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晴
摘要:《錢神論》是西晉元康后期魯褒在社會腐朽,綱紀大壞的社會背景下創作的。在賦中,作者對當時腐朽社會的從各個方面揭示了金錢的起源和特點,金錢的重要作用,以及金錢那巨大的力量。借以對當時以金錢為尊的社會風氣給以揭露和批判。
關鍵詞:魯褒;金錢;社會;《錢神論》
魯褒,是西晉時期的隱士,《晉書·魯褒傳》記載曰:“魯褒,字元道,南陽人也。好學多聞,以貧素自立。元康之后,綱紀大壞,褒傷時之貪鄙,乃隱姓名,而著《錢神論》以刺之。”西晉是以欺詐和屠殺為主要手段取代魏氏政權而建立起來的,在司馬氏統治集團的領導時期,上層統治者們在生活上極其的腐敗,在政治上腐朽黑暗。他們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不堪。魯褒對當時風氣無法隱忍,于是作《錢神論》來發泄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的不滿。
在賦中,作者假想出司空公子和綦毋先生,以他們的對話對當時社會的濫用經濟權力和對金錢崇拜之極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鞭撻,在文中,作者文筆諧虐辛辣,揮灑自如,淋漓盡致的對金錢的神通廣大進行鋪排。被譽為“借詠錢以嘲世的千古不朽之奇文”。①文章從各個方面對金錢進行了直接和間接的描寫。
首先,作者在開篇的首段便用一個被金錢腐蝕心腦的花花公子——司空公子和“徒形空手”、頭發花白的綦毋先生見面對話,借他們之間的談話把表明這位“盛服而游京邑”的司空公子對錢財的迷戀已經深入骨髓,他教訓綦毋先生,認為他有才學但是卻不識錢的重要性。批判他不能與時同步,雖有才學卻是不明曉世道,不合時宜,不能意識到錢的重要性,清談詩禮卻一無所用:
公子曰:學《詩》乎?曰:學矣。學《禮》乎?曰:學矣。學《易》乎?曰:學矣。公子曰:《詩》不云乎: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后患臣嘉賓,得盡其心;《禮》不云乎:男贄玉帛禽鳥,女贄榛栗棗脩;《易》不云乎:隨時之義大矣哉!昔視子所以,觀子所由,豈隨世哉!雖曰己學,昔必謂之未也。先生曰:昔將以清談為筐篚,以機神為幣帛。所謂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者己。公子拊大笑曰:固哉,子之云也!既不知古,又不知今;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富者榮貴,貧者賤辱,而子尚質,而子守實,無異遺劍刻船,賿柱調瑟。貧不離于身,名譽不出乎家室,固其宜也。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司空對綦毋先生的諷刺詩及其可笑的,在他看來,只有富貴,有錢財之人才是真正的尊貴之人。他的這種思想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息息相關的,在西晉時期,上層的豪門貴族他們有著巨大的政治權利,他們用這種政治上的特權卻來掠奪廣大民眾的財富。使得當時官僚用各種方法聚斂錢財,奢侈鋪張成了一時風氣。在《晉書·劉毅傳》中,劉毅就曾當面批判過司馬炎:“恒、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面對著這種污穢之風,也難免司空公子說“時易世變”。
其次,魯褒還借用了前人的觀點,以說明貨幣的起源和特點,如談到金錢的起源之時用了這樣的語言:“昔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教民業桑,以幣帛為木。上智先覺變通之,乃掘銅山!俯視仰觀,鑄而為錢。故使內方像地,外圓像天。大矣哉。”在這里作者把銅錢的起源神圣化了,將銅幣的起源歸結為神創造的,似天地般大,可說是神物。不僅如此,在描述貨幣的特點時,也將其神化,認為錢幣有乾坤之象,并首次使用后來被大家用來形容金錢的的“孔方兄”一詞。原文為:“錢之為禮,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難折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這里對金錢特點的描寫,表面上說明金錢是如何的神圣,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實則是與后文寫金錢的作業相關聯,從而與后文一起,來反諷當時將錢財看的比人格和尊嚴更重要的社會惡習。
最后,魯褒在賦中采用大量的篇幅,使用大量的筆墨,從各個方面來鋪排錢財的作用和力量,甚至將其視為萬能之物。在生活之中將其稱為“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在一個人的仕途生活中錢的作用表現在“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后。處前者為君長,在后者為臣仆。君長者豐衍而有余,臣仆者窮竭而不足。”一個人的前途與仕途與錢財的多少密切相關,所以使得當時的上層不斷地積累錢財,使得廣大的下層人民生活困苦交加。作為有識之士的魯褒對這種現象給予了深深的諷刺。尤其是批判將錢的多少與人的生死安危聯系在一起的現象:“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辯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拔;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問笑談,非錢不發。”另外,文中也提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昔以死生無命,富貴在錢。何以明之?錢能轉禍為福,因敗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長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 這里文中就將金錢說的寶貴,有錢則富昌,無錢則貧弱;人情之冷暖,地位之尊卑,乃至人生之安危,均在錢之有無多少,反映了當時社會金錢至上的惡劣風氣。面對這種現象,魯褒痛心疾首,唯有訴諸筆端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此外,對于金錢的力量,作者也是盡力鋪張,并且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議論,幾乎是用極其夸張的手法來形容金錢的用途。將錢視為萬物的主宰,超自然的神靈。文中也提到“天不如錢”,認為富貴在錢不在天,富貴在錢不在天,生死無命在于錢,智愚勇怯操于錢。對錢的威力,作者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批判;對唯錢是視的丑惡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和鞭撻。原文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昔以死生無命,富貴在錢。何以明之?錢能轉禍為福,因敗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長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天有所短,錢有所長,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錢不如天;達窮開塞,振貧濟乏,天不如錢。若臧武之智,卞莊之勇,內求之藝,文之以禮樂,可以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己。夫錢,窮者能使通達,富者能使溫暖,貧者能使勇悍。故曰:君無財則士不來,君無賞則士不往。諺曰:官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不異無足而欲行,無翼而欲翔。使才如顏子,容如子張,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歸,廣修農商,舟車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同塵和光,上交下接,名譽益彰。”作者采用大量篇幅鋪寫金錢之萬能,在骨子里卻深含金錢乃是萬惡之源的深意,金錢使人泯滅人性,變得貪婪無恥。金錢可以使黑白顛倒,美丑互換,它可導致人們利欲熏天,導致世風大壞。
在藝術表現上,賦中采用了大量的詼諧幽默,細心推敲出的語言,一世俗的口吻來唐突經典,讓司空公子和綦毋先生的對話變得有趣生動。在文章中采用很多經典著作和古人口吻,如:《詩》不云乎……《禮》不云乎……《易》不云乎……”、“子夏云”等等。此外,還運用了大量的俚語俗諺,將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意思表達的恰當到位,如“錢無耳,可使鬼”、“君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等,這些語言都使得文章讀起來生動活潑,看似歡快的語調下隱藏著對唯錢是視現象的強烈的諷刺之意,很好的表達了魯褒憤世嫉俗的感情。
總之,魯褒用詼諧、生動的語言揭示了西晉時期綱紀大壞、世風日下的現實,對統治集團和貴族們金錢至上的丑惡嘴臉進行了嘲諷、控訴與批判。這篇賦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社會反響,帶給后人很大的啟發,也對于我們今天一切向錢看的不正之風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王琳:《六朝辭賦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57頁。
參考文獻:
[1]徐公持.魏晉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2]王琳.六朝辭賦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欣士敏.鞭撻貨幣拜物教的刺世之作[J].福建金融,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