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堅

[摘要]目的 探討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24例臨床資料,依據(jù)治療措施的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常規(guī)的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104例和觀察組(序貫機械通氣治療)120例。觀察兩組患者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總共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呼吸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入組時和出現(xiàn)PIC時心率、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結果 觀察組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總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呼吸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入組時心率、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xiàn)PIC時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xiàn)PIC時心率、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xiàn)PIC時心率、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均低于入組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xiàn)PIC時氧分壓與入組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氣治療時間明顯縮短,血流動力學改善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序貫機械通氣;重癥肺炎;呼吸衰竭;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a)-0049-03
重癥肺炎是誘發(fā)呼吸衰竭常見的原因,是在肺炎的基礎上并發(fā)呼吸衰竭的臨床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機械通氣是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的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但是長時間有創(chuàng)通氣治療可能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影響患者恢復的效率[1-2]。序貫機械通氣治療是近年來我院常用的方式,但是其和傳統(tǒng)有創(chuàng)通氣比較卻鮮有報道[3-4]。本研究探討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24例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依據(jù)治療措施的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104例中,男性74例,女性30例;年齡54~79歲,平均(65.7±10.4)歲;病程4~18年,平均(8.4±4.0)年。觀察組120例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年齡55~78歲,平均(65.2±10.1)歲;病程5~19年,平均(8.6±4.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兩組患者在知情同意下參與本項調查。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的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預設潮氣量5~12 ml/kg,通氣頻率15~25次/min,呼吸比為1∶1.5~1∶2.5,F(xiàn)iO2初始設定為100%,PEEP設定為3~5 cmH2O,可適當?shù)卣{整,觸發(fā)靈敏度為2~5 L/min,氣道壓力一般為35~40 cmH2O。
1.2.2觀察組 針對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首先給予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選擇模式為同步間歇指令性通氣、壓力支持聯(lián)合外源性呼氣末正壓,根據(jù)患者通氣狀況、動脈血氣分析結果對患者的吸入氧濃度、潮氣量和呼吸頻率進行調整,當肺部感染控制窗(PIC)出現(xiàn)后進行口鼻面罩通氣,通氣模式作為雙水平氣道內正壓通氣,根據(jù)患者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潮氣量、每分鐘通氣量作為目標進行調節(jié),逐步縮短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時間(NPPV時間),直到成功脫機結束。
1.3觀察指標
1.3.1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治療時間和預后情況 主要包括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總共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呼吸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情況。
1.3.2觀察兩組患者入組時和出現(xiàn)PIC時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情況 主要包括心率、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情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各項治療時間和預后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總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呼吸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入組時和出現(xiàn)PIC時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時心率、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xiàn)PIC時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xiàn)PIC時心率、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xiàn)PIC時心率、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均低于入組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xiàn)PIC時氧分壓與入組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呼吸衰竭是由于某種直接原因或者間接原因造成呼吸功能異常變化,促使肺不能滿足患者機體代謝正常氣體交換的需要,進而促使動脈血氧降低和二氧化碳發(fā)生潴留[5-6]。呼吸衰竭是重癥肺炎常見的并發(fā)癥,患者出現(xiàn)肺內有效氣體交換功能降低,動脈血氧降低,伴有或者不伴有二氧化碳體內潴留,體內酸堿代謝紊亂,進而影響患者機體代謝功能[7-8]。
目前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臨床治療最為有效的方法是機械通氣,其可以分為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和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兩種同期方法有各自的優(yōu)勢[9-10]。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結合方法可以避免單獨應用有創(chuàng)或者無創(chuàng)通氣的弊端,提高臨床通氣治療的效果[11-13]。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可以輔助患者進行自主呼吸運動,進而幫助患者肺部氣體進行有效交換,恢復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14-15]。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具有呼吸機管路封閉性好、準確的氧氣濃度設置、氣道管理簡便易行等特點。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可以增加跨肺壓、功能殘氣量,降低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消耗,有效地支撐氣道,減少氣道阻力,增加呼吸運動驅動力,減少呼吸運動所需要的能量,降低呼吸機使用時間,提高了呼吸機撤機成功率。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多應用在肺部感染控制較好,疲勞呼吸肌功能恢復,氣道通氣相對較好之后,其可以減少氣道創(chuàng)傷,避免病原體入侵,為撤出呼吸機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總共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呼吸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序貫機械通氣治療可以縮短患者通氣時間,提高治療效率,相對性地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患者預后水平。兩組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入組時心率、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均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出現(xiàn)PIC時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均無明顯差異,提示兩種通氣治療方式在改善血氣分析方面無明顯差異,而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PIC時心率、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均低于入組時,觀察組出現(xiàn)PIC時心率、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降低了對于心率、呼吸頻率的影響,降低了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引起的酸中毒發(fā)生率,利于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改善,此結果和以往研究中序貫機械通氣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的結果相一致[16-18]。
綜上所述,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氣治療時間明顯縮短,血流動力學改善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海光,鄧克勤,陳瑋,等.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患者呼吸衰竭的療效[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4):3224-3228.
[2]張雪彥,趙曄.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治療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3):420-421.
[3]張齡幻,于艷輝,朱曉萍.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兒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腦利鈉肽及神經(jīng)肽Y水平變化[J].臨床兒科雜志,2015,33(6):539-542.
[4]Zhang Z,Cai CX.Kidney injury molecule-1 (KIM-1) mediates renal epithelial cell repair via ERK MAPK signaling pathway[J].Mol Cell Biochem,2016,416(1-2):109-116.
[5]徐惠良.鼻塞式持續(xù)呼吸道正壓給氧在小兒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 26(34):5342-5344.
[6]Nojiri T,Inoue M,Shintani Y,et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guided risk assessment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lung cancer surgery[J].World J Surg,2015,39(5):1092-1098.
[7]李翠.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搶救重癥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性與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7):4818-4820.
[8]García Vicente E,Sandoval Almengor JC,Díaz Caballero LA,et al.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COPD and asthma[J].Med Intensiva,2011,35(5):288-298.
[9]傅向東,張婕,雷琳,等.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治療肺結核并嚴重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3,19(8):1160-1162.
[10]Farah R,Makhoul N.Optimal time needed for withdrawal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Isr Med Assoc J,2011,13(10):609-612.
[11]李艷.不同時間采用NPPV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4,24(5):486-489.
[12]Shelhamer MC,Rowan MP,Cancio LC,et al.Elevations i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burn patients[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5,79(3):431-436.
[13]馮麗,張育紅,王萍,等.無創(chuàng)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腦病的護理探討[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4,21(2):223-225.
[14]Espunias AM,Ucar ZZ,Kirakli C.Deventilation syndrome in severe COPD patients during long-term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poor sleep pattern,hyperinflation,or silent chronic muscular fatigue[J].Sleep Breath,2014,18(2):225-226.
[15]Frazier SB,Sepanski R,Mangum C,et al.Association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with clinical outcom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neumonia[J].South Med J,2015,108(11):665-669.
[16]陳德勇,孫曉云,黎曉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撤機困難的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院,2015,15(6):37-38.
[17]顧新南,蔣建中.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聯(lián)合呼吸興奮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輕中度肺性腦病的療效分析[J].江蘇醫(yī)藥,2012,38(21):2599-2601.
[18]賴建幸,陳小會.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 52(4):7-10.
(收稿日期:2016-11-20 本文編輯:方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