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月,任建蘭,張雅芹
(山東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城鎮化問題是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性課題。我國傳統城鎮化模式體現出來的城鎮人口規模的迅速增長、城鎮空間無序膨脹、資源大量消耗、城鎮環境惡化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城鎮化的發展[1]。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必須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空間規模擴大、城市人口數量增加,改變為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城市環境改善、城市功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提高、實現資源節約型可持續發展的城鎮[2]。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城鎮化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保證,而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省市成為我國城鎮化水平最高,增長最快的地區,因此分析東部沿海省市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研究其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和動力,探索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前景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從目前研究來看,城鎮化進程必須要與經濟增長相協調,并且應受到生態和環境承載力的制約,否則就會出現“急速城鎮化”現象帶來的各種問題,因此認識和揭示城鎮化發展進程和評價城鎮化發展規律,就要同時考察影響城鎮化發展的社會經濟要素和自然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作用[3,4]。在對新型城鎮化評價的研究中,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少,而研究所選取的評價因子又大都不同,主要是針對某一具體縣域城市或省份從人口、經濟、社會三方面來構建新型城鎮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并計算各區域新型城鎮化的綜合得分,且對環境保護方面研究較少[5~11]。本文以東部沿海地區各省級單元為研究對象,建立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各省份新型城鎮化的綜合得分,分析與各省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相關的因素,探索其新型城鎮化未來的發展前景。
2.1.1 指標標準化處理
設原始數據矩陣A=(xij)m×n,m個評價對象,n個評價指標,將矩陣標準化后得到R=(xij)m×n。對于正向指標運用公式(1)處理,對于負向指標運用公式(2)處理。
rij=xij/maxj(xij)
(1)
rij=minj(xij)/xij
(2)
式中rij為原始數據標準化后的值,取值范圍(0,1]。
將R=(xij)m×n進行列向量歸一化,即求每一列的和a,用每一列各單位分別除以a,得到F=(fij)m×n。
2.1.2 確定指標權重
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3)
計算第j個指標的差異系數Fj:
Fj=1-Ej
(4)
計算第j個指標權重Wj:

(5)
2.1.3 評價模型的建立
計算i城市第j個指標的評價得分:
qij=Wij×rij
(6)
計算第i個評價對象的新型城鎮化水平Qi:
(7)
根據綜合性、代表性、客觀性、獨立性、可得性、層次性等選取指標的原則,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和環境城鎮化4個方面選取指標建立指標體系,所需數據源于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表1)。

表1 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指標數據,由公式(6)、(7),計算并獲得最終結果即各省份新型城鎮化水平得分,見表2。

表2 2015年東部沿海各省市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評價結果
由表2可見,在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指標中,環境城鎮化指標所占權重值最大,為0.3176;社會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指標分別為0.2626和0.2604;人口城鎮化指標權重較小,為0.1594。通過分析比較以上權重值大小可以看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可持續發展意識也逐漸增強,環境城鎮化子系統所占地位也逐漸上升,努力建立更加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活環境是新型城鎮化追求的目標之一;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是影響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因素,一切發展都是基于堅實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尤其是第二、三產業發展是影響東部沿海省市新型城鎮化水平重要的因素;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社會生活因素的重要性排至第二位,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注重人的感受和發展內涵,努力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質量,保障居民的各種生活權利,是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本質區別所在;人口城鎮化所占權重雖然不大,但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確實新型城鎮化的基礎,也是新型城鎮化最終要實現的結果之一,因此它在人口城鎮化水平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東部沿海省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根據東部沿海省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平均水平以及各省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將11個省市劃分為4大類。處于新型城鎮化高水平區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其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均超過70%,北京市達到80.1%,遠遠高出其他省份,處于新型城鎮化超前發展狀態;江蘇省、廣東省和浙江省處于新型城鎮化較高水平區,新型城鎮化率均居于60%~70%之間;屬于新型城鎮化中等水平區的有天津市、海南省、福建省、山東省和遼寧省,城鎮化率在50%-60%之間;河北省則位于新型城鎮化低水平區行列,綜合水平不足50%,處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滯后狀態(圖1)。

