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梅
語文課程在整個技校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在培養技校學生綜合技能和素質的過程中,受到技工院校重工具性、輕人文性理念的影響,語文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發揮出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意志、信念的功能,而技校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所以語文學科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陣地。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發掘出作品的內涵,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教師要吃透、剖析語文教材
技校語文教材在篇目設計與選擇上可謂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內涵豐富。技校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吃透和剖析語文教材,真正理解和掌握每一篇課文中體現的人文性、工具性及綜合性,理解和把握每篇課文的情感基點、情感目標,找到能夠打動學生情感的契合點,利用教材中作者所描繪的優秀文學形象,啟發學生的情感意識。
例如,課文《趙州橋》通過對趙州橋的描繪,充分展示了古人的聰明才智,讓人驚嘆橋身屹立千年而不倒,尤其是建造者李春身上所表現出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正好和當下提倡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進而帶領學生憧憬技校學生的美好未來。筆者結合2016年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系列報道,在給學生講授《飛奪瀘定橋》時,通過影像資料,把學生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引導學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值得珍惜,深刻激發出學生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講授反映偉大人物精神品質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時,筆者時刻抓住居里夫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淡泊名利、不畏艱難、獻身科學、孜孜以求的高貴品質和精神,這樣的精神正是當下青年學生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所缺少的。所以,必須用這樣的精神去感化學生,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語文教師就是要利用這些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人文教育的特殊內涵,盡量實現學生對這些人文情感和價值觀的生動體悟,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實現學生的情感、意志等品質內化于心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把握文章描述的時代背景是加深理解作者的情感、確定作者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也是確立情感教育的落腳點。我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的《賣白菜》,就是一篇必須結合時代背景、空間情景,仔細體味作者心境才能深刻理解的課文。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處于經濟短缺時代,物資奇缺,人民生活貧困。這是今天生活富裕、不曾挨餓的“00后”技校學生無法體會到的。
教師只有在講授課文時,始終結合時代背景,把學生的思想、心理活動引導到那個年代,學生才能體會作者著力刻畫的12歲少年單純、任性、倔強的生動形象,真正體會少年的內心世界;學生才會理解迫于生計的那位堅強、慈愛、自尊、誠信的母親無奈做出要賣掉三棵白菜的舉動,是不得已的唯一選擇;學生才會理解買白菜的老太太狡黠世故、斤斤計較的鮮明形象。在那個年代,人們樸素的道德觀念、社會上濃厚的誠信氛圍,也表現在即使差一毛錢,買賣最終也無法完成。所謂“觸景生情”,只有讓學生觸景,才能生情。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今天生活的幸福,憶苦思甜,發憤圖強,創造美好,感恩當今偉大的時代。
二、教師注重對學生言傳身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使情感、意志、信念等內化于心,首先必須外化于行,營造有利于外化于行的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教師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言傳身教。青少年有較強的模仿性和向師性,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的行為在無形中對學生的品行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時常流露出對本職工作、課堂及學生的熱愛,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品德修養,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教育工作者始終要對學生賦予愛與責任,以情動人。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知識、技能的傳播者,更是為學生提供正能量、指導人生的摯友。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視,因為這對培養學生健康純潔的感情、堅貞高尚的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在講授《那一年,面包飄香》一文時,把那個小學發奮努力、成績優秀,初中自暴自棄,后來蛻變成功、受人尊重、感恩社會的面包店老板,與許多技校學生的成長過程相結合,找到他們之間的契合點,尋找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基點,使許多學生真正體會到早年的苦難和痛苦經歷只是人生成功的砥礪石,而不是絆腳石,它們只能使人越來越強大。人生的成功并不是家境優越,而是自身人生態度的轉變,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奮斗,取得受人尊重的成就,才值得肯定。這篇課文的外延如同內涵一樣豐富,教師在學生關鍵時刻的指導與幫助,也刻畫出一個為人師表、指正人生道路的導師形象,使師生之間友好、健康的良好關系躍然紙上,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營造適合語文教學的環境氛圍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情感教育離不開適當高效的環境氛圍、課堂載體、教學設計等。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情境,渲染與教材內容情感基調相一致的氛圍,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文角色,深刻理解角色情感,進而完成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那么這種課堂教學的進行就是滲透、陶冶、啟迪式的潛移默化,而不是推銷、說教、蒼白的生搬硬套。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經典影像資料與當今社會思想意識的轉變進行對比,講授有關篇目。在講授《致橡樹》一課時,筆者截取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典愛情電影《廬山戀》中的部分鏡頭,講授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愛情觀念的轉變,又和電影《山楂樹之戀》所反映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愛情觀做了對比,讓學生對于《致橡樹》這篇課文的學習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筆者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感受詩人舒婷對愛情的理解與追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真正體味精妙的比喻所營造的抒情氛圍。
其次,善用音樂旋律助推古詩詞的學習,加深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把握。在學習南唐后主李煜的知名詞作《虞美人》時,筆者先播放了鄧麗君的歌曲《虞美人》,詞曲憂郁激越,愁緒綿綿,整個旋律回旋婉轉。隨后,筆者話鋒一轉,把學生帶到南唐滅國、國主被囚、李煜郁郁寡歡的情境中。之后,筆者領詠《虞美人》,結合背景,逐句分析詩詞的含義,體會作者的當時心境,使學生真正理解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愁與恨,理解詞義表達的貼切、準確與高妙。
最后,語文是大課堂,蘊含大學問。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實地走訪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的理解,使學生獲得書本以外的大知識、大氣魄、大情懷。筆者時常利用技校學生參加實訓、工學結合的機會,帶領學生參觀古跡名勝,瞻仰革命遺址等。在講到《荷花淀》一文時,筆者帶領學生參觀了潘家峪慘案舊址,了解了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對中華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學生加深了對《荷花淀》課文中女英雄光輝形象的認識。在學習《長城》一文時,筆者帶領學生游覽周邊的古長城,向學生講述歷代修建長城的種種艱難,以及古代人民為修建長城所做的巨大犧牲與奉獻,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人文情感得到升華。
教育的本質要求就是要觸及人的靈魂,情感的激發就是觸及靈魂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樂學、優學的內在動力。語文教學要抓住情感教育這一關鍵途徑,大膽實踐、勇于探索,觸及學生的靈魂,激發學生的情感。唯有如此,技工學校培養高級能、高素質現代職業人的教育目標才能實現,學生的情操和價值觀才能健康、積極、向上。
(作者單位:唐山勞動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