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劍鋒


摘 要:農業產業集群是現代農業的載體,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業產業集群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成熟農業產業集群相比,還存在分工水平和支持體系發育不充分、產業集中度低、創新能力差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農業產業集群升級的關鍵環節。
關鍵詞:農業產業集群;問題;升級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1-0015-03
20世紀80年代后,對內放開搞活,對外開放政策實施,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農業產業集群迅速發展起來。但農業產業集群與工業產業集群相比,有不同的特點,農業產業集群不僅更依賴于自然地理條件,而且在生產方式、組織結構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由于農業行業的特殊性和我國農業現代化過程剛剛起步,農業產業集群無論從數量、規模、成熟度等方面遠沒有達到制造業集群發展的水平。與國外成熟農業集群相比,或從自身發育程度來看,我國農業產業集群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一、國內外比較
荷蘭花卉產業集群是成熟的產業集群,荷蘭花卉產品享譽全球。其中,鮮花銷售量能占世界70% 之多。花卉產業集群主要特點是高度專業分工,配套服務體系完善。配套服務企業為花卉種植企業提供便捷、多樣性和針對性的服務。繁育選種、栽培用土、溫室設備、物流運輸等均有專門的公司和合作社機構來提供。由于高度專業分工,花卉種植企業也可以實施專業化生產,一些企業只種植某一種花卉,甚至只種植一個花卉品種,以獲取專業化經濟和規模經濟,生產效率最大化;同時在產品個性化及核心技術等方面不斷進步。荷蘭園藝業集群從研究開發、生產組織、市場營銷到物流管理等環節已形成了高效完整產業鏈網絡,特別是以拍賣市場為龍頭,形成了高效、健全的流通體系,競爭優勢明顯。
加利福尼亞葡萄酒業集群也是一個著名的產業集群,波特在集群研究中就以該集群為例,分析集群基本形態。加利福尼亞葡萄酒產業集群主導產業包括 680 家商業釀酒商,幾千個葡萄種植者;集群中,圍繞著葡萄種植和釀酒制造發展出相關支持產業,如葡萄貯存、灌溉和收割設備供應商,木桶及標簽的供應商;有相關的服務業,如專業化的公共關系公司和廣告公司,以及眾多的提供消費者和貿易商的酒類出版物;許多當地機構團體,如加利福尼亞大學、酒業協會以及加利福尼亞參議院和立法會議的特別委員會為酒業產業集群提供服務。此外,加利福尼亞的農業、食品、餐飲以及酒鄉旅游業等與葡萄酒業集群有著密切關聯(高升等,2010)。總之,該集群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是成熟的產業集群。
壽光蔬菜產業集群是國內著名的產業集群,2011年,瓜菜播種面積 85.6萬畝。農產品加工企業200多家。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較高,包括:生產環節的以農戶為主體蔬菜生產基地、蔬菜加工龍頭企業,產前的種子育苗公司、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企業;下游的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支持體系完善,如科研機構、農業協會、中介服務組織、技術培訓機構、政府等。壽光蔬菜產業集群突出特點是,規模大,相關產業,如生產資料企業為集群直接服務是很多國內農業集群所沒有;特別是,科研支撐水平高,已建立了3個博士生實踐基地、2個研究生實踐基地和10個大學生實踐基地,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企業技術中心2家,市級工程中心19家、技術中心12家,扶持成立42家民辦科研機構和眾多涉農企業科研開發中心。壽光市大力發展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和職業技術學校、鄉鎮科普學校、村級農民文化夜校。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新技術、新成果推廣等工作,農村基層干部和多少農村勞動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農業科技培訓。在農業增長中,科技的貢獻率達65%(黃海平等,2010)。其中,壽光蔬菜產業集群技術投入不斷加大,科技支撐能力較強。
與國內外著名集群相比,河南省農業產業集群總體上發育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規模小而散。如果蔬產業集群分布在許昌、三門峽、周口、新鄉、信陽、南陽、開封、洛陽等市。如蔬菜產業集群,全省各地市均有種植,也顯示了集群趨勢,如孟津蔬菜產業集群、焦作懷山藥集群、襄縣蔬菜產業集群等。但大多規模較小。由于規模小,銷售區域有限,蔬菜面對全國一些大城市市場和韓國等國外市場。河南省主要是本地市場銷售和外地局部區域市場。二是產業鏈段。一些集群處于種植階段。通許縣蔬菜種植面積較大,但處于以小規模農戶為主體的種植階段。三是分工發育程度低。國外農業集群與制造業集群一樣,有較高的分工水平,支持體系比較完善。分工和支持體系的完善是集群是競爭優勢重要來源,河南省多數種植業集群,深加工環節仍處于初步發育階段,支持體系很不完善。四是缺乏有力科技支撐。農業科技是農業增長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勞動力素質是關鍵因素。國外農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取得與其農業勞動力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如法國對提高勞動力知識水平非常重視,建立專門機構對農民進行培訓,農民懂技術、善經營(張夢媛,2013)。河南省多數集群在科技推廣、技術創新等方面差距較大,特別是農村勞動力技術素質提高緩慢,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內部環境
