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艷
通遼市計劃生育指導站 內蒙古通遼市 028000
探討陰式子宮切除手術的安全隱患的研究
鄧國艷
通遼市計劃生育指導站 內蒙古通遼市 028000
目的:探討經陰道手術治療子宮疾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對 49例子宮疾病經陰道手術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切除子宮最大350g,肌瘤直徑4cm。手術時間60~90分鐘,術中出血100~200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6~24小時,住院時間3~5天。手術第3天體溫均恢復正常,手術成功率100%,無中轉開腹。結論:治療婦科疾病具有微創和安全及省錢的特點。
子宮全切除術;經陰道手術;回顧性臨床分析
2014年3 月~2015年3月收治患子宮疾病經陰道進行子宮手術治療的婦女51例,其中陰式全子宮切除術27例,包括非脫垂子宮14例(子宮腺肌癥12例,功能性子宮出血2例)與脫垂子宮13例;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14例(其中前壁肌瘤10例,后壁肌瘤4例)。年齡25~69歲,平均45.57±3.71歲,無腹腔手術史,子宮增大小于如孕3個月。手術方法:采用連續硬膜外+腰麻聯合麻醉。術前用雙氧水沖洗陰道3次/日,共2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導尿,鉗夾宮頸向下牽拉。常規用碘伏消毒外陰及陰道。
①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將雙側小陰唇縫吊在同側大陰唇外側皮膚上,再次消毒陰道,宮頸鉗鉗夾宮頸并向外下方牽拉,將副腎稀釋液注入膀胱陰道間隙及直腸陰道間隙。距尿道口1.5cm處,沿陰道前壁做一長約1.5cm的矢狀切口,鈍性分離膀胱宮頸間隙,鉗夾,切斷,縫扎雙側膀胱宮頸韌帶,至膀胱子宮反折腹膜處。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前腹膜縫 4號絲線作為指示線。環行切開附著于宮頸部的陰道后穹窿粘膜,鈍性分離直腸宮頸間隙,至直腸子宮反折腹膜處。剪開直腸子宮反折腹膜,后腹膜縫 4號絲線作為指示線,進入腹腔。鉗夾、切斷并雙重縫扎雙側骶韌帶及主韌帶,保留遠端縫線。鉗夾、切斷并雙重縫扎雙側子宮動、靜脈。鉗夾、切斷并雙重縫扎雙側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根部及雙側圓韌帶。完整切除子宮,查無活動性出血及滲血。以 4號絲線縫合腹膜關閉腹腔。將雙側子宮骶、主韌帶斷端、圓韌帶斷端縫合、固定于腹膜外。將兩側骶韌帶及主韌帶斷端縫扎線對合打結。分離兩側陰道前壁至雙側恥骨降支,用4號線橫行“U”字縫合膀胱、尿道筋膜4針,兩側達恥骨降支處筋膜層,使膨出的膀胱及尿道復位。縱行切除多余的陰道粘膜,2-0微喬連續鎖邊縫合陰道前壁粘膜。兩Aills鉗夾陰道后壁粘膜與會陰皮膚交界處組織,向兩側平行牽拉,剪除皮膚黏膜交界處組織,長約2.0cm,顯露肛提肌。銳鈍性分離陰道后壁與直腸黏膜,荷包縫合直腸黏膜2次,使膨出的直腸復位。1-0微橋線連續縫合陰道斷端前后壁。分離肛提肌,7號絲線“U”字縫合肛提肌兩針并結扎,2-0微橋線間斷縫合會陰體黏膜3針。查陰道可容2指。查創面無活動性出血,用碘伏沙布1塊填塞陰道壓迫(24小時后取出)。
②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切開陰道前后穹隆,子宮前后腹膜反折方法同 TVH。一般情況下子宮前壁肌瘤切開前穹隆,后壁肌瘤切開后穹隆,探查子宮肌瘤位置、大小及數目,以宮頸雙爪鉗鉗夾暴露在陰道切口的肌瘤,電刀切開肌瘤包膜,剝離出肌瘤,直視下用1-0可吸收線分兩層縫閉瘤腔,盆腔放置引流管自陰道引出。
切除子宮最大350g,肌瘤直徑4cm。手術時間60~90分鐘,術中出血100~200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6~24小時,住院時間3~5天。手術第3天體溫均恢復正常,手術成功率100%,無中轉開腹。術后隨訪1~6月,無陰道殘端脫垂及發生腸疝病例,大小便及性生活均無異常,婦科檢查及B超均未發現異常。
隨著醫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及醫療器械的改進,陰式手術的適應癥得到了不斷的拓展[1]。大體積子宮、有盆腔手術史及子宮肌瘤挖除等已不再是陰式手術的禁忌。51例陰式子宮切除手術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陰式手術利用陰道進行手術,對腹壁無損傷,不留手術瘢痕,腹腔臟器干擾少,術后腸蠕動恢復快,疼痛輕,術后病率低,符合當今提倡的微創手術原則及審美觀點[2];手術器械簡單,投入成本少,手術費用低于腹腔鏡,其微創性亦可與腹腔鏡相媲美[3]。結合本組資料的結果我們認為,只要術者具備熟練的開腹手術技巧,良好的麻醉效果及正確掌握好手術適應證是陰式手術成功的關鍵。術后加強觀察及護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謝慶煌,柳曉春.經陰道子宮系列手術圖譜[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5.
[2]張珊.華陰式子宮手術21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版),2011,13(1):65.
[3]黃榮.婦科陰式手術并發癥的臨床治療探討[J].中外醫療,2011,6(2):76.
R713.2+3
A
1672-5018(2017)02-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