒有建立相應地后續補償機制,更準確的說就是現階段尚缺乏一套完善的天然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導致天然林并不能得到永續利用。為了維持經濟生活來源,當地居民很可能選擇私下進行天然林采伐,給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產生很大的阻礙作用。因此,要想對天然林進行有效保護,就必須不斷建立和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以達到對天然林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的目的。
2.4 天然林林分質量不斷下降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在當前云南全省的天然林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人工恢復的次生林,這些次生林都是經過人工栽培和撫育的,無論在生態結構上,還是在生態功能上,都無法和自然形成的原生林相比。不僅如此,這些人工栽培的次生林往往由于后期人工管理缺失,導致樹木生長受到巨大阻礙作用,這樣進一步導致了天然林林分質量不斷下降。此外,次生林樹木品種的多樣性明顯低于原生林,喬木和灌木的比例要比原生林高的多,這勢必會造成樹木密度過大,不僅對樹木正常生長造成不利影響,而且還加大了森林火險等級,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火災一旦發生,不僅會危及到次生林,而且還可能會對相鄰的原生林帶來損害,這對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是極為不利的。
3 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完善對策
3.1 不斷創新機制,探索新的管理經營模式
(1)以崗定薪,探索森林資源管護新機制。①以崗定責,探索森林管護新機制。比如說大姚縣就不斷探索新的森林資源管護機制,對重點森工企業和地方森工企業及職工實施統一管理,并實行以崗定責和以崗定薪的管護機制,并嚴格按照實際管護成效給予獎金鼓勵,創造出了新的森林管護機制,可以在全省范圍推廣。②承包管護,實施資源共享的森林管護模式。為了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應當探索出新的管護模式,可以由村民小組承包某區域山體,尤其負責管護,這樣不僅能夠對森林資源進行有效管護,還增加了林農的收入。
(2)承包造林,探索新的造林方式。在進行公益林建設過程中,應該創新經營機制,推行人工造林招投標制,由專業隊伍承包造林,這樣既能有效提高造林質量,又能確保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取得成效。如清水江林業局就把八角和麻竹作為公益林的主要種植對象,將國有荒山承包給職工,興辦家庭生態農場,并將種植收益的85%化歸職工所有,剩余的收益上交,調動了員工的造林積極性,也極大的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
(3)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探索出多種經營模式。對于森工企業而言,可以對停伐后的閑置資產進行合理利用,充分利用閑置資產開展租賃和承包經營活動,增加收益。比如說,衛國林業局,就對原有高耗生產線進行了改造,用以生產細木工板和膠合板。同時,由職工出資,通過利用閑置車間和設備建立裝飾板廠。
3.2 扶持林區后續產業
牢牢抓住天保工程建設這一有利契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在現有天保工程第一產業的基礎之上,發展第二、三產業,并不斷進行優化升級,推動天然林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在發展實踐中,可以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帶動當地特色經濟產業發展,使之成為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不斷進行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型經濟林,幫助林農和森工企業職工增加收入。另外,還要不斷創新機制,探索出多種經營方式,加快培育有助于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龍頭企業以及個體戶等,拓寬林業發展途徑,以利于森林資源的后期開發。
3.3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為了保障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還必須完善天然林保護林區的社會保障體系。應不斷完善社會保險法制體系,對保險市場實施宏觀調控,不斷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盡可能地擴大到林區所有人員,不再限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還可擴大到企業單位甚至到林區個體勞動者身上。對于林區失去生活經濟來源的民眾,應給予社會補助。還要加強社會保險費的收繳,尤其是企業所欠的社會保險費,對收繳的社保基金,還要強化管理,從而使社會基金支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對于林區而言,還應該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林區再就業服務中心,通過為林區富余人員提供培訓或者將其分派到其他就業渠道,幫助其就業。
3.4 加強工程檔案管理和信息系統建設
作為天保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開展檔案管理工作就是為了確保林業管理工作更加科學有效。同時為了深入貫徹執行數字林業,對林業信息進行數字信息化管理,以提高林業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從而促進天保工程建設效益提升。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天保工程信息系統建設,對工程管理人員以及檔案管理人員,要加強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從而為數字林業的實現貢獻一份力。
參考文獻:
[1]孫曉紅. 天然林保護工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45.
[2]賈玉江.天然林保護工程中森林管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5):21.
[3]黃 波.天然林保護工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綠色科技,2011(5):76~77.
[4]蘭 冰.金秀縣天然林保護工程存在問題與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5(11):88~89.
[5]魏亞偉,周旺明,于大炮.我國東北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林植被的碳儲量[J].生態學報,2014(20):5696~5705.
[6]胡會峰,劉國華.中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J].生態學報,2006(1):291~296.
[7]曹玉昆,呂 田,陳寧靜.天然林保護工程政策對中國現行林業政策的影響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1(5):377~382,391.
[8]國 政.西南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綜合效益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9]國洪飛.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效果和后續政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1.
[10]何尤剛,孔凡斌.天然林保護工程績效評價:現狀、問題與研究展望[J].生態經濟,2008(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