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輝+夏純燦

摘 要:構建高職院校治理體系是高職教育現代化題中的應有之義,在此過程中應著眼于現代性,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整合多元價值訴求,把握價值的協調性、結構的開放性、制度的民主性、運行的規范性、實踐的效率性等五個向度。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積極探索構建“五層七維”一體治理體系,并基于實踐經驗從共性角度研究提出了明晰治理理念、優化治理結構、健全治理制度機制、提升治理文化等四條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建設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治理體系;五層七維;構建路徑
作者簡介:崔炳輝(1973-),男,江蘇徐州人,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夏純燦(1976-),男,江蘇興化人,南京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高職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高職院校治理結構的構建與機制創新研究——基于‘五層七維的校本分析”(編號:2014SJB284),主持人:崔炳輝;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編號:C-c/2015/037),主持人:崔炳輝。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9-0051-05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總部署。教育改革作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一切改革的舉措和行動,自然都要自覺圍繞總目標、落實總要求,完善科學規范的教育治理體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1]。在國家部署決策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背景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治理體系,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學校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當好教育改革排頭兵”[2]已成為全國高等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命題。
一、高職院校治理體系構建的現代性訴求
依據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體系的論述,結合高職院校的組織特征、大學屬性和公共職能,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的內涵可界定為,在我國高職教育“管辦評”分離的宏觀政策體制下[3],高職院校為保障合理運行而設計的內外部治理結構和制度體系,也就是使高職院校融合政府、社會、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價值和利益需求,真正實現“依法、自主、參與、監督”的現代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規章制度安排。
高職院校不斷完善內部和外部治理結構,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深化改革,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完善高職院校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環節;是提升組織效能,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更好地承擔社會系統賦予的重要組織使命、履行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
二、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的構建向度
由于學校內部傳統管理模式的路徑依賴、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意義認識不深以及內外部制度系統化設計的起步較晚,當前高職院校的治理結構及機制普遍存在以下問題:辦學自主權未能完全落實,法人財產權制度不夠健全;權力過于集中,行政權力過大,學術權力式微;領導干部選任缺乏有效監督;黨政關系不夠協調,組織機構臃腫,行政人員過多;未形成行業企業有效參與高職院校的治理機制等[4]。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類型。其特定的辦學定位與公共職能決定了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的獨特性。《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明確,“要依法明晰政府、學校、社會權責邊界,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教育治理結構。”由此,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的構建應著眼于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整合多元價值訴求的現代性,把握價值的協調性、結構的開放性、制度的民主性、運行的規范性、實踐的效率性等五個向度。
(一)價值的協調性
高職教育教育對象的“來自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的“學生-社會人-職業人”跨界性、辦學資源的稀缺、資源配置的競爭、價值實現的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使命追求等因素的存在,決定了高職院校直面政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兄弟院校、社區等社會組織,以及教師、學生與家長等利益主體的多元價值與多方利益的整合訴求,建立內外部治理主體溝通協商機制的必要性。“地方需求以及與業界的互動支持是大學發展的源頭活水,權力運行必須為地方和行業企業的價值訴求在大學公共權力結構中得到有效表達提供制度性、程序性的框架。”[5]
(二)結構的開放性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主線,也是激發高職教育活力的重要途徑。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價值創造鏈和公共服務鏈相對接的內在要求,使得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呈現出高度的開放性,并表現為專業、課程、師資、實驗實訓基地、生產實踐崗位等辦學資源以及教學組織、運行、評價等人才培養過程的開放性,由此構成了高職院校以教學治理為核心的內部治理結構與行為的開放性特征[6]。在政府、學校黨政管理者之外,解決治理主體缺失問題,增強教師、學生、家長、社區、企業等利益相關者的辦學活動參與度、話語權,顯得尤為重要。
(三)制度的民主性
