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嬌 李珍 陳敏


[摘要]目的 探討前側微創入路DAMLS全髖置換術的手術配合及經驗。方法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9月我院74例行DAMIS全髖置換手術的臨床資料及手術配合進行總結,總結配合及手術護理要點。常規對患者攝雙側髖關節及骨盆的X線,通過比較術前、術后的Harris髖關節評分評估手術療效,手術護士要提前準備手術所需髖關節假體、物品、器械,熟悉手術步驟;術中注意無菌操作,仔細清點器械、縫針、紗布等小物件防止遺留體內。保持患者體溫、皮膚的保護、體位的護理、麻醉的配合,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積極主動快速安全配合手術。結果 76例手術中,平均切口長度為(9.5±1.5)cm、手術時間為(132.7±11.7)min、術中出血量為(219.4±104.6)ml、住院天數為(7.8±1.9)d,所有患者未發現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癥狀、術中骨折、深部感染、脫位等并發癥。手術中護理配合安全順利,無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結論 采用DAMIS全髖關節置換術,軟組織保護好、術中出血少,有利于患者髖關節功能的快速恢復,但是手術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學習曲線長。充分的術前準備,嫻熟的手術配合及術前、術后細致的護理,均是確保患者的安全、手術成功關鍵因素。
[關鍵詞]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護理配合
[中圖分類號] R32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a)-0182-04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常用于高齡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晚期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常見髖關節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具有長期的臨床效果[1]。但傳統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切口長,創傷大,增加了手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且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慢,對預后產生不利影響[2]。前側微創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最早是德國醫生Hueter在1881年提出該入路[3],其經闊筋膜張肌與股直肌間隙入路髖關節,具有軟組織損傷小,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快等優勢,是一種較理想的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式。目前國內外相關報道前側微創入路的臨床療效不一,且前側微創入路較容易發生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等并發癥[4]。為解決這一問題,我院引進希臘Dr.Geoge A Macheras開創的AMIS(anterior minimum invasive surgery,AMIS)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并通過對手術器械的改良,發展演變為DAMIS(direct anterior minimum invasive surgery,DAMIS)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本研究探討前微側微創入路DAMIS全髖置換術的手法配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9月我院骨科行DAMIS微創全髖置換手術患者76例,均為初次全髖置換術。術前髖關節Harris評分為(39.3±12.1)分;年齡59~84歲,中位年齡69歲;BMI為(22.5±3.5)kg/m2;其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28例,股骨頸骨折32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16例,其中有5例行雙側置換手術。入選標準:全身情況良好,無嚴重合并癥,單側或者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BMI<30 kg/m2。排除標準:明顯心肺功能不全、腦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既往有髖關節手術、外傷、腫瘤、感染等病史,BMI>30 kg/m2等。
1.2方法
1.2.1手術方法
常規術前準備,術中備抗生素,手術關切口前常規局部雞尾酒止痛療法注射布比卡因20 ml、氨丁三醇30 mg、嗎啡5 mg、生理鹽水20 ml。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固定在DAMIS牽引架上,患肢消毒鋪巾后,于髂前上棘外側2 cm,下側2 cm作8~10 cm縱向皮膚切口。分離闊筋膜張肌,經闊筋膜張肌及股直肌間隙進入關節囊時,結扎旋股外側動脈分支血管[5]。T形切開關節囊,電鋸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顯露髖臼,去除髖臼邊緣骨贅以及多余的盂唇,用帶偏心距的髖臼銼磨銼髖臼至合適大小,試模后植入髖臼假體[6],壓配合適后,擰入2枚螺釘,植入內襯。手術入路及步驟見圖1~5,術前X線見圖6,術后X線見圖7。
