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張掖市利用其特有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形成了布局規模化、品種多元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的產業格局,創造了良好的產業效益。總結張掖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 馬鈴薯產業;現狀;對策;甘肅張掖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082-03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Zhangye City
JIA Gai-xiu
(Zhangy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Gansu Province,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resource superiority in Zhangye to strive to develop the potato industry,the industrial pattern of large-scaled distribution,diversified variety,standardized planting,spe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has taken shape.This paper summr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Zhangye Ci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otato industry;status quo;countermeasure;Zhangye Gansu
馬鈴薯產業化就是緊緊圍繞馬鈴薯,將其涉及到的一、二、三產業有機地貫通和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1]。國家農業部于2015年確立了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并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思路與目標[2]。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立足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3]。
1 甘肅省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現狀
中國馬鈴薯種植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省、甘肅省、青藏高原和云南、貴州等廣大地區[4-5]。目前,馬鈴薯是甘肅省第三大糧食作物,也是優勢特色作物之一。近年來,甘肅省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66.67萬hm2,總產量達1 000萬t,面積和產量都已占全國總量的11%以上。馬鈴薯生產已開始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專用化、優質化方向發展,已成為甘肅省中部沿山冷涼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全省14個市(州)中有13個地區種植馬鈴薯,87個縣(區)中有60個縣種植馬鈴薯,其中種植面積在2萬hm2以上的縣(區)有10個,在0.67萬hm2以上的縣(區)有30個。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產區相對集中。甘肅省馬鈴薯種植主要集中分布在定西、隴南、天水、白銀、平涼、張掖等市。二是國外優良品種與新技術的引進。針對目前甘肅省普遍發生的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卷葉病等病害,以及加工專用型馬鈴薯品種的改良和培育,建成一套完整的原原種生產技術體系,完善了原原種生產技術規程。三是建立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優質脫毒種薯是馬鈴薯增產的主要因素。近年來,初步形成了以甘肅省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供應馬鈴薯新品種脫毒苗及微型薯,以定西市安定區、渭源縣為基地生產脫毒種薯供應中部地區,以張掖市民樂縣、武威市天祝縣為基地生產脫毒種薯供應河西灌區,以平涼市莊浪縣為基地生產脫毒種薯供應隴東塬區,以天水市甘谷縣、秦安縣、隴南市宕昌縣為基地供應天水和隴南地區的4個區域體系。四是配套技術和栽培模式不斷完善。在總結推廣馬鈴薯提質增產增效技術的基礎上,甘肅省致力于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的開發研究,目前各項實用技術的集成應用和脫毒種薯的示范推廣,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五是企業精深加工能力逐漸增強,甘肅省馬鈴薯加工以食品工業為主要方向,重點發展薯條、食品級馬鈴薯精淀粉和馬鈴薯全粉。目前,已建成各類馬鈴薯加工企業2 000多戶,其中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37家,主要集中在定西、張掖、平涼等市。目前,全省馬鈴薯加工能力達到48.9萬t,其中淀粉及精淀粉45萬t、全粉3萬t、薯條3 000 t、變性淀粉6 000 t,粉絲和粉條等粗加工業初具規模。近3年,甘肅省外售鮮薯300萬t以上,占當年全省馬鈴薯總產量的40%[4]。
