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祉翔
【摘要】英語聽力學習是英語學習的關鍵所在,有效掌握英語聽力學習技巧,對于提升英語交流能力與英語成績均有著較為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就以我在英語聽力學習中積累的經驗與技巧進行探究與分析,并總結出英語聽力技巧的有效應用及對于英語聽力學習的重要性。
【關鍵詞】英語 聽力學習 技巧
現階段的英語學習,主要提倡實用化與全面化發展,英語聽力自然在該學習背景下成為主要的學習項目。英語聽力的學習對學生的記憶力、思維邏輯組織能力及反應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同時學生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單詞儲備量,才能夠有效的掌握英語知識,不僅有利于提升英語聽力水平,對英語的綜合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提高。
一、英語學習與聽力學習
很多教師雖然花了很多精力,但是效果還是很差。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成了許多教師的困惑。許多教師的做法就是,利用有限的課余時間不斷地把學生叫到辦公室,親自聽寫單詞,輔導作業。這樣做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成績往往提高并不明顯。
英語這個學科,記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單詞的基本寫法、讀音、一些單詞的變化形式,不靠勤奮的記憶是很難鞏固的。但是一些答題的技巧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下面筆者就英語學習中的一些常見類型的答題技巧,結合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聽力答題:在英語的聽力中,最常見的題目是聽短文或者對話來回答問題,就這種題型來看,我認為首先先弄清問題的具體內容,搞清楚問題中的主要內容,弄清楚這個問句中的幾個關鍵地方,用鉛筆把這些關鍵的詞語用鉛筆做一個標記,推測可能出現的答案,然后在聽錄音的時候注意一下,就能很快的寫出答案了。如聽句子,選出句子中所包含的信息本題型主要是考查學生捕捉句子中關鍵信息的能力。一般所給的四個選項的讀音都比較接近,若放在句子中考查,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二、英語聽力注意事項
一般所給的四個選項的讀音都比較接近,若放在句子中考查,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時間、地點、人物名稱,關鍵數字等。當試卷上出現含有阿拉伯數字的選項時應特別注意,由于這類題有一個阿拉伯數字轉換或英文數字語音的反應過程,所以要加強對表示數量、時刻、年月日、編號、電話號碼等數詞的英文讀法的練習。
三、分析英語聽力范圍
每一次英語聽力均會有一定的題目范圍,聽力的內容通常不會出現超綱的情況,在聽力開始前,首先要對聽力的題目范圍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推理出聽力的目的,其次要對其中存在的知識要點進行概括,理解題目的用意,使在聽力開始前,便能夠對聽力知識進行預測,最后在聽力進行的過程中,需要尋找符合所學知識的重點內容,根據聽力的信息來判斷題目,進而提高聽力水平。
四、提高觀察能力,審視題目
1.理解知識概念。聽力開始前,要及時的對題目的信息進行查看,使其了然于胸,以便能夠在聽力播放的過程中,找準聽力內容的位置,進一步判斷其與題目是否相符,如果題目與聽力信息有差距,則可有效的將錯誤信息與聽力誤導信息阻隔在正確答案之外。
2.查看題目所包含的內容。 題目內容的查看,不應僅停留在單個的題目上,應以整體結構為主,在上一題目的聽力過程中,了解題目的基本內容,其目的是避免空題與漏題情況的發生,從而保障每一個聽力題信息,均能符合題目的基本內容。
五、以退為進,抓住要點
1.分析題目的關鍵要素。在聽力播放過程中,如遇到無法理解的相關知識,則應在聽力的二次播放過程中緊緊的抓住其中的重點,對不理解的知識,可采取放棄的方式,進而避免對后期題目的作答產生影響,每一個聽力題目均有不同的關鍵點,只要在聽力學習過程中,對聽力的關鍵點有所掌握,便能將其中的干擾信息有效的剔除在外。
2.深度剖析題目重點信息。大部分的題目重點信息均包含在題目內容中,但也有小部分題目的重點信息可直接在前期題目的閱讀中發現,因而可根據題目信息與聽力信息結合的方式,尋找其中的相同點與重點信息,同時對存在差異的部分,要進行系統的分析,要將聽力的語言結構加入到分析范圍內,使其更容易對正確答案進行判斷。
六、組織語言,保障語句通順
英語語言連貫性較強,在使用過程中也極為通順,因此英語聽力的題目信息與正確的答案必須能夠保障語言的通順,如在英語聽力考試過程中,所得到的聽力答案不通順或不連貫,則需要對其進行調整,并在聽力的二次播放時,重新獲取相關的聽力信息,可先放棄前期的聽力答案,根據二次播放聽得的實際信息,選擇較為通順的語句,同時在英語聽力學習過程中,要對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加以鍛煉,進而采用信息排出的方式,選擇正確的信息。
七、結語
英語聽力對于學生的后期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其及時的掌握相關知識,并提高自身英語文化水平,記憶力是英語聽力的重點,要在課余休息時間反復的加深對單詞的影響,通過加強對詞匯的認識,來彌補英語聽力水平的不足。英語聽力需要在長期的學習中不斷磨練,并在每一次聽力學習中總結經驗,進而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錢秀金.高職高專英語聽力學習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