股骨端準備時,DAMIS牽引架使患肢過伸內收外展位。用特殊拉鉤暴露股骨端,用一骨鉤輔助暴露股骨近端,用弧度較大的擴髓器擴髓,擴髓后,用帶有偏心距的擴髓把持器進行擴髓,試模調試后,植入合適的股骨假體。
選擇合適長度的關節頭,使雙側肢體等長,置入股骨頭假體,復位髖關節。內收外展屈伸髖關節,確定髖關節位置良好,無脫位,局部雞尾酒療法,依次縫合關節囊,闊筋膜張肌及皮膚,不放置引流管。術后患肢穿“丁”字橫板鞋保持外展中立位。
1.2.2護理方法
①術前準備:手術前1 d巡回護士帶術前訪視單和術前健康宣教卡到病房訪視,認真閱讀病例,與醫生進行溝通,詳細了解患者的情況,有無心血管、呼吸系統疾病,詢問患者有無手術史、過敏史;檢查手術區域皮膚是否完整,有無手術標記等。因患者長期受髖關節疼痛、心里恐懼刺激、多表現有焦慮、緊張,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通俗易懂地介紹手術室的環境與基本的手術過程和注意事項。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仔細講解并耐心聽取其意見和要求,向患者介紹成功的病例,增強其信心,以最佳狀態面對手術。填寫好術前訪視單,健康宣教卡交于家屬或患者閱讀。②手術物品準備:常規全髖置換手術器械、假體、改良器械、電鋸 、高頻電刀、術中C形臂機、負壓吸引裝置、1#可吸收縫合線、防壓瘡泡沫貼及啫喱墊,巡回和洗手護士都要熟悉器械和儀器的正確使用。
1.2.3術中護理配合
①環境準備:提前30 min開層流,調節室溫22~24℃,濕度40%~60%。檢查所有手術所用儀器性能是否完好、物品是否齊全,確保完好可以安全使用。②手術查對:熱情接待患者,嚴格執行手術安全核查制度,仔細核對藥物及患者影像資料,因手術過程中需要使用到毒麻藥品(嗎啡),用后的空安培必須嚴格交接班。仔細與洗手護士清點器械、縫針、紗布的數量;嚴格核對植入物的注冊證、合格證、做好記錄。③建立靜脈通道及保溫:在患者上肢建立靜脈通道,術前30~60 min滴注抗生素;術中靜脈輸液全程給予加溫器,加溫器溫度調至37~38℃[7];輸入液體溫度接近體溫防止低體溫反應,患者雙上肢及胸部注意保暖。④應協助麻醉醫生麻醉:提前打開吸引器,備好吸引管及吸痰管,嚴密觀察生命體征保證患者麻醉安全。保證通暢的靜脈通路,行腰硬聯合麻醉時,麻醉起效快,血壓變化大,如靜脈滴注不暢會延誤搶救時機[8]。⑤體位護理:患者采取仰臥位,手術床鋪好隔離墊,骶尾部貼泡沫貼防壓瘡,恥骨聯合水平對齊手術床軀干部下端。雙上肢外展于擱手板,外展<90°,遠端關節高于近端關節,用軟布包裹約束帶固定[9]。頭下墊隔離頭圈保護頭枕部,眼膜貼保護眼睛。保持床單平整干燥,防止皮膚壓傷。電刀負極板確保與皮膚密切接觸,術中及時收放好電刀筆,防止皮膚意外電灼傷。⑥手術過程護理:正確連接電刀、吸引器。因手術切口小,創面深,術中及時調節無影燈的照明角度及亮度,保證整個手術過程良好的照明,根據手術進程調節手術床,處理股骨端時,手術床尾下垂至45°,患肢髖關節過伸外展、膝關節內收屈曲,患肢外踝搭在另一側膝關節上。處理股骨側,復位的時候床復位,檢查下肢活動和長度。縫皮前及時配制雞尾酒,雙人核對后給醫生作局部注射鎮痛用。術中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時添加手術需要的無菌物品。縫合關節囊前后、縫合皮膚后再次與洗手護士清點器械、縫針、紗布的數量,防止異物殘留。透視時注意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防護,透視證實假體位置良好。雙側全髖置換時用同樣方法做另一側,因關節手術,所有器械更換重新點數,下了臺的器械,紗布不能離開手術間,全部做完再撤離。手術結束協助醫生處理切口,正確安全過床。
1.2.4洗手護士配合
1.2.4.1整理器械與鋪巾 因關節器械多而復雜,提前30 min洗手上臺。認真檢查,整理手術器械和術中用物,將器械按使用順序整齊擺放,與巡回護士認真仔細清點器械、縫針、紗布等。協助醫生鋪無菌巾,雙下肢抬高進行無菌操作,碘伏消毒會陰,碘酒消毒雙下肢,酒精脫碘,此時應嚴格區分碘酒與碘伏,以免發生意外。
1.2.4.2術中配合 手術開始前再次檢查器械的小部件、小螺絲是否完好,以免發生安全隱患;熟悉器械的名稱、用途、性能;配合手術時思想高度集中,保證手術器械擺放整齊有序,輕,快,穩,準傳遞器械;術中備兩根吸引器頭交替使用,隨時保持吸引器通暢;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所有植入物均不能用手直接接觸,取下的股骨頭放在無菌彎盤備用。放置好假體后,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切口,記錄沖洗量便于術后統計出血量。縫合關節囊前清點器械、縫針、紗布。縫皮后再次清點。如果做雙側臺上人員重新洗手,更換所有器械,同法做另一側。術中注意自我保護,此類手術須用C形臂機,應做好防護,C形臂機探頭上的保護套放置安全區域保持無菌。
1.2.5術畢處理
手術結束后,小心搬動患者,醫生抬雙下肢,保持患肢外展30°~45°、兩腿之間放一軟枕,保持踝關節中立位[10]。攜帶患者影像資料、病歷、嗎啡安培與病房護士交班。
1.3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者生命體征、平均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及髖關節Harrs評分情況。
2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過程順利,術中生命體征平穩,平均切口長度為(9.5±1.5)cm,手術時間為(132.7±11.7)min,住院天數為(7.8±1.9)d,術中出血量為(219.4±104.6)ml,髖關節Harris評分:術后6周為(75.7±5.9)分,術后3個月為(87.1±3.7)分,術后6個月為(92.7±2.3)分,1年為(94.4±2.1)分。手術全過程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所有病例未發現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癥狀、術中骨折、深部感染、術后脫位。術后恢復良好,均未出現手術護理并發癥。
3討論
