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紋枯病由于玉米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和高產密植栽培技術的推廣,玉米紋枯病發展蔓延較快,已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發生,且危害日趨嚴重。一般發病率在70%~100%,造成的減產損失在10%-20%,嚴重的高達35%。由于該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幾節的葉鞘和莖桿,引起莖基腐敗,破壞輸導組織,影響水分和營養的輸送。玉米紋枯病在玉米的中后期發生,玉米進入抽雄至灌漿期遇到持續的秋綿雨達到高峰,嚴重時可使穗三葉以下葉片全部枯死,破壞了葉的光合作用,使子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甚至霉苞,完全絕收。
關鍵詞:玉米 紋枯病 發生 防治
1.形態特征
該菌群是一種不產孢的絲狀真菌。菌絲在融合前常相互誘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或接觸融合三種融合狀態。玉米紋枯病菌為多核的立枯絲核菌,具3個或3個以上的細胞核,菌絲直徑6~10um。菌核由單一菌絲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絲密集而成。該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層蠟狀或白粉色網狀至網膜狀子實層。擔子桶形或亞圓筒形,較支撐擔子的菌絲略寬,上具3~5個小梗,梗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至寬棒狀,基部較寬,大小7.5~12×4.5~5.5(um)。擔孢子能重復萌發形成2次擔子。
2.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入寄主,后病部產生氣生菌絲,在病組織附近不斷擴展。菌絲體侵入玉米表皮組織時產生侵入結構。接種6天后,菌絲體沿表皮細胞連接處縱向擴展,隨即縱、橫、斜向分枝,菌絲頂端變粗,生出側枝纏繞成團,緊貼寄主組織表面形成侵染墊和附著胞。電鏡觀察發現,附著胞以菌絲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從氣孔侵入,后在玉米組織中擴展。接種后12天,在下位葉鞘細胞中發現菌絲,有的充滿細胞,有的穿透胞壁進入相鄰細胞,使原生質顆粒化,最后細胞崩解;接種后16天,AG-IIA從玉米氣孔中伸出菌絲叢,葉片出現水浸斑;24天后,AG-4在苞葉和下位葉鞘上出現病癥。再侵染是通過與鄰株接觸進行的,嘶以該病是短距離傳染病害。
3.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鞘,也可為害莖稈,嚴重時引起果穗受害。發病初期多在基部1~2莖節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后擴展融合成不規則形或云紋狀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邊緣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擴展。穗苞葉染病也產生同樣的云紋狀斑。果穗染病后禿頂,籽粒細扁或變褐腐爛。嚴重時根莖基部組織變為灰白色,次生根黃褐色或腐爛。多雨、高濕持續時間長時,病部長出稠密的白色菌絲體,菌絲進一步聚集成多個菌絲團,形成小菌核。
4. 發病規律
4.1發生地帶,玉米的抽雄期在立秋前后,玉米生育的中后期正是秋綿雨季節,同時,這些地帶土壤質地粘重,比較板結,濕害重,歷史以來玉米就易感紋枯病,而這一地帶玉米的種植面積和收獲產量都占我縣總量的80%以上,因此,抓好這地帶玉米紋枯病的防治就等于抓好了全縣玉米紋枯病的防治。
4.2栽培技術方面,葉片多且披散嫩綠、植株高大的雜交玉米容易感染;偏施氮肥過多、排水不良的玉米容易感染,種植密度過大容易感染。
5.防治技術
5.1農業防治:空氣濕度和田間土壤濕度較大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與侵染危害;種植密度大、超量施用氮肥、生長偏旺的田塊發病嚴重。應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排漬降濕,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或采用間作方式以降低田間濕度,及早剝除病葉等控制病菌的蔓延。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植株病殘體,深翻土壤,減少表層土壤中的菌核數量。不要在玉米地里混作四季豆、黃瓜、南瓜等高桿和攀緣作物,秋收后要及時將帶病玉米植株運出地塊燒毀。
5.1.1選用抗病品種,玉米品種整體抗紋枯病水平較低,未發現免疫和高抗品種,但有一些品種發病輕,具有一定的耐病性,可供選擇種植。
5.1.2發病初期及時剝除病葉鞘及腳葉,集中燒毀。玉米紋枯病的發病初期一般是農民在玉米地里挖套種洋芋的時期,因此,只要提高防治意識,很容易就觀察到玉米是否感染紋枯病,也容易進行剝除病葉鞘及腳葉的工作。
5.2藥劑防治、用浸種靈按種子重量0.02%拌種后堆悶24~48小時。發病初期噴灑1%井岡霉素0.5kg對水200kg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農利靈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噴藥重點為玉米基部,保護葉鞘。
(作者單位:151500黑龍江省蘭西縣蘭西鎮農業綜合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