2 張掖市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張掖市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隨著張掖市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生產優勢明顯,其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加工工藝不斷改進,產業格局已經形成。目前,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張掖市現代農業產業化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特別是近年來馬鈴薯已成為張掖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產業優勢日趨凸現。
2.1 區位優勢明顯,基本條件得到保障,輪作換茬形式比較合理
張掖市馬鈴薯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民樂縣、山丹縣、甘州區和高臺縣的23個鄉鎮,涉及農戶10.63萬戶和種植農民43.85萬人,主要分布在海拔1 800~2 650 m的冷涼濕潤地區。主產區的氣候、降水與馬鈴薯生長要求相吻合,適宜于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馬鈴薯栽培采取輪作制,主要輪作方式有馬鈴薯—小麥(大麥)、馬鈴薯—油菜、馬鈴薯—大蒜、馬鈴薯—小麥(大麥)—油菜、馬鈴薯—油菜—小麥(大麥)等2~3年輪作形式[6]。
2.2 調整了種植業結構,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特色優勢區域初步形成
2015年,全市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3.11萬hm2,總產量達到130萬t,較2008年(2.16萬hm2)增加0.95萬hm2。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山丹縣霍城、大馬營、李橋、老軍,民樂縣永固、新天、六壩、三堡、民聯[7],甘州區安陽、花寨、大滿、龍渠,高臺縣新壩等鄉鎮為主的種薯和專用薯生產基地;以民樂六壩、三堡、新天等鄉鎮的部分村社,甘州區黨寨、新墩等鄉鎮為主的鮮食薯種植格局。逐步形成了布局規模化、品種多元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的產業格局。目前,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張掖市具有商品競爭力的農業支柱產業之一。
2.3 健全完善了脫毒種薯繁育體系,提高了種薯質量,加快了品種更新步伐
良種是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物質基礎,脫毒種薯的生產規模、質量優劣以及推廣應用直接關系到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張掖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脫毒種薯作為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關鍵,全面實行育繁推一體化的技術路線,切實加快了優質品種的脫毒繁育和推廣應用步伐。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建成了市、縣、鄉、村4級聯網配套的種薯繁育體系。張掖市現有種薯繁育企業4家,2015年生產微型薯4 000萬粒,可建成原種繁殖基地400萬hm2,良種生產基地4 000 hm2,生產原種達1.9萬t,大田用種18萬t。主要有大西洋、夏波蒂、隴薯7號、青薯 6號、LK99、克新1號、克新4號等炸片、條和全粉型品種[8];隴薯3號、青薯2號等高淀粉型品種[9];費烏瑞它、荷蘭15和青薯168等菜用型品種。以上這些優良品種的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將為提高張掖市馬鈴薯產量和品質以及滿足當地加工業和消費市場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2.4 注重了產后加工、銷售企業和市場的培育,促進了馬鈴薯產業化發展
目前,張掖市已建成愛味客、瑞達、有年金龍等加工能力1萬t以上的全粉、精淀粉加工龍頭企業8家,其中全粉企業3家、淀粉企業5家。薯條和變性淀粉加工能力達到3 000 t,粉絲和粉條等粗加工也已經初具規模。加工企業的迅速興起,原料的需用量成倍增加,為擴大種植規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5 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快了基地建設步伐
通過積極引進先進的馬鈴薯機械,全面開展馬鈴薯新機具的試驗、示范和推廣。開展標準化種植和規范化田間管理,切實有助于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水平的提高。同時,通過著力研發經濟適用的馬鈴薯種植、收獲機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尤其是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機部門緊緊圍繞補貼資金傾斜、機具全程配套、現場示范帶動等措施,大力引進、示范、推廣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有力地提高了機械裝備水平,農機化在推動產業發展、壯大基地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節本增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張掖市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水平由2008年的40%上升到70%以上,從而進一步加速產業基地實現規模膨脹。
3 張掖市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種薯繁育供應體系不健全
截至目前,張掖市脫毒種薯覆蓋率不足全市馬鈴薯播種面積的50%。近年來,由于種薯質量不好、帶毒,病害發生較為嚴重,導致減產20%~30%,嚴重的達到75%以上。通過甘肅省脫毒種薯繁育體系項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與實施,馬鈴薯增產幅度達40%~50%。通過調研,目前張掖市仍有35%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還沒有使用合格的馬鈴薯脫毒種薯,加之種薯質量監督體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質量標準與檢測手段,種薯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制約了張掖市馬鈴薯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3.2 高淀粉加工專用型品種缺乏
