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廣東廣州 510010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的進展
舒芬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廣東廣州 51001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和多發疾病,近年來,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加,發病率越來越高。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FF0C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可發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屬冠心病嚴重類型。男性的死亡率為5.3%[1],女性的死亡率為3.4%[2]。本文主要目的是介紹院前急救、院后溶栓及護理對AMI的預后。近年冠心病防治最顯著進步在于冠心病院前救護,建立了CCU,開展了血流動力學監護。在AMI早期防治并發癥、中期溶栓治療及冠脈介入治療,顯著降低了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當病人的一支或多支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超過75%,一旦狹窄部血管粥樣斑塊增大、破潰、出血、局部血栓形成、栓塞或出現血管持續痙攣,使官腔完全閉塞,而側支循環未完全建立;心肌嚴重兒持久地急性缺血達 1小時以上,即可發生心肌梗死[3]。
1.1 交感神經活動增加,機體應激反應性增強是血壓增高、心率增快、冠狀動脈增高;
1.2 休克,脫水,大量出血、外科手術或嚴重心率失常導致心排血量下降,冠脈血流量銳減;
1.3 飽餐特別是進食高脂肪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
1.4 重體力活動、情緒過分激動或血壓劇升等使心肌耗氧量急劇增加,梗死部位的心肌在冠狀動脈閉塞后20-30分鐘既有壞死,1-2小時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壞死,一般需要經過 6小時才出現明顯的組織學改變[4]。心肌梗死的瘢痕愈合約6-8周,即成為陳舊性心肌梗死。
2.1 先兆癥狀,約有51%-81.2%的病人在起病前數日有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前期癥狀,特別是新發生心絞痛及原有心絞痛加重較為突出,表現為發病較以往頻繁,程度較前劇烈、持續時間久,硝酸甘油療效較差,誘發因素不明顯,心電圖呈明顯缺血性改變既不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表現。及時住院處理,可使病人避免發生心肌梗死。
2.2 典型癥狀
2.21 疼通:為最早出現的最突出的癥狀。多發于清晨安靜時,誘因多不明顯,疼痛性質與部位與心絞痛相似。但程度較重,常呈難以忍受的壓榨、窒息或有灼燒樣,伴有大汗、煩躁不安、恐懼及瀕死感,持續時間可達數小時或數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緩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頜、頸部、背部放射而被誤診。少數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無疼痛,一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22 全身癥狀:疼痛后24-28小時可出現發熱,體溫升高至38度,可持續 3-7天左右,伴心跳過速、白細胞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增高。因壞死物被吸收所引起。
2.23 腸胃道癥狀:疼痛劇烈時常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與迷走神經受壞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組織灌注不足等有關,腸脹氣也不少見,重癥者可發生呃逆。
2.24 心率失常:見于75%-79%的病人,多發生起病在1-2周內,而以24小時最為常見,可伴有頭昏、乏力、暈厥等癥狀。室性心率失常最為多見,尤其是室性過早搏動,若室性過早搏動頻發 5分鐘一次以上,成對出現或呈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多源于或落在前一心博易損起時,常預示即將發生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一些病人發病即為心室顫動,可引起心源性猝死。加速心室性自主心率也有時發生。各種程度上的房室傳導阻滯,室上性心率失常則較為少見,多發生在心率衰竭者中。
2.25 低血壓和休克:疼痛期常見血壓降低,若無微循環衰竭的表現僅能稱之為低血壓狀態。如疼痛緩解而收縮壓仍低于80mmHg,病人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而快、大汗淋漓、尿量減少、神志遲鈍、甚至暈厥者則為休克的表現。休克多在起病后數小時至一周內發生,見于20%的病人,主要是心源性,為心肌廣泛(40%以上)壞死,心排血量急劇下降所致,神經反射引起的周圍血管擴張為次要因素。有些病人尚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參與。嚴重休克可在數小時內死亡,一般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可反復出現。