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必須落實依法治校要求,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平衡協調的原則,通過制度化形式使權力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合乎規律地分布于不同的治理主體手里,賦予各權力主體存在的合法性依據,使權利之間、職能之間、上下級之間、機構之間、成員之間相互牽制、相互監督[7],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依法評價監督,市場有序調節,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相對分離、相互制衡,保證各權力主體在治理格局中形成各安其位的良性互動狀態和廣泛心理認同,從而營造良好的治理環境,并最終有利于形成共管共治的最大合力。
(四)運行的規范性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落實。高職院校構建治理體系應堅持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按章辦事、違規必究,不斷建立健全各種內部機構組織規則、議事規則、辦事程序等,強化對組織治理行為的規制,克服傳統辦學思維下決策方式簡單、執行力偏弱、保障監督機制不健全、管理精細化系統性不夠、責任權利不統一對等、信息公開度不高、關鍵業務流程缺失等問題。因此,確立章程在高職院校治理中的“憲法”或“根本法”地位,并以之作為立校辦學的最為重要的規則依據,“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及規范性文件、實施辦學和管理活動、開展社會活動”[8],是治理體系構建的必要內容。
(五)實踐的效率性
隨著《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 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的出臺,高職院校治理實踐的效率、效能問題備受矚目。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提質增效升級也已成為高職院校的工作導向,公立高職院校接受地方政府為主體的辦學績效評估、財務審計,以年報發布等形式對政府財政投入辦學經費使用的結構、方式、績效對社會公眾作出合理解釋將成為常態,也必將成為高職院校不斷優化治理體系的重要推動力量。不言而喻,突出治理實踐的效果、效能導向,加強治理文化建設,也是構建完善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的關鍵所在。
三、高職院校治理體系構建的實踐路徑
作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的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在不斷強化內涵建設的同時,針對高職院校的資源型組織特點,將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學校履行現代職教體系建設使命、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課題,堅持“梳理優化組織結構,提高改善組織績效”的理念,對照治理體系構建的五個向度,不斷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積極建設現代大學制度。
在2011-2013年的國家骨干校建設實踐中,南京科技職業學院通過對原有治理思想和治理體系的不斷梳理和提升,逐步形成包含“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理方針,“授權用權合法合規、責任權利統一對等、執行結果協調效能”的治理原則,“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學治校”的治理策略和“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統籌協調”的治理思路等內容的法人治理結構思想。并以此為指導,建立了縱向總管理層、決策層、執行中心、組織執行層和具體執行層分工明確,橫向黨建維、行政維、學術維、咨詢維、群團維、監督維和保障維相互協同的內部自洽、外部開放的“五層七維”一體治理體系(見圖1),進一步厘清關系,明確方向,規范行為,促進學校管理水平提升,為學校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南京科技職業學院“五層七維”一體治理體系中,總管理層為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省教育廳);決策層為學校黨代會、黨委會;執行中心為校長辦公會;組織執行層為行政部門、教學單位、學術機構、經營性單位等二級單位;具體執行層則為教研室(組)、研究所(工程中心、實驗室)、秘書處、工作組、車間、班組等基層組織;咨詢審議維即咨詢審議機構,包括合作理事會、教代會、校務委員會、各專項工作組等;監督維即監督機構,包括校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審計部門、監察部門等;保障維包括教學保障、后勤保障等相關機構。
根據“五層七維”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南京科技職業學院黨委按照“依法設置、科學規范;深化改革、適應發展;黨政分開、系統完備;優化結構、責權一致;協調有序、精簡高效”六項原則,出臺《機構設置實施方案》,通過新增、拆分、合并、保留等方式合理設置機構和人員,明確了部門(單位)核心職責。
為適應高校特點,加強工作和管理的規范性,提升執行力和效能,南京科技職業學院以章程修訂為抓手,通過廢、改、立等手段,強化全面系統、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建設、高效運行的機制建設和具有適用性、權威性、前瞻性、繼承性的規章制度建設,實現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基于南京科技職業學院“五層七維”一體治理體系的構建實踐,從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來看,重點圍繞明晰治理理念、優化治理結構、健全治理制度機制、提升治理文化等路徑,將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整體進程。
(一)明晰治理理念
理念是人們對于某一事物或現象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觀念體系[9]。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及其活動的開展需要明晰、先進的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理念和思維作為統領,確保遵循正確的方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應確立三種核心治理思維:以普遍聯系觀點、利益相關者協調人才培養與需求的共同治理理論為視角的系統思維;以學校章程作為規范辦學治校育人行為基本原則與依據,確立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結構并強化制度體制機制建設的法治思維;以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整合優化辦學資源、聚焦質量效益導向的創新思維。
(二)優化治理結構