一直以來,張掖市馬鈴薯品種的選育主要側重于中、晚熟品種的選育,卻忽視了加工專用型品種的選育,導致目前馬鈴薯加工型品種較為單一,滿足不了加工和生產的需要[10]。目前,在生產上大規模推廣應用的仍為一些相對較老的品種,新選育出的大部分加工專用型馬鈴薯品種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極為有限,嚴重阻礙了馬鈴薯加工產業鏈的延伸與發展,市場結構的優化迫在眉睫。
3.3 貯藏設施簡陋,貯藏能力不足
目前,張掖市主要以農戶分散貯藏為主,貯藏設施簡陋、貯藏量小、損耗大,嚴重影響了馬鈴薯供應期以及合格種薯的供應量,進而導致馬鈴薯加工企業發生經常性的原料斷檔。截至目前,全市馬鈴薯貯藏能力還不足20萬t,僅有幾座高標準的恒溫貯藏庫,大多仍以山體貯藏窖為主。
3.4 龍頭加工企業加工帶動能力不足
近年來,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下,馬鈴薯加工企業發展迅速,但規模化的大型馬鈴薯加工企業僅有個別幾家,大多數馬鈴薯加工企業生產規模仍然很小,設備和技術也比較落后,其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產業化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4 對策
為適應張掖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需要,張掖市市委市政府、科研院所、經濟合作組織將積極進行聯合與協作,進一步明確馬鈴薯產業發展方向,盡快促進全市馬鈴薯產業發展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4.1 加強組織領導,壯大產業發展規模
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扶持,大力推進馬鈴薯生產布局區域化。立足張掖市區位優勢,結合種植規模及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優化馬鈴薯生產區域布局,明確產業發展定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推進馬鈴薯產業化升級及產業鏈延伸。同時,健全完善馬鈴薯種薯質量監控體系,積極推進馬鈴薯產業朝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4.2 整合科研力量,推進產業科技化進程
通過政府引導,積極聯合科研院所與合作組織。通過科研力量的整合,大力加強馬鈴薯品種改良、脫毒種薯繁育及種薯質量監控等關鍵環節的技術創新與管理。立足張掖市不同生態區域特點,加強高淀粉優質加工專用型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加快脫毒種薯繁育和推廣應用步伐,使優質加工專用型種薯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
4.3 推進產業化經營,增強企業加工與抗風險能力
政府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重點傾向于市場發展所需要的精深加工企業。充分發揮龍頭加工企業帶動作用,鼓勵加工企業建立馬鈴薯加工專用生產基地,以訂單生產的方式,使企業和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積極鼓勵加工企業加大貯藏設施建設力度,主要側重于大型高標準恒溫庫的建設,延長加工原料貯藏時限,進而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為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11]。
5 參考文獻
[1] 柳俊.我國馬鈴薯產業技術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1,13(5):13-18.
[2] 趙婧,趙貴賓,李星,等.甘肅省推進馬鈴薯主糧化行動的幾點思考[J].中國馬鈴薯,2015,29(3):102-105.
[3] 趙國榮,賀泉興.張掖市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發展現狀與思考建議[J].農業科技通訊,2015(8):35-37.
[4] 朱聰.我國馬鈴薯生產發展歷程及現狀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7):11121-11123.
[5] 謝建華.我國馬鈴薯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07,23(5):4-7.
[6] 華軍,賈改秀,韓順斌.關于張掖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思考[J].甘肅農業,2011(2):59-60.
[7] 馬文,王昱力,司懷軍.民樂縣馬鈴薯產業鏈拓展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馬鈴薯,2010,24(4):249-252.
[8] 程紅玉,劉小花,張俐,等.張掖市淀粉加工型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4,28(1):10-13.
[9] 王多成,王永建,肖占文,等.河西地區高淀粉加工型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12):49-54.
[10] 華軍,張文斌,韓順斌,等.張掖市高淀粉馬鈴薯新品種比較[J].中國馬鈴薯,2016,30(2):70-74.
[11] 陳其泰,賈改秀,李鴻賓.張掖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馬鈴薯,2009,23(6):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