2.26 心力衰竭:發生率在30%-40%,此時一般左心室梗死范圍大于20%,為梗死后的心肌收縮力明顯減弱[5]。心室順應性降低和心肌收縮不協調所致。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發病最初數天內發生或在疼痛、休克轉好階段出現,也可突然發生肺水腫為最初表現。病人出現胸部壓悶,窒息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咳嗽、咳白色或粉色泡沫痰、出汗、發紺、煩躁等,嚴重者可引起頸靜脈怒張、肝大、水腫等右心衰竭的表現,右心室心肌梗死者一開始即出現右心衰竭表現,伴血壓下降。
介于此種危急情況,我院成立了胸痛中心,以快速溶栓、介入治療為主,從而減少傷亡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院前急救護理:1998年我國17個省市統計學調查結果,AMI和心臟病猝死發病率分別為37.22/10萬和39.82/10萬,其中多數病人猝死的原因:是嚴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未得到及時救治,而并非是病情開始即已發展到不可挽回的程度。因 AMI50%的病人死于發病后1h內,故應早期就地搶救,無論防治早期并發癥或溶栓,均應爭分奪秒。護士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人員之一,必須技術過硬,反應靈敏。因為院前急救護理呼叫緊急,無時間界限,護士必須隨時處于待命狀態,接到指令后,迅速攜帶相應的急救物品,盡快到達現場。在搬運與運輸病人過程中應采取安全、輕巧的搬運方法,注意保持平衡,嚴防跌落。
2.入院后的一般護理:
2.1 休息 急性期12小時臥床休息,若無并發癥,24小時應鼓勵患者在床上行肢體活動,第三天可在病房內走動,第4~5天,逐步增加活動直每天3次步行100~150m。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耐心的安慰和解釋,并注意做好家屬的工作,減少探視,保證患者的休息。
2.2 飲食 急性期的飲食以三高二低一優(低脂、低膽固醇、低鹽、高維生素、高纖維、優質蛋白)及少食多餐為原則。在最初的數日內,以流質為主,隨病情好轉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煙酒。有高血脂或糖尿病患者更需應用低脂、低糖飲食。待能下床活動時,飲食可接近正常人。
2.3 排便的護理 應鼓勵AMI病人食用新鮮的水果、粗纖維的蔬菜,禁食辛辣的食物。對于習慣性便秘的病人,可沖服蜂蜜,每日2~3次,以潤滑腸道。囑病人臥床排便,禁止下床,如果病人不適應,可抬高床頭,增加舒適感,易于大便排出。
3.1 CCU監測 3.1.1 心電監測:AMI心律失常在最初24小時內發生率最高,CCU監護不僅能反應心肌梗塞的演變過程,而且對AMI早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治療,使AMI住院病人的早期病死率明顯下降。3.1.2血壓的監測:目前國內多采用無創自動血壓監測儀。國外主張在CCU均應采用有創的動脈內血壓監測,一般動脈內插管同一部位放置時間不超過48~72小時,如病情好轉即可撤除。3.1.3除顫儀應隨時處于備用狀態,對于嚴重泵衰竭者還需監測肺毛細血管壓和靜脈壓,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心律、心率、血壓和心功能的變化,準確記錄。
3.2 吸氧 AMI有輕度缺氧伴有嚴重的CO2潴留者,氧流量1~2L/min;無CO2潴流者,流量2~4L/min,AMI并發急性左心衰、肺水腫和心源性休克者,PaO2<80mmHg時,可用持續高流量(4~6L/min)給氧,吸入氧濃度為35%~45%。嚴重缺氧而無CO2潴流者氧流量4~6L/min,濃度可近100%。嚴重左心衰、肺水腫等伴有嚴重的低氧血癥的應給予機械通氣。3.3建立靜脈通道 在AMI患者入院后的3天內可每日常規靜脈滴注≤1500ml液體,每天總攝入液體量不應超過2500ml[6],保持液體平衡,準確記錄出入量。
3.4 疼痛的護理 劇烈的胸痛可誘發快速心律失常。醫囑常給予嗎啡 3mg靜脈注射或含服硝酸甘油,能有效的制止疼痛,減輕焦慮。安慰患者,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導,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
4.1.溶栓的護理 AMI急性期治療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恢復閉塞的冠狀動脈血流,治療的時機在癥狀出現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早期溶栓治療能快速完全緩解胸痛。有22項試驗的薈萃分析結果發現,最初2小時內給予溶栓治療的患者病死率明顯下降44%~20%[7]。溶栓前護士常規抽血檢查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和血型。詢問病人是否有腦血管病史、活動性出血、近期大手術或外傷史、消化道潰瘍等,5天至2年接觸過鏈激酶或尿激酶過敏者,以及慢性重度高血壓等溶栓禁忌癥;準確、迅速地配制并按限定的時間輸注溶栓藥物。常用的藥物有尿激酶、鏈激酶、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給藥途徑有靜脈給藥和冠脈內給藥。有4%~13%的溶栓治療患者會出現其他部位的嚴重出血,故做好溶栓時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要密切觀察心電變,詢問患者胸痛有無減輕以及減輕的程度,仔細觀察患者有無發熱、頭痛,皮膚、黏膜、咳痰、嘔吐物及尿中、有無出血。