結構決定功能。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與開放性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在結構上實現內部和外部治理主體積極協同互動、上下銜接、左右貫通,產業鏈與教育鏈、價值創造鏈和公共服務鏈的對接與融合。高職院校應著力調整完善治理結構:一是以強化服務、提高組織效能和執行力為導向,以明確部門職能職責和權限劃分為基礎,以目標管理為抓手,促進橫向組織間的有序分工和有機協作,如設置審計部門、監察部門、發展規劃部門等;以管理重心下移、激發系部辦學活力為重點,深入實施校系二級管理,擴大系部專業建設自主權,如配合區域企業“走出去”戰略和國際化辦學需要而設立國際交流教育學院等。二是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在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基礎上,強化民主管理,突出教師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在學校治理結構中的最高權益中心與主體地位;凸顯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專業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學風建設等事項上的重要作用,促進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相對分離。三是實現多方位開放性治理,建立學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合作理事會,充分發揮決策咨詢職能,確保將行業企業、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利益和力量通過既定正式渠道滲透到學校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辦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建立由校長、副校長,行政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學系(部)負責人、教師、離退休教職工、學生、校友代表,行業企業或其職能部門領導組成的校務委員會,發揮對學校行政工作的咨詢、評議功能。
(三)健全治理制度機制
任何組織如果沒有法規制度予以它存在的合法性依據及其行為的規范制約,即使其成員素質良好也難保其不亂。良好的法規制度及其有效執行,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有效工作方式方法即機制的建立健全是衡量一個組織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10]。高職院校應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框架下,確立并落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學治校理念,在完善治理結構的同時,不斷優化治理制度機制。制度層面,可以章程制定為契機,以現代大學制度為抓手,建立以高職院校章程為根本制度,包括校務綜合規章、教學工作規章、學生工作規章、科研教研規章、財務資產規章、組織宣傳規章、人力資源規章、工會團委規章、后勤保衛規章、紀檢審計規章、信息管理規章等若干板塊的基本制度和具體規章制度相互統一、協調的制度體系,并相應進行工作流程優化與再造。機制層面,貫徹落實高校領導體制機制要求,制定出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黨委和行政、書記和校長的職責,以及黨委會和校長辦公會議事范圍和議事規則,并認真組織學習貫徹,同時可根據需要建立健全如決策決定、謀劃發展、溝通協調、意見征集反饋、落實檢查、學習調研、宣傳教育、批評與自我批評、聯系指導、信息公開等工作機制及相關規定要求,不斷提高治理能力水平。
(四)提升治理文化
文化是“內在于人的一切活動之中,影響人、制約人、左右人的生存方式的深層的、機理性的東西”[9]。治理文化的認同有助于良好治理環境的營造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的合力推動。在強化院校內涵建設、推進轉型升級、服務新常態的工作中,應通過文化提升工程,積極培育先進的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治理文化,形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隱性力量,力求與治理體系的構建相輔相成。一是確立“師生為本、立德樹人”的治理人本導向,達成“開放合作共贏、服務人的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價值共識。二是堅持治理中的“合乎程序、合乎規章”,杜絕違規授權用權、權利義務的非對等統一,注重強化執行力建設。三是重視“產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背后的文化融合與引領,樹立質量效益效率效能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形成貼近需求、貼近實際、貼近市場、貼近大學精神的治理文化,促進治理體系中的多元主體及相關組織之間調和利益訴求并采取持續的聯合行動,進而不斷完善符合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理念的治理體系。
參考文獻:
[1]袁貴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gov.cn/gzdt/2014-02/16/content_2605760.htm.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_2497
3276.html.
[3]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15〕5號)[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49/201505/186927.html.
[4]董仁忠.高職院校治理結構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1(7):37-38.
[5]成洪波.試論地方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2-18.
[6]胡正明.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獨特性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5(5):91-94.
[7]李福華,王穎,趙普光.論大學治理與大學管理的協同推進[J].高等教育研究,2015(4):27-32.
[8]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EB/OL].http://www.gov.cn/flfg/2012-01/09/.content_2040230.htm.
[9]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0-56.
[10]眭依凡.論大學的善治[J].江蘇高教,2014(6):15-21.
[11]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5.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