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紅 王梅琳


【摘要】 目的:探索康復護理干預用于肘關節骨折患者中的可行性以及對預后的積極作用。方法:2014年8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肘關節骨折患者中隨機抽取出158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9例。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康復護理干預,統計分析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肘關節功能、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短[(12.14±1.31)周 vs (14.35±1.43)周,P<0.05];觀察組肘內翻(0 vs 6.13%)、肌肉萎縮(1.27% vs 8.86%)和關節僵硬(1.27% vs 10.13%)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肘關節功能評分,觀察組疼痛、活動范圍和活動能力比對照組高(P<0.05),兩組穩定性相當(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對照組高[(96.8±6.6)分 vs (90.2±6.3)分,P<0.05]。結論:對肘關節骨折患者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骨折的愈合,減少并發癥,恢復肘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康復護理干預; 肘關節骨折; 骨折愈合; 并發癥; 肘關節功能; 護理滿意度
肘關節的結構非常復雜,存在較多的重疊骨質,也正是因此,肘關節骨折的發病率在全身骨關節骨折發病率中是最高的[1-2]。由于肘關節的結構非常復雜,因此骨折愈合中稍有不當就可能造成關節功能障礙,尤其是對于復雜肘關節骨折,治療難度大,且很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預后差[3]。隨著康復醫學的快速發展,臨床醫師認為術后的康復鍛煉對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意義[4]。本院對79例肘關節骨折患者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有效促進了骨折的愈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158例患者為2014年
8月-2016年6月到本院就診的肘關節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為新鮮骨折,均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納入標準:(1)符合肘關節診斷標準;(2)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3)均為閉合性骨折。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臟器功能障礙者;(2)合并腫瘤、糖尿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3)存在意識障礙、交流障礙者。此研究方案獲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符合標準的158例患者按照隨機法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中,觀察組79例患者,男49例,女30例,年齡17~53歲,平均(38.7±6.5)歲,其中肱骨遠端骨折53例,橈骨小頭骨折8例,尺骨鷹嘴骨折18例。對照組79例患者中,男53例,女26例,年齡19~55歲,平均(39.5±6.6)歲,其中肱骨遠端骨折50例,橈骨小頭骨折10例,尺骨鷹嘴骨折19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為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病情監測、健康教育、并發癥處理、功能鍛煉等。
觀察組給予康復護理干預,從術前開始給患者灌輸康復護理干預的內涵,將康復鍛煉滲透到圍術期,主要措施:(1)心理康復護理?;颊呷朐簳r責任護士立刻對其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安慰患者經過手術治療、術后認真接受康復鍛煉,肘關節功能會恢復如初,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術前讓患者認識到術后康復鍛煉對關節功能恢復的積極意義,并詳細介紹術后康復鍛煉的方法、必要性、注意事項等,增強患者的自信心,提高其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耐心給患者說明術后康復治療師會根據其骨折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早期康復鍛煉計劃,只要循序漸進地接受康復鍛煉,肘關節功能就會慢慢恢復,減輕患者的急于求成等心理。在術后,臥床休養期間護理人員給患者簡單介紹康復鍛煉方案,用輕柔、溫和的語氣與患者交流,獲得患者的信任,減輕不良情緒,并主動配合康復鍛煉。(2)中藥熏洗。由本院中藥房負責煎藥,每劑包裝成2包,每包200 mL,護理人員煎好的藥液取2包以及3 g冰片放置到熏蒸容器中,加入800~1000 mL的水,然后旋緊容器蓋子上的螺母,接通電源,并將壓力調節到最高,藥液煮沸后調節到中低壓力,讓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肢平放于床上,進行中藥熏蒸,熏蒸的部位距離熏蒸口大約為30 cm,2次/d,30 min/次。(3)關節推拿手法。在熏蒸結束后立即給予患者關節松動推拿,對于橈尺關節的推拿,讓患者取坐位或是仰臥位,將前臂旋后,肘關節彎曲,護理人員的一手內側繞于患者前臂固定尺骨,另一手則環繞橈骨頭部,將橈骨頭向背側推拉,接著以同樣的手法進行橈骨遠端的推拿,3~5 min/次。在肱橈關節松動上讓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護理人員一手固定患者的肱骨,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橈骨遠端并使其向遠端牽拉,盡量伸直肘關節并旋后,握住橈骨背側,用手指向掌側推,接著護士的一手大魚際部扣合患者的患肢手大魚際部,另外一手則固定患者尺骨、肱骨近端,施力于大魚際部,向橈骨長軸推,3~5 min/次。