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超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常用生理學指標在大眾健身中的應用
黃繼超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科學有效的的體育鍛煉,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機體各個系統的機能狀態,還能有效的增強身體素質,以免人體受到傷害;為達到最佳健身效果,可以通過常用生理學指標對人體進行評定,定期定量的進行監測,及時處理反饋信息,了解機體的機能狀態和疲勞程度,調整鍛煉計劃。本文結合運動和臨床實踐,通過文獻資料法對鍛煉中較易測試的常用生理學指標心率、血壓、兩點辨別域、骨骼肌力量和肌肉硬度進行研究,讓鍛煉者能夠在平時的健身中合理使用這些指標,了解自身機能狀態,提高自身科學鍛煉意識和水平。
生理學;常用指標;大眾健身
運動鍛煉能增加生命的質量,參加系統的體育鍛煉,長期對機體施加適宜強度的運動負荷,使機體對相應的運動負荷產生適應性變化,不斷地提高身體素質。反之鍛煉不科學,不僅達不到強身健體,還會損傷身心健康。為了更好地讓大眾更科學的健身,可以使用一些生理學中常見、易行的指標,這樣不僅可以觀察機體對運動的反應及適應程度,還可以觀察運動鍛煉后機體疲勞的恢復狀況,從大眾健身的角度考慮可以適當選擇以下指標為健身者提供參考。
血壓是指血管流動著的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壓強)。健康青年人安靜時的動脈血壓收縮壓為 100~120mmHg,舒張壓為60~80mmHg,脈壓為30~40mmHg。血壓是反映心血管機能狀態的重要生理指標之一。
清晨臥床時的血壓和一般安靜時的血壓比較穩定,測定清晨臥床血壓和一般安靜時血壓對判定訓練程度和運動疲勞有重要參考價值。清晨臥床時,血壓較同年齡組血壓高15% —20%,可能是由于運動負荷或運動疲勞所致。
正常人在運動時,由于心輸出量會增加,因此收縮壓(SBP)會隨之增加。SBP的增加幅度和運動強度的大小密切相關,中等強度運動SBP由安靜時的120mmHg上升到180mmHg左右;極量運動時SBP可高達250mmHg。
運動后,血壓變化的評價指標主要有:運動后 2minSBP與運動中最大SBP的比值、SBP恢復到運動前水平以及血壓曲線下面積的時間等。
心率是每分鐘心臟搏動的次數。正常成年人在安靜狀態下,心率為60~100次/分鐘。在進行有氧運動時,最關鍵是要把握好運動強度,而心率是運動強度的客觀指標之一。
清晨醒來靜臥時的心率為基礎心率。基礎心率一般會隨著運動水平的上升而減慢。在運動鍛煉時,如果運動量適宜,那么基礎心率也會比較平穩,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下,在一段時間內基礎心率波動幅度變大,超過 5~10次/分時,表明可能是因運動負荷過大,造成身體疲勞的累積,提示要及時調整運動強度,緩解機體疲勞。
運動可導致心率明顯增高。運動時心率的變化速度和幅度都會因運動強度和時間而變化。運動心率的變化和測定可以作為評定運動強度的生理指標之一,通常心率從185次/分到最大心率的運動強度稱為極限強度,179~185次/分稱為亞極限強度,150~169次/分稱為大強度,120~149次/分稱之為中等強度。
機體運動后心率的監測,最主要是了解運動者機體的恢復情況。在運動鍛煉中,應用心率監測能比較方便的掌握運動者的狀態以及機體的疲勞程度。
皮膚感覺能分辨出的最小距離叫兩點辨別覺。在運動鍛煉中,當運動員或者運動者身心達到疲勞狀態時,可能會引起身體的一些機能狀態的下降,特別是神經系統機能狀態的紊亂,從而導致機體的感覺功能出現失調。因此可以對皮膚兩點辨別域進行監測,了解運動者的機體狀態以及疲勞程度。將正常安靜時測量的值定為正常值,在鍛煉后再測一次,將其與正常值進行對比,差值低于1.5cm為無疲勞出現,差值高于1.5且低于2.0cm為輕度疲勞,差值高于2.0cm為重度疲勞。
肌肉疲勞的顯著特征之一是肌肉力量的下降,同時肌肉力量也是判斷運動型疲勞的重要標志。在對運動性疲勞進行評定的過程中,應該以主要參與運動的肌群為測試對象,如當以下肢肌群為主的運動中,可測試其下肢股四頭肌肌力以及小腿三頭肌肌力等。
肌肉硬度是反映肌肉放松程度的標志。當骨骼肌出現疲勞時,肌肉的收縮能力和放松程度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般會導致肌肉緊張,硬度增加。測試肌肉運動前后或者休息后的肌肉圍度,并記錄差值,如果肌肉硬度增加,表明肌肉處于疲勞狀態。
大眾健身現在已經是我國最熱點問題之一,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標,怎樣提高其效果,使運動鍛煉者在平時的鍛煉中更科學地、更高效的運動健身,是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大眾健身角度考慮,可以采用一些簡單易行生理學指標,既不需要太多儀器和專業的知識體系,就可以讓運動者對自身的機體狀態有所了解,也可以簡單判斷運動效果,還可以防止機體過度疲勞的出現。本文所提及的測試項目,不僅簡單易行,也是運動疲勞的判定指標,利用好這些判定指標對大眾健身的進行具有指導意義。
[1]王瑞元,蘇全生主編.運動生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
[2]李杰,陳仁偉編著.人體運動能力檢測與評定[M].人民體育出版社
[3]王清主編.我國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診斷和監控系統的研究與建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年
R533.5
A
1672-5018(2017)02-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