(一)分工水平和支持體系
分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集群是否成熟的主要標志。如信陽茶葉種植規模大,但企業少,特別是加工企業入駐較少,產業鏈條較短;企業之間產業關聯度不夠,縱向分工不明顯,只能簡單地以“堆”代“群”,缺乏關聯、配套與協同,外部規模經濟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金融、研發、營銷、廣告等配套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資產評估、物業管理、法律咨詢、人才培訓、物流配送、會展服務等中介組織還沒有入駐。投融資、信用擔保和公共服務平臺還沒有建立(常亞南,2012)。信陽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毛尖的主要種植基地,聞名海內外,但產品的市產值和占有率福建、浙江等地茶葉強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全國是第二方陣,這與集群發育,特別是深加工環節薄弱有關。
鄢陵花木產業集群專業化分工水平雖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扔存在“小而全”的生產方式,支持體系也不完善。主要問題是:(1)花藥、花肥、花械、花具加工等投入品產業發展較慢,不能滿足花木產業集群的特種需求,生產資料的外部采購運輸成本高,制約集群綜合效益進一步提高;(2)集群中缺乏專業種植、起挖、栽植、裝卸、鋤草、澆水、防治病蟲等專業化公司,制約了產品質量和效率的提升;(3)集群專業市場功能欠缺,花木交易手段落后,信息物流業、中介服務業發展滯后,交易成本高;(4)花木產品深加工處于萌芽階段,產業鏈條短。
(二)產業集中度
組織結構是集群發展的基礎,在組織結構中,經濟主體規模和實力是核心問題,因為它們承擔“守門員“角色。河南產業集群中,多數集群企業少而規模小。原陽大米享有“中國第一米”美譽,原陽縣水稻種植面積僅有 30 萬畝,各類大米加工企業有上百家,但規模下,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沒有一家,導致原陽大米產業發展一直停留在低層次上(王增廷,2014)。
鄢陵花木產業集群組織結構在近幾年發生較大改變,但在總體上,一家一戶的生產單位在集群中仍占有絕對比重,小生產方式仍是花木產業集群的基本格局。鄢陵花木產業集群組織結構(如表1所示)。
小規模經營農戶為分散風險,往往多采取多品種種植模式,這與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種植方式產生矛盾,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由于經濟主體過于分散,多采用模仿策略,易產生“羊群效應”,即跟風種植,從而導致某些品種在年際間供需失衡。一旦某些品種供過于求,價格便會急劇下降,種植者無利潤甚至嚴重虧損。小規模種植農戶每批次產出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工程市場的規模需求,買賣雙方完成交易需經過多個中間層次,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壓低了種植者的收益。
河南食品工業集群發育程度相對較高,但除了肉類加工之外,漯河食品工業中,大部分企業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原字號的多、精深加工的少;普通品種多、特殊品種少;附加值低的多、附加值高的少,加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南街村集團、北徐集團、龍云集團等企業,都以糧食加工、面制品、生豬養殖和蔬菜種植等初級產品的生產為主,品種趨同化,難以滿足人們對食品的要求,缺少市場競爭力(石紅偉,2009)。
(三)生產要素與創新能力
農戶和中小企業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嚴重制約,導致種植、養殖既沒有規模化,也沒有標準化、集約化。種植和養殖方式仍然沿襲過往或傳統模式,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差距較大。由于小規模經營方式,制約了土地、資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發揮。機械化水平較低,導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制約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如,機械化修剪和采摘自主創新能力弱,技術水平偏,手工勞動仍占主體。
