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周洋
(宿遷市環境保護局, 江蘇 宿遷 223800)
隨著工業企業的飛速發展,重金屬污染問題開始逐漸顯現,給人民身體健康和生活環境帶來嚴重影響。重金屬污染的隱蔽性、長期性、累積性決定了其治理的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近年來,江蘇省相繼發生了邳州血鉛事件、大豐血鉛事件等一系列觸目驚心的重金屬污染事件,給我們敲響重金屬污染防治的警鐘。宿遷市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工作基礎相對薄弱,排放底數不清,環境風險較大。
摸清宿遷市重金屬工業污染源現狀,掌握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可以為宿遷市重金屬污染物減排和“十三五”規劃編制提供數據支撐;分析重金屬工業污染源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給出科學合理建議,能夠為降低重金屬污染環境風險,保障人民健康和環境安全提供工作依據。因此,開展宿遷市重金屬工業污染源調查分析極為必要。
截至2014年底,宿遷市現有涉及鉛、汞、鎘、鉻、砷5類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的生產、加工、使用、排放、回收處置的工業企業(含生產車間),正式關閉的企業不納入調查范圍。
重金屬污染源調查對象主要為全市范圍內涉及排放鉛、汞、鎘、鉻、砷5種重金屬污染物的鉛酸蓄電池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業(含鉛鋅冶煉、汞冶煉、銅冶煉、鎳鈷冶煉、銻冶煉和錫冶煉等)、電子元器件制造業、皮革及其制品業(皮革鞣制加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含基礎化學原料制造和涂料、油墨、顏料及類似產品制造等)和電鍍等表面處理業等工業企業。
調查全市區域內涉及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企業的基本情況、企業規模、生產工藝、空間分布、主要產品產能及產量,并通過以下3種方法核算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
2.3.1 排污系數法核算排放總量
依據環保部《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手冊》和《鉛鋅行業重金屬產排污系數使用手冊》公布的排污系數,根據各企業生產能力、生產工藝、污染物處理工藝核算企業廢水、廢氣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計算采用下式:
P=Q×Y/Z
(1)
式(1)中P-企業廢水(或廢氣)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Q-企業當年度產品產量,Y-企業廢水(或廢氣)重金屬污染物排污系數,Z-單位換算系數。
2.3.2 監測數據法核算排放量
依據企業監督性監測、委托監測等報告中重金屬排放濃度數據,根據當年度企業實際生產廢水、廢氣排放量,核算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計算采用下式:
P=V×C/Z
(2)
式(2)中P-企業廢水(或廢氣)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V-企業當年度廢水(或廢氣)排放量,C-企業廢水(或廢氣)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濃度,Z-單位換算系數。
2.3.3 環評批復核算排放總量
依據企業項目環評批復的廢氣、廢氣中重金屬排放量作為企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
根據重金屬工業企業調查統計,截至2014年底,宿遷市涉及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的工業企業共有26家。
3.1.1 按行業類別分類
鉛蓄電池制造行業18家,占涉重企業總數的69.2%;鉛冶煉行業1家,占涉重企業總數的3.8%;氧化鉛制造行業1家,占涉重企業總數的3.8%;金屬表面處理行業3家,占涉重企業總數的11.5%;皮革及其制品行業2家,占涉重企業總數的7.7%;電子真空器件制造行業1家,占涉重企業總數的3.8%(圖1)。

圖1 2014年宿遷市重金屬企業分類情況
3.1.2 按地域空間分類
沭陽縣6家,其中鉛蓄電池企業4家,再生鉛企業1家,金屬表面處理企業1家。泗陽縣5家,其中鉛蓄電池企業4家,電子真空器件制造企業1家。泗洪縣6家,其中鉛蓄電池企業5家,皮革制造企業1家。宿豫區7家,其中鉛蓄電池企業3家,氧化鉛制造企業1家,皮革制造企業1家,金屬表面處理企業2家。宿城區2家,均為鉛蓄電池企業(圖2)。

圖2 2014年宿遷市重金屬企業分布情況
截至2014年,全市鉛酸蓄電池制造企業設計產能為1770.03萬kVA·h,當年度產品產量為1035.88萬kVA·h。再生鉛企業設計產能為6萬t,當年度產品產量為4.18萬t。氧化鉛制造企業設計產能3萬t,當年度產品產量0.6萬t。皮革及其制品企業涉及產能250萬張,當年度產品產量為98萬張。電子真空器件制造企業設計產能為2500萬只,當年度產品產量為2000萬只。金屬表面處理企業設計產能為139萬m2/年,當年鍍鉻件產品產量為13萬m2。2014年度各縣區重金屬企業產品產量見表1。

表1 2014年度各縣區重金屬企業產品產量
全市重金屬工業企業主體生產工藝和污染物處理工藝見表2。

表2 宿遷市涉重行業生產及處理工藝
根據2014年度宿遷市重金屬企業實際產品產量、生產及污染物處理工藝,按照排污系數法核算,得出全市及各縣區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結果詳見表3。

表3 排污系數法核算全市及各縣區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一覽 kg
根據2014年度宿遷市重金屬企業廢水、廢氣監督監測報告、委托監測報告等提供的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濃度及排放量,按照監測數據法核算,得出全市及各縣區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結果詳見表4。

表4 監測數據法核算全市及各縣區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 kg
根據2014年度宿遷市重金屬企業現有的環評批復統計,得出全市及各縣區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結果詳見表5。

