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岳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那么,“工匠精神”有哪些內涵?在如今這個時代,技工院校又該如何培育和踐行工匠精神呢?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家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工匠精神的主要內涵。歸結起來,核心的有這么幾點: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和產品的質量;耐心,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不斷完善工藝,創新技術;專業,敬業,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李克強總理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有時代背景的。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大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的現狀依然嚴峻。培育“工匠精神”,將帶動我國制造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
因此,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現代工匠具有新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工匠精神也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
一是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下,制造業與服務業正在實現融合,科學家和工程師需要工匠精神,技能人才也同樣需要創新精神。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國才能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夢想,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中國品牌。
二是以嚴謹求實為基礎的科學態度。當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機心盛行,追求一種簡單膚淺的滿足和浮華,認為嚴謹者不懂變通,是不通世故的“呆子”,執著者不懂放棄,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傻子”。這種風氣與新經濟格格不入,與腳踏實地、嚴謹求實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馳,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工匠精神讓人領悟: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入水,要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作風和“釘釘子”精神。
三是以專注敬業為表現的職業情懷。縱覽古今中外的大國工匠,無一例外都是專注敬業的楷模。他們不僅僅把工作當成謀生手段,更傾注畢生的信仰、追求和情懷,是一種生命態度和價值的呈現,體現出對職業的高度敬畏。敬畏工作就需要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敬畏工作,就要心中有德,肩上有責,樹立“先做人,后做事;先專注,后專業;先有為,后有位”的正確理念。那些“抄近道”“搭便車”的做法,不僅一事無成,最終還將聰明反被聰明誤。
二、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主陣地的技工院校又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呢?
眾所周知,技工院校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內容、方法和管理等方面有其獨特的規律。總體來講,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多樣性等突出特點,而技工院校的學生在知識結構、思想認識、行為特征等方面也具有特殊性。因此,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須遵循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學規律,適應技工院校學生的成長特性,做到“以教師為先導,以學生為本位,以活動為載體,以校企合作為路徑”。
1.以教師為先導,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
盡管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嚴謹求實、專注敬業正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品質。對待教師這個職業,對待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有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等等,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教師的“工匠精神”對學生具有感染作用。教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態度和規范的言行,通過示范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有著積極的影響;教師的創新意識、價值傾向、敬業精神對學生影響巨大,會讓“工匠精神”的內涵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強化。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帶動和感染學生,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彌漫整個育人環境。
2.以學生為本位,用人性化理念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內涵決定了技工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理念,這就是“以育人為目標,以學生為本位,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和完善,在教育過程更加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和選擇”。首先,改變技工院校傳統教學過程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氛圍,實施符合技工院校學生行為特點以及認知能力的教學活動。比如通過行為導向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其次,改變技工院校教育活動中教師“一手包辦”的組織方式,把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轉化為學生思考辨別和實際行動的能力。比如在班級管理和集體活動中,重視培養和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主組織的積極性,倡導“自己的事自己做”,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我管理的過程中認識“工匠精神”,培養他們用“工匠精神”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踐行“工匠精神”。
3.以活動為載體,用社會實踐培育“工匠精神”
毛澤東同志始終堅持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列入教育方針,作為辦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他指出,要從實際出發,確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制度、內容及組織形式。也就是說教育要融入活動當中才能起到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應如此。對于技工院校學生而言,參與社會實踐是邁向工作崗位的第一步,更是培育和踐行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技工院校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實習單位、實訓基地、創業平臺等陣地,在生產實習、社會服務的過程中,運用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等生動活潑的、多樣化的組織形式,進行感性直觀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學業需要,更是職業需要,不僅僅是“做工”,更是“做人”,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認識,物化、強化“工匠精神”。
4.以校企合作為路徑,用“雙主體”培育“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基本辦學制度,明確了校企雙方都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體。用“雙主體”培育“工匠精神”,就是明確和發揮學校、企業人才培養“雙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承擔起人才培養的責任。首先,通過深化校企合作,讓企業主動承擔工匠培育的重任。其次,通過校企合作,讓技工院校借助企業資源,了解企業文化,參與企業活動,感受企業制度,用身邊人的言傳身教、用身邊事的潛移默化,更好地培育更多的新工匠。現在,技工院校開展的新型學徒制,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以“師帶徒”的形式進行人才培養,就是讓受教者在技術技藝培養過程中完成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用“雙主體”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
(作者單位:鄭州市商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