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群
摘 要:在中國的各種經濟形式中,民營經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和非公有制經濟和純粹的私有制經濟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所以要對其有充分的了解之后予以正確的認識,本文主要分析了民營經濟社會主義經濟與中國經濟,以供有關人員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民營經濟;基本經濟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民營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的形式,它也是集中主要經濟形式的重要補充,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民營經濟所占據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也越來越成為研究人員日益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但是在對其定性上還是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人們對于民營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的具體區別還不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這種現象對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并不是十分有利,所以一定要正確區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1 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難題
在我國,根據憲法的有關規定,我國在經濟制度上一定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但是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上看,我國的國有控股不斷出售,國有企業被私人承包的現象也越來越多,所以在實際的經濟發展中,國有經濟所占的比重明顯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如果長期按照這樣的方式去發展,國有資產的成分就一定會出現大幅下滑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呈現也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有很多人認為,國有經濟的優勢地位不一定要展現在數量上,而主要看其在經濟發展中所占的位置和發揮的作用,這種現象其實有很多的具體實例,很多國有控股的企業可以對超過自身很多倍甚至是幾十倍的股份進行有效的控制,這種現象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是存在的,但是這種企業類型和國有企業在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以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還是會存在,這和經濟改革發展的出發點產生了明顯的矛盾。
公有制經濟在數量上還是要存在著一定的優勢,只有占據了數量的優勢,其所發揮的作用也就能夠更加的充分。在這樣的條件下又要能夠符合產權所有制改革的相關要求,這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針對這樣的問題一定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筆者認為應該將公有制經濟和國有制經濟進行嚴格的區分,盡量不要將國有經濟當成是共有制經濟基本形式的一種,這是因為,國有經濟自身的內含和性質本身就是比較難以界定的,這種經濟形式的具體內含主要就是由所服務的經濟主體來決定的,如果它要為私有制服務,這種經濟形式本身就是一個私有制,如果它主要要為公有制服務,它就是公有制的一種形式,民營經濟和公有制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2 關于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形成實際上和某些歷史原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最初確定這種經濟形式時經常就是將中國經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等同起來,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我們也不能說中國經濟中包含非公有制經濟,所以在那個時期我們強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非議,尤其是比較重視實踐,很多的理論也都是基于實踐而得來的,也可以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促進了我國的思想改進和解放,但是這種經濟形式實際上是一種由中國特色的經濟形式,它既強調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沒有對其他非公有制的經濟形式劃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范疇中來。
所以,現在看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這一概念確實有它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但它已約定俗成,我們不妨繼續使用,只是要明確它的具體含義,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如果指中國經濟,它所強調的是中國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這就是說,這一概念已內含著“非公有制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的含義,如果再提出“非公有制經濟”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就是出爾反爾,并引起人們的誤會了。
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相關的另一個整體概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概念是從調節經濟的手段的角度來說明中國經濟的,首先,它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這區別于傳統的計劃經濟;其次,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所以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公有制是中國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因而中國經濟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它也是中國特色的特色所在,這些本來是明明白白的事情,為什么人們仍然喜歡將非公有制經濟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堆里歸呢?我以為仍然是“恐私癥或恐資癥”在作怪,這又與社會實際經濟生活中非公有制經濟、非社會主義經濟繼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除了要下決心切實糾正實際生活中的偏差之外,理論上的問題也應該搞清楚。但決不能為了使非公有制名正言順而采取將它硬塞進社會主義經濟的框框的辦法,因為這樣做,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對理論的進步都毫無補益,反而混淆了問題,使人們重新陷入姓公姓私、姓資姓社的無謂之爭。
道理其實很簡單,制度是為人服務的,是為發展生產力服務的。具體來說,公有制也好,非公有制也好;社會主義經濟成份也好,非社會主義經濟成份也好,都是為發展中國經濟服務的,為中國人民服務的,我們最終選擇了公有制為主體,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將非公有制、將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份也作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因為這樣做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的進步和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道理明白了,也就大可不必因為“恐私癥”的陰影違背基本常識而牽強附會地將非公有制、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份歸到社會主義的名下,大大方方宣稱它們是發展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好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
結束語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首先應該做好對經濟體制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和科學的認識,在我國的經濟體制中,首先我們應該對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有清醒的認識,但是這種主導地位也并不意味著其他形式的經濟就不能發展,我國很早就提倡以公有制經濟形式為主體,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所以在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要促進其他形式的經濟穩步發展。這樣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周夫榮.紅色期待[J].中國企業家,2012(22).
[2]丁任重,孫根緊.新時期我國民營經濟的轉型與發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2).
[3]陳永杰.充分激發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民營經濟發展“十一五”回顧與“十二五”展望[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