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芳+朱朝枝
摘 要: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框架構建應以立足延展性、凸顯主體性、加強實踐性和注重互動性為原則,結合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包括專業基本情況、教學資源、教學團隊、科研競賽、學術活動、職業發展和論壇互動等,并應注重及時更新網絡資源平臺信息、加強網絡資源平臺文化建設和推動學生網絡學習習慣養成等網絡資源平臺保障體系建設。
關鍵詞: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網絡資源;平臺;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101-02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網絡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優質的網絡資源平臺在專業課程建設與專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以及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不斷深入,推動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支撐。
1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原則
1.1 立足延展性 受課堂教學時間所限,專業網絡資源平臺建設成為增加課程學習彈性空間的重要載體。一方面,教師可以突破傳統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向學生提供更加全面而廣泛的專業知識,拓展學生專業視野,尤其是較為細碎的專業知識和較為新穎的前沿理論,由于較難或無法及時納入某一課程知識網絡體系,可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延伸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圖像、音像、影像以及電子書籍等資源建設,使得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成為專業課程傳統紙質教材的有益補充,完善立體教材開發。
1.2 凸顯主體性 “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作為近20a來教育界的代表性觀點,要求改變以往以集體式、滿堂灌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導入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團隊學習法等注重和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因此,在網絡資源平臺建設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提供大量的、多元化的、可討論、可參與的專業學習資源,讓不同學習層次、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有所側重的學習,以凸顯其學習主體性。
1.3 加強實踐性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施專業教學的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識別、診斷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目標,在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實踐性環節設計,如實驗實訓、案例分析、擴展思維訓練、項目討論等,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強分析問題、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注重互動性 注重學生與系統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如開發人機交互系統以實現自動批改以及答案顯示功能,加強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設置虛擬教師供教師與學生交流,并結合教師微信、微博、博客等鏈接,增加教師課堂之外“傳道、授業、解惑”的渠道;設置論壇討論區,供學生進行多主題交流,獲取多元化信息。
2 農村區域發展網絡資源平臺框架構建
圍繞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學科特征、專業發展規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專業活動開展、學生職業生涯前景等進行專業網絡資源平臺框架構建。
2.1 專業基本情況 包括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干學科、核心課程、主要專業實驗、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修業年限、畢業最低學分、授予學位、相近專業情況等。此外,針對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施行,于第五學期進行農村發展規劃與設計、農業多功能性產業、區域發展與鄉村治理等專業方向分流,以及學分制施行等專業相關制度進行介紹。該版塊的設置目的在于讓專業學生、教師對專業有清晰、完整的認識。
2.2 教學資源 包括專業所開設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課件、課后擴展閱讀書目、專業經典文獻電子書、教學案例、習題集、在線測試等,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情況介紹及實踐教學開展情況等。該版塊的設置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專業學習資源。可結合專業重點與課程師資資源情況,錄制微課、課程視頻等,供學生鞏固學習,推動課程資源共享。
2.3 教學團隊 較全面介紹參與專業授課與建設的教師,包括其研究方向、職稱、職務、學歷進修背景、科研項目主持與參與經歷等,為施行本科生創新導師制和畢業論文導師雙向選擇奠定基礎。可開辟以教師個人或課程主題、專業主題的“網絡虛擬教室”,以網絡為平臺開展相關專業問題討論。該版塊的設置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專業教學團隊資源更加深入了解。
2.4 科研競賽 一方面關注大學生課外學術實踐競賽,包括全國、省、市、校、院級、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行業相關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營銷策劃大賽等競賽信息,幫助學生“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尤其注重總結歷屆競賽中與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相關的信息動態,以提高學生有針對性參加競賽的勝出率;另一方面關注國家、省、市、廳等各級各類科研申報通知、科研動態信息,與學科相關的前沿資訊等,幫助教師“以科研促進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前沿信息更新率。該版塊的設置目的在于讓專業學生、教師對通過科研與競賽的帶動,提升對專業理論知識的運用水平。
2.5 學術活動 關注與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及其二級學科農林經濟管理相關的專業學術會議信息,組織學生教師積極參加各種以教師、學生為主體的學術活動,收集兄弟院校與專業相關的學術講座信息以拓展師生的專業視野,對國內外交流項目進行介紹以供有進修需求的師生參考。該版塊的設置目的在于拓展專業師生的學術視野,為師生進修與深造提供資訊。
2.6 職業發展 包括與專業相關崗位的招聘信息,含本校和兄弟院校歷年專業畢業生整體走向,職業規劃講座,知名校友介紹,校友活動信息等,應在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就業領域進行追蹤、分析。預測的基礎上,一是有針對性地展開企業推介與對接活動,如高校所在省份或區域范圍內農業經營、休閑農業等相關企業;二是進行“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國家基層計劃項目介紹與招考信息通知等。該版塊的設置目的在于讓專業學生對畢業后的職業發展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認識并為學生就業提供有用信息,同時可通過“崗位勝任力”分析,指導專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2.7 論壇互動 包括發布學術沙龍、學生社團活動等非正式活動通告,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供學生、教師圍繞某一熱點問題、課程內容等專業問題展開討論。該版塊的設置目的在于讓專業學生、教師以及與專業相關的企業、關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相關人員可以有一個討論、交流的互動平臺。
3 網絡資源平臺保障體系建設
3.1 及時更新網絡資源平臺信息 基于高校教師承擔的教學與科研任務較為繁重,在網絡資源平臺信息更新過程中難免有所遲滯,因此,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網絡資源平臺管理方式,例如讓優秀學生協助管理,擔任網絡資源平臺建設助理。一方面學生作為網絡資源平臺的主要使用者,更加了解自身對與網絡資源平臺的需求,同時擁有較多課余時間可以開展相關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可以較為有效地協助教師及時更新網絡資源、解答論壇以及虛擬教室里學生提出的較為常規性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等;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網絡資源平臺建設,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主人翁感,讓優秀學生帶動更多學生共同學習。
3.2 加強網絡資源平臺文化建設 平等、信任、積極的網絡文化氛圍對網絡資源平臺的有效運行具有重大的影響。首先,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甚至質疑均應給以解答,加以引導,但不可以教師身份強迫學生認同,應鼓勵學生在積極思考后多提問題,遇到學術爭論應允許學生持有不同意見。其次,較高的信任。要求網絡資源平臺管理者及時、有效地更新網站信息、提供學習資源、進行問題解答、對意見建議能夠積極采納,建立起讓網絡資源平臺使用者對平臺的信任甚至是依賴,讓網絡資源平臺成為師生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再次,積極的氛圍。要求通過對學生獲得榮譽、成績等資訊的發布,在學生中形成“比”、“學”、“趕”的氛圍,以能在資源網絡平臺上展示風采為追求,以為專業做貢獻為榮。
3.3 推動學生網絡學習習慣養成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信息傳遞的實時性越來越成為教學素質的內涵,但受傳統教育影響,大多數學生尚未形成網絡學習的習慣。因此,在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應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應給予一定的指引。通過大量與專業教學相銜接的教學資料共享吸引學生到網絡平臺進行自學、自測、自評,并通過網絡沙龍、資料閱讀等活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覺性。通過滿足學生對課程學習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對學生學習困惑進行指導,推動學生網絡學習習慣養成,使網絡學習這一課堂教學有益補充的形式得到學生的認可。
參考文獻
[1]趙榮春.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廣場,2013(7).
[2]林艷輝.應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學》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3(12).
[3]劉紅麗.高校精品課程網站教學互動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