表5 環評批復核算全市及各縣區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 kg
表3、表4、表5三種重金屬污染物核算方法計算出的重金屬排放量各有差異,同一種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甚至差別巨大,導致此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部分企業實際生產工藝及污染物處理技術無對應的排污系數,排污系數法核算的結果與實際排放量差距較大,如氧化鉛企業廢氣中的鉛、金屬表面處理企業廢氣中的鉻和電子真空器件制造企業廢氣中的汞在系數手冊中均無排污系數,重金屬排放量無法核算;部分企業采用中水回用技術,對廢水中重金屬進行收集利用,實際廢水中重金屬排放量遠小于排污系數法核算的排放量。
二是部分企業生產規模較小、環保管理水平低,缺少污染物治理設施運行臺賬,廢水、廢氣排放量無法統計,加之屬地監管不到位,部分企業或某類重金屬特征污染物未開展監測,無法核算重金屬排放量。
三是環評批復的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是按照企業在達到最大產能狀態下核算出的排放量,不能代表企業當年度實際的排污狀況。此外,部分地區為了便于發展重金屬企業,早期環評批復中重金屬零排放現象也較為普遍。
雖然3種方法核算結果存在差異,但通過表3、表4、表5可以得出,全市重金屬企業排放的重金屬污染物主要為鉛、鉻、汞三種,其中鉛排放量最大,遠超鉻和汞排放總量,是宿遷市首要重金屬污染物,且鉛排放涉及區域最廣,涉及三縣兩區,主要集中在沭陽縣、泗洪縣、宿豫區,其中沭陽縣鉛排放量最大,占全市鉛排放總量一半以上。鉻排放量相對較少,位于沭陽縣、泗洪縣、宿豫區;汞排放量最少,僅涉及泗陽縣。在3種核算方法中,監測數據法核算的重金屬排放量最能夠準確體現出企業實際排污狀況;排污系數法是國家對省、市重金屬總量減排考核專用核算方法,在無監測數據的情況下,可采用此方法核算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在監測數據法和排污系數法均無法核算重金屬排放量的基礎上,可采用環評批復的重金屬排放量作為企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依據。
目前,宿遷市涉鉛和涉鉻企業市場前景良好,特別是鉛蓄電池和金屬表面處理企業規模及產量呈增長趨勢,現有企業仍有大量產能尚未投產,鉛和鉻的排放量還將不斷增加。涉汞企業僅有一家,生產制造節能燈管。隨著LED燈具的普及使用,節能燈具市場不斷萎縮,企業即將面臨轉型或淘汰。
(1)重金屬鉛減排任務艱巨。“十二五”宿遷市重金屬減排任務是到2015年底全市五類重點重金屬排放量較2007年排放量(鉛1245.9 kg、鉻1993.27 kg、汞0.132 kg、鎘36.2 kg、砷894.9 kg)下降15%。截至2014年底,全市重金屬鉻、汞、鎘、砷排放量均達到減排目標要求,但重金屬鉛排放量卻不減反增,且增量較大,難以完成減排任務。
(2)重金屬企業布局分散。宿遷市鉛蓄電池行業、金屬表面處理行業目前尚無統一規劃,布局不合理,中小企業居多,還存在企業實際產能超過環評產能、衛生
防護距離不足等問題。這不僅不利于重金屬污染源的集中管理,導致重金屬污染范圍擴大,也使環境風險在時間和空間上顯著增加。
(3)部分企業污染治理水平低。部分企業的生產工序中仍存在工藝落后、治理設施不完善、運轉不正常等現象,導致重金屬污染物產生量較大,特別是鉛蓄電池企業在生產中產生的含鉛廢氣無組織排放以及電鍍企業生產中產生的鉻酸霧無組織排放。
(4)日常監管難度大。對重金屬企業廢水、廢氣及危險廢物的長效監管是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重要內容,而企業自身監測計劃的實施是有效管理的保障。但是目前,宿遷市重金屬企業的監測能力建設情況較差,大部分企業未嚴格執行日測月報制度,部分企業尚未安裝在線監控設備也不具備自行監測能力,只能單純依靠委托性監測。
(1)合理規劃重金屬產業布局。建議委托專業機構對全市涉重行業進行統一規劃,根據區域經濟特點設置必要的、分類的涉重片區,特別是表面處理片區,片區外的企業逐步搬遷入園。同時,嚴格重金屬污染物總量控制,提高重金屬行業及片區的準入門檻,落實總量平衡制度,從源頭削減重金屬污染物。
(2)加大重金屬企業專項整治。對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淘汰,減少污染源的產生;對工藝設備落后、治污設備不健全的企業,要求其進行提標改造,有效削減重金屬污染物的產生,同時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做好三廢處理和日常管理,切實提高企業重金屬污染防治水平。
(3)加強重金屬企業環境監管。加強對重金屬企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保“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管;對無環評手續或“三同時”未驗收的企業,要求其立即停產整改;對重金屬企業嚴格執行監督性監測和月度巡查制度,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廢氣、廢水達標排放,危險廢棄物安全轉移處置。不定期開展環境專項執法檢查,加大對重金屬企業的檢查力度,對發現企業存在的環境違法問題及時通報、限期整改,最大程度降低重金屬污染風險。
[1]劉永偉,毛小苓,孫莉英,等. 深圳市工業污染源重金屬排放特征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2010(2).
[2]石培宏,楊太保,田慶春,等. 白銀市工業污染源重金屬排放特征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12(5).
[3]汪新生,郭 琦. 陜西省重金屬污染特征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11(4).
[4]孫 杰,劉駿龍,胡晶晶,等.廣西錳礦區土壤重金屬垂直分布和賦存形態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