(4)被動功能鍛煉。術后6~8 h即可開始被動鍛煉,護理人員給患者進行相關部位的按摩,預防肘關節周圍組織的粘連、腫脹等現象。術后24 h,使用上肢持續被動活動儀來進行關節的被動運動,首先從0~30°角進行訓練,1 h/次,2次/d,接著根據肘關節恢復情況循序漸進的加大訓練角度。訓練過程中若患者出現傷口疼痛、出血等情況,立即停止,并通知醫生,結合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對康復鍛煉方案進行調整。術后1~3 d進行患肢前臂的等長收縮訓練,護理人員全程監督指導患者如何進行康復訓練,15個/次,2次/d。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手指關節、腕關節、患側肩關節的宮內運動。術后4~6 d,開展肘部的宮內鍛煉,詢問患者的疼痛程度,評估其耐受力,從而循序漸進的增加活動范圍,每次康復訓練完后,對患者的訓練關節進行15~20 min的冰敷。術后7~9 d,給患者進行肘部的屈伸運動,每天進行一組屈伸運動,運動結束后進行15~20 min的冰敷。(5)主動運動。一般主動運動在術后10~14 d,當肘關節進行被動屈伸可達90°后,開始進行主動運動,進行肘關節的屈伸、前臂旋轉鍛煉,在康復訓練時,護理人員全程指導患者如何進行主動運動,保持動作的輕柔、緩慢,逐漸增加運動的幅度。術后5~6周,開始肌肉收縮訓練,并適當進行日常生活訓練。術后7~12周,開展抗阻力訓練,以小負荷和漸進式牽拉來促進關節功能的改善。骨痂形成后可進行強牽拉運動,增加關節屈伸、旋轉的角度,增加抗阻力和肌肉牽拉的力度,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肘關節功能(使用Mayo法對肘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包括疼痛、活動范圍、穩定性和活動能力這四個方面,得分越高表明功能越好,于術前、術后3個月進行評估)、護理滿意度(于出院前讓患者填寫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成20個條目,采用1~5分記分制,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指標值。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對比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2.14±1.31)周,明顯比對照組(14.35±1.43)周更短(t=10.129,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肘內翻、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并發癥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2.3 兩組肘關節功能對比 術前,兩組疼痛、活動范圍、穩定性和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疼痛、活動范圍和活動能力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兩組穩定性評分相當(P>0.05)。見表2。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6.8±6.6)分,比對照組的(90.2±6.3)分更高(P<0.05)。
3 討論
上肢骨折在治療方法上一般采用內固定、外固定、石膏、夾板等方法治療,要對上肢大范圍進行制動,且制動的時間較長,這就可能導致關節周圍纖維粘連、軟組織萎縮等現象,進而導致術后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影響到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5-6]。對于肘關節骨折患者,在術后采取康復鍛煉,進行尺橈關節的旋前、旋后運動,肱橈、肱尺關節的屈伸、伸直運動,能促進肘關節功能的恢復[7]。體外實驗指出:人在伸長和施加軸向負荷時,大約有40%的負荷會集中于肱尺關節。加強術后的康復鍛煉,促進肘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康復護理干預是指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功能康復的護理活動。一般而言,康復方案制定和開展得越早越有利于相關功能的恢復[8-10]。而在康復護理中,必須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促使其主動配合方能最大限度發揮康復鍛煉的效果。在肘關節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上,其是手術治療的延續,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11],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肘關節是協調肩關節、前臂以及腕關節活動的一個復合關節,其解剖結構非常復雜[12],在出現骨折后,關節軟骨遭受損傷,關節內出現粘連現象,關節囊以及周圍軟組織出現瘢痕情況等,進而出現關節攣縮、關節僵直等并發癥,威脅到患者的康復[13]。因此,必須早期介入到患者的康復鍛煉中,筆者認為,康復鍛煉需在患者入院后即開展,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開展心理的康復護理,讓患者在術前認識到經過手術治療和術后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后,肘關節功能逐漸恢復,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護理人員大力鼓勵患者,設身處地的為其考慮,多講解治療成功病例,增強患者的自信心,促使其主動配合康復鍛煉。