創新能力是集群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目前,以規模較大鄢陵花木產業集群為例,制約鄢陵花木產業集群創新的重要因素是:農戶及小企業種養技術、知識來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種植經驗總結和模仿,多數花農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專業技術培訓,缺乏新技術知識,生產管理科學化程度低;規模企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技術守門員”的作用,但本身仍存在技術力量薄弱、科技研發力不夠強大,特別是高端的技術、管理人才缺乏等問題,導致集群新技術的引進、開發、應用滯后,管理水平提升困難。鄢陵花木產業集群從業人員文化程度(見表2)。
(四)產品和品牌
產品結構及產品質量是企業關鍵成功因素,以鄢陵花木產業集群為例,影響集群競爭力的主要問題是:(1)品種選擇缺乏前瞻性,一些品種過度種植,供過于求,一些品種與市場需求脫節,銷路不暢;(2)生產環節中產品質量標準和包裝標準建設滯后,管理粗放、培育技術不規范、植物檢疫手段落后,導致標準化、高品質苗木產出不足,難以適應市高度化和挑剔化的市場需求趨勢;(3)生產過程要素配置不合理,機械作業化程度低,由于用工成本上升,推高了產品生產成本,影響了市場競爭力。
品牌不僅以產品競爭力為基礎,而且還需要品牌塑造等環節予以配合。河南省農業產業的品牌效應不夠突出,企業中,除了雙匯、思念等少數幾個品牌比較突出外,很多企業只有產品,而沒有品牌。集群品牌也不夠突出,在市場競爭中作用有限。一是很多集群不注重品牌建設,在品牌培育上缺乏系統性行動;二是由于惡性競爭和部分經濟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往往導致集群品牌受損。
三、外部環境
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道路、通信、電力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完善,與主導產業的發展在配套性、布局等方面沒有達到集群發展的要求,部分農田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旱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威脅依然嚴重(張五鋼,2013)。倉儲、制冷等物流用基本配套設施不足;專業市場建設及技術創新機構、研發機構、教育培訓機構、產品質量檢測設施等相對滯后;交易會、展覽會等品牌建設活動在一些集群中也沒受到應有重視。
農業投資收益不高,回收周期長,加之農業自然風險存在,客觀上導致金融部門不愿融資,更重要的是,多數集群經濟主體由農戶和中小企業組成,經濟實力,缺乏融資所需要的抵押品。因此,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除少數規模企業外,農戶生產經營資金主要靠自我積累,中小加工企業資金更多的也是來自于自我積累、民間借貸,資本需求與供給不足矛盾制約集群的發展。
農產品政策法規不健全,特別是“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等現象普遍存在,削弱了已有法規執行的有效性。由于農產品市場交易規則缺失和執行不力等問題,加之農產品市場參與主體眾多,成分復雜,市場秩序混亂,摻雜使假等行為也時有發生,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產品流通和集群的發展(關立新等,2010)。特別是,市場交易秩序混亂影響集群品牌建立,并且很可能產生“檸檬市場”風險和“連坐”風險。
四、結論
河南省農業產業集群在國內具有代表性,其問題也具有普遍性,除分工水平、支持體系、產業集中度、產品和品牌等問題導致競爭能力不高等一般因素外,要素條件與創新能力是更根本的因素。因此,提升要素條件,特別是積累高級生產要素,進而提升創新能力是培育競爭優勢的基礎和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 高升,洪艷.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特點與啟示——以荷蘭、法國和美國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66-70.
[2] 黃海平,龔新蜀,黃寶連.基于專業化分工的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研究——以壽光蔬菜產業集群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0,
(4):64-69.
[3] 張夢媛.孟津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3.
[4] 常亞南.區域特色產業集聚績效及競爭態勢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2,(2):123-125.
[5] 王增廷.傳統農區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以河南省新鄉市為例[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4.
[6] 石紅偉.河南省漯河市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9.
[7] 張五鋼.河南省農業產業集群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4):156-159.
[8] 關立新,林冬冬.發展現代農業:微觀組織重構與宏觀環境培育[J].學術交流,2010,(8):83-88.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