圖1 2015年東部沿海各省市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空間分布
北京和上海分別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區位條件優越,各項資源豐富,政策優勢得天獨厚,為新型城鎮化全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成為東部沿海省市新型城鎮化水平最高的省市。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水平高,城鎮化基礎堅實,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消費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兩地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新型城鎮化,其社會城鎮化得分名列前茅,分別為21.26和18.65,上海市尤其注重居民精神方面的培養,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創新工作,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為3.13冊,大大高于其他省市,很好的詮釋了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文化和公共服務的發展內涵。需注意的是,近幾年“霧霾”天氣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困擾,快速發展經濟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極大的限制了環境城鎮化的發展,目前已引起政府和民眾的重視,將大力改善環境,推進環境城鎮化進程。
城鎮區域擴張和流動人口遷入是影響人口城鎮化率的主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廣東省呈現出城鎮數量大幅增多、城鎮區域迅速擴張、省內外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的局面[12]。從1978年的16.95%上升到2016年的68.71%,人口城鎮化率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預計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1.7%左右。其次廣東省的環境城鎮化較發達,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7.4 m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5 m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4%,超出全國平均水平5%。同時為給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優質的生活質量,江蘇省和浙江省也注重環境保護,其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兩項指標更是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江蘇省和浙江省處于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長江三角洲,其新型城鎮化水平卻不處于最高地位,原因在于活躍的鄉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口鄉村遷往城市的動力和人口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速度[12],影響了新型城鎮化的整體進程,因此要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聯系,鼓勵農村人口進城,促使人口城鎮化不斷發展。
天津作為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城鎮化具有明顯的經濟拉動特征,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都較發達,且城鄉發展相對均衡,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1.85,在東部沿海省市群中處于最高水平,同時為提升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天津運用人性化管理,創立公共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立社區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天津市的各方面公共服務水平。然而天津市重工業產業集中,結構性污染突出,大氣治理力度不夠,水環境污染嚴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高,環境城鎮化水平較低,拉低新型城鎮化整體水平。因此必須加強政府調控,加大對環境的治理力度,強化綠化和環保,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打好環境保護攻堅戰。
海南省是我國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三次產業比重為23.1∶23.7∶53.3,產業結構日趨合理,雖然第一產業比重在東部沿海省市中依舊占據最高位置,但二三產業發展勢頭不容小覷,新型工業體系成為支撐海南經濟的增長點,旅游業成為海南省的支柱產業。且海南省始終堅持“生態立省”原則,已連續多年空氣和水質量排名全國第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海南省的新型城鎮化水平。近年來福建省的城鎮化進程發展也較快,但依然與先進省市差距明顯,原有基礎薄弱是城鎮化滯后的歷史性因素,城鎮布局分散,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基礎設施不完善,城鎮居民就業不穩定,農村就業困難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要解決以上問題,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產業轉型的問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小城鎮的發展[13],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保障居民的物質生活,富足居民的精神生活,全方面提高居民的社會生活質量。
山東省和遼寧省具有傳統的工業化帶動特征,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第二產業發達,但這種工業發展帶來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明顯后勁不足,影響新型城鎮化進程。而遼寧省的工業化沒有經過輕工業的充分過渡階段,直接進入重工業階段,導致其在轉型期經濟活力不足,并且其支柱產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基本不發育,使得城鄉之間人口遷移不夠活躍,人口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12]。兩省應充分利用有利資源,揚長避短,加強合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帶動新型城鎮化水平整體上升。
河北省城鎮化水平總體偏低,存在較多問題。長期以來,受到地域、行政、財政和稅收等因素的影響,河北省在與京津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城鎮化進程較慢。經濟上,依舊處于偏重的產業結構,產業支撐能力不足,集聚層次低,技術創新不夠;環境方面,自然生態持續惡化,城市承載力與公共服務水平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居民社會保障供給不足,居民生活質量得不得提高,這些都導致新型城鎮化建設后勁不足,難以進一步發展[14]。河北省應注重自身發展,積極參與產業競爭,在承接京津的產業轉移之外,努力打破行政體制的束縛,做好自己的產業優化升級,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揮基礎優勢發展新興產業,由此也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減少污染,改善環境,維護城市生態平衡,促進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
本文根據2015年的數據,建立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指標體系,按照熵值法計算2015年東部沿海11個省市的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得出以下結論: 東部沿海各省市之間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根據得分可分為4類,且一些傳統因素和轉型期出現的新型因素對其新型城鎮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使得東部沿海省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子和各因子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12]。各省市需結合自身條件,分別采取不同政策和措施,全面促進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
[1]王新越,秦素貞,吳寧寧.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測度及其區域差異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4):69~75.
[2]姚士謀,陳維肖,陳振光,等. 新常態下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若干問題[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1):1~4.
[3]姚士謀,陸大道,陳振光,等. 順應我國國情條件的城鎮化問題的嚴峻思考[J]. 經濟地理,2012(5):1~6.
[4]陸大道,陳明星. 關于“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編制大背景的幾點認識[J]. 地理學報,2015(2):179~185.
[5]陳忠暖,高 權,王 帥.中國省際城鎮化綜合水平及其空間分異[J].經濟地理,2014(6):54~59.
[6]王 洋,方創琳,王振波.中國縣域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及類型區劃分[J].地理研究,2012(7):1305~1316.
[7]何忠祥,歐向軍,葉 磊.基于空間自相關的江蘇省縣域新型城鎮化水平分析[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62~68.
[8]吉婷婷.基于空間自相關的江蘇省城鎮化水平空間格局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503~506,518.
[9]華興順.新型城鎮化若干問題的探討[J].科技和產業,2014(10):58~61,78.
[10]曾志偉,湯放華,易 純,等.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研究——以環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3):125~128.
[11]安曉亮,安瓦爾·買買提明.新疆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城市規劃,2013(7):23~27.
[12]曹廣忠,王純潔,齊元靜.我國東部沿海省區城鎮化水平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J].地理研究,2008(6):1399~1406.
[13]郇恒飛.淮河流域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空間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12):1429~1433,1412.
[14]王新越,宋 飏,宋斐紅,等.山東省新型城鎮化的測度與空間分異研究[J].地理科學,2014(9):1069~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