中藥熏蒸是一種中醫學的外治法,對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采取中藥熏蒸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因子的吸收,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軟化瘢痕和粘連,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關節推拿手法是一種被動訓練方法,是通過對肘關節進行牽拉、牽引、滑動、擺動等實現關節內粘連的松解,肌肉、關節韌帶以及皮下組織的牽伸,促進滑液在關節腔內的擴散和浸潤,促進靜脈回流和淋巴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預防組織的粘連和攣縮,逐步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促進患者的康復[14]。而在推拿中,手法非常有限,且每次的時間短,因而效果有限,護理人員循序漸進地進行被動運動,直到關節功能可以接受主動運動后,根據康復鍛煉方案開展主動運動,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主動運動,如在術后5~6周開始進行肌肉收縮訓練,進行適當的生活訓練,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隨著肘關節功能的恢復,逐步開展抗阻力訓練,預防廢用性肌萎縮現象的發生,也促進肌腹、肌腱滑動,預防粘連,使得骨折斷端間的靠近,促進骨折的愈合[15-16]。而在每次運動后給予患者15~20 min的冰敷能預防出血、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預防繼發性關節腫脹[17],促進患者術后的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短(P<0.05),且在肘關節功能和護理滿意度上,均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對肘關節骨折患者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術后的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將康復護理干預用于肘關節骨折患者中是可行的,有助于改善愈合,促進肘關節功能的恢復。而護理人員要將康復護理理念滲透到護理全程中,在患者入院后即開展心理的康復護理,并制定個體化的、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方案,以促進肘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李春平.康復護理對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3):51-52.
[2]肖靜.實施康復護理對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干預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54):230.
[3]吳靜,萬曉華,葉建龍,等.康復護理對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干預探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68):286.
[4]馮瑞萍,劉桂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鍛煉在肘部骨折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中醫正骨,2016,28(6):76-77.
[5]吳麗梅,陳紅衛.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復雜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干預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4):89-92.
[6]謝偉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預后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3):152-154.
[7]呂秀娟.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4):71-73.
[8] 李維芹.組合式康復護理在促進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關節功能恢復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3156-3158.
[9]蘇玉雪,鄭婷,朱研霖,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兒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6,37(8):2079-2080.
[10]賀艷霞,王盈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兒童骨折預后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1,8(31):33-34.
[11]劉晨紅,高強.早期運動康復對肘關節骨折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4):3800-3802.
[12]李濤,周謀望,侯樹勛,等.肘關節骨折患者康復模式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4):261-266.
[13]曹晶晶,唐金樹,周謀望,等.肘關節骨折術后早期康復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3):194-198.
[14]馮崴,代永靜,路桂軍,等.臂叢神經置管在肘關節骨折術后康復中的應用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2,19(11):69-70.
[15]李秀芳,郭英俊,王麗萍,等.早期功能訓練對肘關節骨折患者預后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8):1151-1153.
[16]冷忠誠,鄭先成,霍同玲,等.兒童肘部軟組織改變在肘關節創傷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3):85-86.
[17]翁永前,楊炳潮.兒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兩種手術治療方法對比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8):114-115.
(收稿日期:2016-11-24)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