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
天津市塘沽區徐州道海軍干休所 300450
老年患者飲食營養護理及對策
梁莉
天津市塘沽區徐州道海軍干休所 300450
飲食是獲取營養所需的食物方案,它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隨著科學發展,人們逐漸掌握了生老病死的規律,更加明確營養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營養失去平衡、過度或不足都會給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臨床護士有責任用營養學原則為病人提供整體護理,尤其是心理護理。為此,護士必須具備營養學、心理學的廣泛認識,使之與心理護理的技巧相配合,以便指導病人合理飲食,重視營養素與疾病的密切聯系,不斷提高醫療護理工作的質量。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有七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即礦物質,含常亮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維生素、水和食物纖維,它們各具有獨特的營養功能,在機體代謝過程中密切聯系,又共同參加,推動和調節生命活動。由此可見,合理的營養不僅保證正常身體需要、增強抵抗力,而且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對于老年病人來說,對食物的選擇受生理、心理和社會多種因素影響,具有個體差異性和相對穩定性,在現實生活中,隨著環境變動,老年病人對食物選擇可以發生全部或局部變動,這種變動在時間因素影響下多半逐漸適應,變動幅度與范圍在不同個體也有所不同,這取決于老年病人機體內在狀態、生活狀態和健康狀態等。因此,對于老年疾病患者,治療疾病,促進康復,主要是通過藥物或其他醫療手段,但也不可忽視飲食與營養的支持。
一般來說,營養狀況估價的途徑主要有觀察病人平時表現、了解治療史和飲食、體檢情況、化驗結果等。在日常護理實踐中,還需要重視內容資料收集歸檔,科學分析老年疾病患者的日常營養習慣,有的放矢進行心理疏導干預。一是飲食數據。包括習慣飲食方式,如食物的種類、食量,常大量吃哪些東西,吃東西的時間,吃一頓飯的時間及其他有關特點;食用補品,包括種類、用量、時間等;以及以前改變飲食方式的情況、對特殊食物的偏食和忌食、食欲狀況等。二是健康史(可部分地顯示過去營養狀況)。如病史、手術恢復狀況、妊娠和分娩史、出血史、用藥情況(什么藥、何時及為什么服用)。三是身體狀況和測量數據。如身高、體重、皮褶厚度、肌肉發育情況、神經狀況、眼、皮膚、舌、口的狀況,牙齒狀況。四是一般的生化測定。如尿量、糞便化驗、血液蛋白和類脂物、血清電解質和血液PH值、肝功能、血糖、BUN、肌酸酐。五是特殊生化測定。如禁食或給予一定試劑量后,營養代謝情況;在血液、血漿、RBC、WBC或其他組織中營養的濃度;特殊酶的活動(可致活某些營養物質特別是維生素)。
合理營養就是根據年齡、季節、工作及健康條件,給予合理的營養素比例。因此,應考慮老年接受者的心理因素,在食品選擇、烹調方式等方面要適合需要。在調配中,可通過飯菜的多樣化調節飲食,促進消化吸收,提高營養價值,滿足心理需要。注意烹調方法應根據季節變化來調節,夏天宜清淡多水,嚴冬要厚味濃汁;夏日涼拌,冬季熱燉,也應該根據年齡,如老幼宜食軟爛食物,而不宜炸爆等過于油膩食物。同時,導致膳食搭配失調的因素很多,如偏食、食物配伍禁忌等,往往影響營養素的全面吸收,可使食物中原有營養素不能充分利用,導致蛋白質攝取不完全,維生素不足而致營養不良。
對病人進行營養教育并指導飲食行為,是為了改變進食形式以達到促進健康和疾病痊愈的目的,這是飲食咨詢的任務之一,也是飲食營養心理護理的主要手段。營養是人與食物的相互作用(包括社會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而集中體現在飲食順從性上,即不能帶來攝食習慣的改變。在臨床飲食指導過程中,對飲食過慢的患者囑其盡量增加食物種類 ,指導烹調,翻新制作方法,使食物色香味俱全以增加食欲,養成良好進食習慣,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尤其注意做好出院指導,首先應向患者講解有關知識,使他們明白偏食有害無益,然后按計劃逐漸調整、直至糾正,以防“舊病”復發。
由于疾病可以引起味覺改變,一方面,要運用知識及感覺來辨別病癥,幫助病人認識味覺變化;另一方面,在病人進食前先讓其刷牙或漱口,保持口腔的濕潤和白凈,以減輕味覺的缺失,增加食欲。同時,不愉快的氣味可以引起不愉快的感覺,要保持衣物和環境的潔凈及減少創面的臭味就能促進食欲。要觀察發現患者情緒變化,盡量做到及時準確地判斷病人情緒波動原因,有針對性地、避重就輕地設法使他們分散注意力,多巡視病房,主動了解病情,注意家庭及陪護配合,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改善食欲、增加食量。
[1]杜文東,周梅.飲食營養的心理護理[J].醫學心理學教程,1990,10(1):185
[2]閆雪華.情景領導理論在門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實用醫藥雜志,2010,27(3):244-245.
R184.6
A
1672-5018(2017)02-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