4.2 急診冠狀動脈介入(PCI) 是目前AMI再灌注治療最有效的措施。治療方法是盡快完善術前準備,先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CAG),根據結果用標準的介入治療方法對梗死相關血管(IRA)行PTCA或STENT[8]。
4.2.1 術前護理4.2.1.1術前一般護理:責任護士要及時地全面了解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護理體檢,特別要注意對照雙側足溫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時做好備皮、更衣、碘過敏、定血型、配血、備好臨時起博器。左下肢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給予肝素 2000~3000u靜脈注射,口服抵克立得0.25、腸溶阿斯匹林0.3、安定10mg肌注。4.2.1.2術前心理護理:配合醫生做好患者及家屬得心理護理,耐心地講解手術得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紹目前國內外先進技術、手術方法、手術者和術中可能出現得不適及對應措施,講解術中配合技巧,減輕心理壓力[10]。
4.2.2 術后護理 4.2.2.1臨床監護:嚴密觀察心律、心率的變化,有無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術后心肌缺血改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記錄并報告處理。每15min測血壓1次,而對心源性休克和血壓不穩定的患者應5~10min測血壓1次,平穩后改為15min、30min、60min、120min測血壓1次,發現低血壓時,及時采取相應措施。4.2.2.2術后病情觀察:病人應采取平臥位,保持手術側肢體伸直制動12h,并反復解釋其意義和重要性。4.2.2.3鞘管的護理:定期檢查傷口有無出血,鞘管有無移動或脫落,觀察敷料有無滲血,如出現滲血,可用手指用力壓迫穿刺點直到止血后重新包扎,如經股動脈徑路者應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拔管前除常規物品外,應準備好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藥物。配合好醫生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囑病人張口緩慢深呼吸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因緊張、疼痛引起拔管綜合癥的發生。4.2.2.4抗凝治療的護理:術后一般給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并注意觀察有無皮膚黏膜淤斑、皮下血腫、咳血、血尿及便血,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血壓、視力等,警惕腦出血的可能。避免咳嗽及用力排便,導 導致腹壓增加引起出血。4.2.2.5囑病人多飲水,以利造影劑的排出。調查結果顯示,PTCA后不習慣臥床排尿的病人發生尿潴流者占38.75%,尤其以男性病人發生率高[12]。護理中應針對病人的心理狀態,創造條件使病人安心排尿,囑病人盡量作放松鍛煉,并行暗示療法,若采取各項措施仍無效則在無菌操作下留置尿管。
4.3 急診冠狀動脈搭橋(CABG)術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13]。雖然手術成功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關鍵,但圍手術期護理亦是搶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4.3.1 術前準備:一旦決定行急診CABG,應就地行術前備皮、抗生素皮試、留置尿管、必要時留置胃管,盡量縮短準備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根據醫囑給予止痛鎮靜藥,保證呼吸道通暢,以確保氧氣吸入。
4.3.2 術后護理:4.3.2.1加強心電監護 AMI病人術后由于缺血再灌注損傷,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別是室顫,應引起重視。4.3.2.2出血量的監測:確保心包、縱隔引流管通暢,每15min~30min擠壓、觀察引流管1次,每6 h記錄引流液的性質;嚴格控制血壓,防止血壓過高引起的出血;觀察皮膚切口處及靜脈輸液部位有無滲血或鄰近皮膚有無淤血斑,有滲血者給予及時更換。4.3.2.3低心排綜合癥的監測 需嚴密監測肺動脈壓,肺毛細血管嵌壓、右房壓及心排血量,及時、準確記錄各項參數、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防止低心排血量的發生。4.3.2.4腎功能監測 應每小時觀察記錄尿量1次,若連續2h尿量<30ml,可酌情給予利尿劑并避免使用對腎功能有損害的藥物,注意監測尿素氮及血肌酐。
