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皛丹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腰椎反弓的機制與預防措施
何皛丹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脊柱是人體的支柱,作為中軸,脊柱與其周圍的軟組織在人體的平衡調節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脊柱生理曲度的改變會不同程度的造成脊柱平衡的失穩,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脊柱相關性疾病的臨床癥狀。
腰椎反弓;生理曲度;生物力學因素;動作解剖學分析;預防
過度屈曲體位會顯著減少故土關節內的接觸面積。過大的壓力可能使曲屈的骨突關節受到損傷,尤其是當長時間持續時或當關節面形狀異常時。當關節出現損傷后,關節應力發生改變,增加了腰椎反弓的可能[1]。
腰椎間盤與后方小關節構成三關節復合體。腰曲退變將波及三關節復合體,加速腰椎整體退化和失穩。腰曲改變直接響到腰椎小關節應力分布狀態。腰曲前凸增加時,重力后移,關節囊松弛,將使小關節剪切應力增大,易致退變而失穩[2]。對于腰椎失穩無癥狀患者,關節復合體在一方功能失衡情況下,通過腰曲調節,另一方同時進行功能代償和退變儲蓄,雖然在短時間內保持腰椎日常功能,但從長遠來看則加劇腰椎整體退變的循環[3]。
當軀干和髖部呈屈曲位時,脊柱腰段的動力學特征是,當骨盆相對于股骨(髖部)發生屈曲運動時,會導致被拉伸的腘 繩肌的張力增加。由于脊柱下端被骶髂關節固定,若脊柱腰段中上部繼續發生屈曲,則會導致脊柱下腰部自然前凸的生理曲度變直。
軀干屈曲和伸展運動過程中腰椎-骨盆運動節律:當腰椎與髖關節聯合運動時,腰椎可以為軀干提供屈曲和伸展運動樞軸。在矢狀面上進行運動的過程中,腰椎和髖關節之間的運動學關系即為腰椎-骨盆運動節律。
2.2.1 從站姿開始曲屈過程中腰椎-骨盆運動節律的變化
健康的成年人在直立位做軀干向前彎曲、頭部朝向地面的同時保持雙膝直立這一常見動作時,該動作應結合了大約 40°的脊柱腰段屈曲和大約 70°的髖關節屈曲。脊柱腰段過度屈曲運動可能會導致后部結締組織過度伸展,隨后削弱脊柱腰段的后結締組織(包括胸腰筋膜),進而削弱這些組織限制進一步屈曲的能力。
2.2.2 從向前彎曲姿勢開始的軀干伸展中的腰椎-骨盆運動節律
由于脊柱腰段后伸運動是增加腰椎前凸的運動,對于維持脊柱腰段的正常生理曲度有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加強伸髖肌肉力量以及腰部伸肌力量可以減少腰椎反弓的發生。
2.2.3 骨盆后傾與腰椎前凸程度減小之間的人體運動學關系
臀部伸肌和腹肌收縮導致骨盆后傾運動活躍。在坐位時,由于髖關節的屈曲,不注意控制腰部伸肌時,骨盆會產生后傾帶動脊柱腰段前屈,使脊柱生理曲度變直。
腰椎曲度變直時,正常腰椎間隙的前寬后窄發生變化,甚至出現前窄后寬,后方纖維及后縱韌帶受髓核后移的壓力增加,若椎間盤存在脫水、變性及容積減小的病理狀態,只要輕微的外傷,如扭轉暴力,即能促使椎間盤突出。
4.1 訓練后及時進行拉伸放松
運動后的拉伸放松會加快疲勞恢復,有助于運動員在長時間的集訓時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保證訓練完成質量的同時也可以減少損傷的產生。
4 肌肉力量訓練
4.2.1 伸髖肌力量訓練
髖關節伸展運動作為軀干伸直動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伸髖肌群力量的訓練,如增加 腘繩肌肌力的訓練和增加臀大肌肌力的訓練對于維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也有重要意義。
4.2.2 腰部伸肌力量訓練
在軀干曲屈位伸直的過程中,腰部后伸肌群作為原動肌,起肌肉力量大小直接決定了軀干伸直動作的完成質量。腰部后伸肌主要為豎脊肌,增加豎脊肌力量的訓練對腰椎生理曲度的保持同樣有重要意義。
4.2.3 骨盆穩定肌力量訓練
骨盆作為軀干運動的樞紐,發展髖關節周圍肌群力量的訓練有助于骨盆的穩定,為腰部伸肌的向心收縮提供支點。臀小肌作為重要的參與穩定骨盆的肌肉,發展臀小肌力量的訓練對維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有促進作用。
4.3 核心穩定性訓練
良好的核心穩定性可以促進力量的傳遞,加強運動鏈中的弱鏈環節;可以產生力量完成軀干的運動;可以加強人體對力量及運動姿態的控制能力;可以為無固定運動提供支點。脊柱腰段作為核心區的主要部分,良好的核心穩定性對于脊柱腰段正確姿態的保持和運動中脊柱腰段的控制有著重要意義。
4.4 合理的坐姿
當人體處于不良坐姿時,骨盆前傾,脊柱腰段呈相對屈曲狀態(腰曲變直)。這種姿勢可能會導致維持該姿勢的結締組織與肌肉出現適應性的縮短,最終導致永久性不良姿勢。不良坐姿會使由上身產生的重力線與腰椎之間的外力力矩臂增大。
本文從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角度分析了乒乓球運動員腰椎反弓的原因,結合文獻資料分析,結合腰椎生理曲度的對腰部相關疾病的影響,研究分析得出了腰椎反弓的預防措施,為腰椎反弓的預防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參考。
[1](美)Neumann D A原著.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學-2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4,284-294.
[2] 呂中凡.運動"弱鏈接"及其訓練學應對路徑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3):112-115.
[3] 黨耕町.下腰痛的診治.見:楊克勤.脊柱疾病的臨床與研究[J].北京出版社,1993:619- 627.
R324
A
1672-5018(2017)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