DAMIS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基于前側微創入路進行改良,相比于前側微創入路,DAMIS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能夠更好地暴露股骨端,方便股骨端的操作,從而減少術中并發癥的產生。該入路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無需放置引流管,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達到快速康復等優點[11]。特別是對于DAMLS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術中不用變換體位,平臥位就可以做單雙側,節約了手術時間,減輕了醫務人員體力,為患者節省醫療費,手術效果良好。做雙側DAMIS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人員多,器械多,術中還要交換側別,容易出現混亂,所以一定要提前準備手術所需物品器械,操作時帶雙層手套,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措施[12]。仔細清點器械,縫針,紗布等小物件防止遺留體內。同時也要注意患者體溫的保護、皮膚的保護(手術時間超過2 h的患者,術中壓瘡的發生率較高[13])、體位的保護、麻醉的配合,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良好的醫生護士麻醉團結協作保證手術快速,安全完成手術,同時對手術護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為此,我院多次請骨科醫生現場授課,講解新手術、高難度、復雜手術及更新的知識及器械使用,手術步驟和用物準備,使護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手術相關操作技能[14]。術前、術中注意與手術醫生交流溝通,了解手術步驟及術中可能發生的問題。
綜上所述,手術前做好充分準備,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消毒隔離及查對制度,密切觀察病情,確保手術安全順利進行[15]。
[參考文獻]
[1]陀水蓮.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配合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4):76-77.
[2]孫欣.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3):107-110.
[3]Rachbauer F,Kain MS,Leunig M.The history of the 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hip[J].Orthop Clin North Am,2009,40(3):311-320.
[4]Mirza AJ,Lombardi AV,Morris MJ,et al.A mini-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hip fortotal joint replacement:optimising results:improving hip joint replacement outcomes[J].Bone Joint J,2014,96-B(11 Suppl A):32-35.
[5]王世棟,鄧雪飛,韓卉,等.Hueter間隙在髖關節前路 手術巾的應用解剖學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3,6(1):43-46.
[6]陳震東,高輝,何春耒.直接前方入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研究進展[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5,35(6):980-984.
[7]賈風菊,李麗,孫奇,等.開腹手術患者術中保溫方法的探討[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0):1362-1366.
[8]李亞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50例護理配合[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8):68-69.
[9]郭莉.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35-36.
[10]劉建梅,王佰亮,李子榮.微創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康復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5):419-420.
[11]高輝,陳震東,徐房添,等.直接前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的早期臨床療效[J].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2016, 8(3):146-151.
[12]許家麗,顧超瓊,韋梅英,等.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術中配合及護理體會[J].微創醫學,2010,5(2):184-186.
[13]李慧.1例強直性脊柱炎雙側全髖置換術的護理配合[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4):313-314.
[14]李珍,彭鳳裘,楊瓊,等.經陰道內鏡腎上腺及腎臟手術的配合[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68-269.
[15]劉穎,李瑞玲,胡小素.1例打壓植骨法髖臼翻修術中的手術配合[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10):12-14.
(收稿日期:2016-10-29 本文編輯:顧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