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摘 要】全媒體時代,各類媒體平臺都成為受眾獲得信息的途徑,傳統媒體在競爭中逐漸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傳統記者的工作開啟了新的模式。遼寧日報在實現全員新媒體的道路上,做出了許多努力,不僅建立網絡、微信、微博、客戶端,還努力扭轉記者、編輯的傳統思維,適應新媒體的工作模式。在《鐵紀·鐵流》的策劃報道中,工作人員為了實踐全員新媒體做了一些探索,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并在實踐中頗受啟發。
【關鍵詞】傳統媒體 媒體融合 現場采訪 新的工作模式
網絡、微博、微信、客戶端,如今許許多多的新媒體平臺都成為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傳統媒體面對全媒體時代信息來源多元化的挑戰,必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變革,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一、傳統媒體工作者已經產生為新媒體供稿的意識和自覺
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已然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但同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傳統媒體能夠在競爭中存活并且發展自身的法寶有三個:
第一,傳統媒體最核心的優勢就是內容生產力。雖然新媒體的崛起擠占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但是大量首發性、原創性的報道仍然出自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雖然在新聞信息發布、更新的及時性方面有所遜色,但是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的深度、廣度、高度方面是新媒體所不能比擬的。
其次,傳統媒體擁有專業化的新聞傳播理念和運作機制。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中聚集了一大批職業化的工作人員,他們既接受過關于新聞傳播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的專業訓練,又接受過關于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的專門教育,在信息傳播中能夠贏得權威性和公信力。
再次,傳統媒體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優勢。傳統媒體大都經過了長期的經營和發展,在受眾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所具有的品牌效應是新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優勢。
雖然傳統媒體占有一定的優勢,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這些優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防止坐以待斃,傳統媒體應該努力適應全媒體時代。如今大多數傳統媒體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體平臺,適應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努力在激烈的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
遼寧日報在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工作中,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不僅成立了新媒體中心,建立了微博、微信、客戶端,將發表于報端的原創信息錄制在新媒體上,還建立了記者直接為新媒體供稿的工作機制,并付諸實踐。
在2016年的大型策劃報道《鐵紀·鐵流》中,工作人員秉承全員新媒體的理念,在最初的討論環節,就將在新媒體發聲作為工作的重點。策劃組針對采訪中可能會搜集到的素材進行分析,討論哪些內容適合發表在新媒體上、以什么方式發表。
二、《鐵紀·鐵流》策劃組在全媒體平臺上的一次實踐工作
《鐵紀·鐵流》策劃組不僅要做好傳統報紙的深度報道工作,還要為新媒體供稿。這就意味著記者工作模式的改變,在實際采訪中,記者不僅完成傳統的采訪工作,還要搜集適合發表于新媒體的素材。
什么樣的素材更加適合發表于新媒體?這對策劃組是一個新的挑戰。在實際的采訪中,總是故事不斷,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在策劃組所搜集的素材中,有許多有趣的、令人感動的人和事,策劃組一一記錄下來,并且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都可以作為在新媒體發表的素材。
這些素材、照片、視頻最終得到了使用。在報紙上,掃描一些版面中的二維碼,可以直接鏈接到視頻,這些視頻發表于遼寧日報的客戶端上。例如,《鐵紀·鐵流》第五期中,策劃組鏈接了采訪渣滓洞時巧遇的特色演出,還鏈接了采訪著名紅巖文化專家厲華老師時所錄的一段采訪視頻。在策劃見報之前,策劃組將所搜集的適合新媒體的素材,以輕松、幽默的文風,加上配圖,發表在了微信公眾號上。
在策劃組的一系列工作中,合理的分工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全媒體時代的新聞采編,要求記者不僅要完成以往的采訪任務,還要熟練使用各類電子產品,及時處理稿件,這使記者的工作變得異常繁重。在策劃報道采訪中,策劃組常常要根據記者的特長進行分工。在有限的時間里,策劃組通過合理分工,能夠完成多個采訪任務、拍攝照片和視頻、錄音等等工作,這是個人無法駕馭的。所以,在全媒體時代,團隊的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在每一次的采訪中分工協作得當,一定會得到更好的報道效果。
三、全媒體時代要求記者提升各類專業素養
在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將要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各大報業集團長期積累的是筆頭記者資源,是一群采寫能手,但他們對音頻、視頻、移動媒體等的接觸不足,而且經驗也相對較少。為了適應全媒體報道的形式,新聞記者雖然不用對各項媒體技術都精通,但是都要有一定的認識與操作本領。因此新聞記者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在《鐵紀·鐵流》策劃報道的全媒體實踐中,策劃組發現了自身的三點不足:
第一,記者缺乏專業的攝影技術。在最開始的拍攝中,策劃組所獲得的照片存在一些瑕疵,例如照片取景不好、比例不對、焦距沒調好。有時候本來應該抓拍的,但沒拍到,常常留下遺憾。拍攝視頻也存在這些問題。策劃組克服這一缺點的方法就是多拍照,努力提高攝影技術。在后期的采訪中,拍得多了,有經驗了,上述情況才好轉起來。
第二,記者應該加強對素材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面對一些事件,策劃組需要判斷哪些內容應該記下來、哪些應該錄下來、哪些應該拍下來,對于拍攝照片和視頻,還面臨怎么拍的問題。拍攝什么樣的場景合適,哪些動作、行為最能打動人,最開始記者缺乏這樣的應急反應能力。這樣的能力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實踐和訓練。
第三,策劃組的這次實踐并沒有實現新媒體信息發布的即時性。新媒體的供稿方式應該具備即時性,也就是稿子寫完了馬上傳給編輯發出來。而這次探索并沒有做到這一點,都是在采訪結束后相當一段時間才發布。這和策劃周期較長有一定關系。在實際的全媒體報道中,即時在新媒體發布消息,應該成為每位記者的工作日常。
在這個全媒體迅速崛起的時代中,傳統媒體在觀念、組織結構、運作模式和業務形態各方面的更新和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傳統媒體的記者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項挑戰,在掌握各種技能的基礎上,保持自己核心的技能和專長,建立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在融合式報道中各展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