4.3.3 加強IABP的管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IABP是一種機械性循環支持方法,能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增加 10%~20%的心排血量,同時能降低心臟后負荷,降低心肌耗氧,明顯改善缺血狀態。但如護理不當,可出現出血、下肢缺血及栓塞、球囊位置改變、感染等并發癥,故應加強管理。4.3.3.1每日查血常規、監測血象及血小板計數,如血小板<50×109/L,并有滲血者,應給予濃縮血小板。4.3.3.2監測激活全血凝固時間,使其保持再150s~250s之間;4.3.3.3肝素鹽水加壓持續沖洗管道并每4h定時沖洗,防止血栓形成;4.3.3.4穿刺側下肢可用約束帶稍加固定,用自制棉圈將足跟墊起,并每 2h向穿刺側側臥,注意觀察穿刺側肢體的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4.3.3.5拔管后穿刺處加壓包扎,并用沙袋壓迫6h[14]。
5.1 女性AMI病人的護理對策:AMI病情兇急,胸部劇痛,易產生瀕死感,加之病人入院后對環境不適應,常表現為煩躁不安、擔心預后,產生恐懼心理,對突發事件的承受能力較差。因此,穩定病人的情緒是配合治療的關鍵,最好有親人陪伴,使病人得到安慰和心理支持。護理人員應盡快了解病人得全面情況,用溫柔、親切得語言給予適當的安慰,避免情緒激動,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同時向病人做疾病宣教,講解有關治療信息和成立康復的病例以及配 合治療的重要性。據臨床統計女性AMI病人多為老年人,其對自身疾病的反應和機體應激性較差,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女性老年AMI病人加強巡視,對病人的任何不適都要嚴密觀察,加強對心率、血壓的監測,以防病情突變。5.2男性AMI病人護理對策 加強疾病的宣教 男性AMI病人患病前,酗酒、吸煙的比例相當大,患病后,由于病痛,暫時改變了不良的生活習慣。但當癥狀緩解后,放松對疾病的重視。對待這種病人要耐心地勸說,幫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5]
旨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包括使患者重返工作崗位。治療必須兼顧身體、心理及社會-經濟等因素。尤其對顯著左室功能障礙的患者,入院后需盡快進行康復治療,并且在接下來的幾周或幾個月繼續康復治療。不管是患者還是其家屬,因心梗而產生的焦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反復向他們交代和解釋病情非常重要,需提醒患者回家后情緒波動不要太大。重返工作崗位或進行其他活動的問題必須在出院前和患者商討,使患者情緒穩定,接受以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16]
[1]葉任高,路再英.人民衛生出版社[J].內科護理學,2004,2(12):232-255.
[2]陳建.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院前急救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7.第(36)卷:7期.
[3]江一清,劉朝中.冠脈痙攣與急性冠脈綜合癥[J].心臟病學進展,1999,8,166-185.
[4]葉任高,路再英.人民衛生出版社[J].內科學,2004,2.
[5]皮紅英.中華護理雜志[J].1999(34):144-146.
[6]錢學賢,陳 珠.人民軍醫出版社[J].現代冠心病監護治療學.
[7]張維.歐洲心臟病學會指南[J].
[8]楊麗英,馬均華,張藝.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的護理[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1995,17(3):275.
[9]曲麗敏,洪文蘭,崔雅鈴.直接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心律失常的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8,1第(20)卷第(8)期:11.
[10]梁蓉,楊燕寧,蔣巧蘭.補救性 PTCA 和 支架植入術治療AMI的配合及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2,8,第(17)卷第(8)期.
[11]開月梅,丁小容,石蘭萍.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術中配合及術后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04,7,第(11)期:845.
[12]楊曉光,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尿潴流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J].
[13]蘇佩雄,肖峰.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1,17,(5):277.
[14]史淑文,孫雅娟.急診冠狀動脈搭橋病人的圍手術期的護理[J].
[15]周法珍,周芳,畢淑清.不同性別病人心肌梗死的病情觀察與護理對策(J).中國基層醫藥,2004,4,第(11)卷第(4)期:505.
[16]朱海燕,沈洪.歐洲心臟病學會指南(J).院內后期治療過程,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12,第(15)卷第(12)期.
R521.3
A
1672-5018(2017)02-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