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王健
摘要:19世紀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托克維爾他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預見性,似乎早已看到了今天民主時代我們將遇到的諸多困境。本文試圖從自由的微觀角度來具體的闡述托克維爾政治自由實現條件之道德。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命題,原因在于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出現了諸多威脅和挑戰,比如公共道德缺失等嚴重問題。托克維爾所倡導的道德可以讓人們能夠有能力去追求自由,有空間去獲取自由。
關鍵詞:托克維爾政治自由 民主社會 貴族社會
一、道德的內涵
如果我們把托克維爾定義為一位哲學家,那么他一定是一位道德哲學家。西方民主社會理論家拉斯基曾這樣概括托克維爾:“他一心想使政治學變成一門研究美德的科學,并認為從自由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美德才是持久的美德。”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托克維爾的政治學是關于美德與自由的科學,可以說美德與自由是相伴而生的。
“生活既不是非常美好,也不是很壞,而是某種由好壞兩方面所混合的中等事物……生活既非享樂也非受苦;它是我們承擔的一項嚴重事物,我們的責任是盡可能好地完成它。”以這樣執著、堅韌、頑強的人生態度去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平淡,徹徹底底貫穿了托克維爾的一生。這便是托克維爾身上的德行。
托克維爾認為在他所處的時代,官方的道德原則是像上帝那樣做善事但不圖回報,人們對義務抱著崇高的態度,認為忘我是光榮的精神,所以貴族時代比任何其他時代都更有德行。但是隨著民主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追求自我的利益,并更多的尋求個人利益如何去造福全體公民,一旦發現個人利益與全體利益存在交集,便急切的去闡釋,最后他們發現造福自己便是造福他人,為自己服務就是為他人服務,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也被稱之為善了。
托克維爾說:“大革命一舉推翻了迄今維持社會等級制度和束縛的一切機構和習俗,人們看到這些,便可能認為,大革命的結束不僅要推翻個別社會秩序,而且要推翻一切社會制度;不僅要摧毀某一政府,而且要摧毀社會權力本身;從而斷定,法國革命的特性在本質上是無政府主義。可是我敢說,這又只看到了表面現象。”法國大革命雖然某種層度上加大了專制的可能性,但托克維爾仍舊認為只要大革命沒有使社會的基本原則面目全非,還是會激發人們的公共精神進而去維持自由和秩序。
托克維爾在美國考察時,也多次提到他看到美國人為了公共事業做出巨大努力和犧牲,而且在此過程之中,美國人之間都提供了可靠的互助。在這種自由的制度下生活的美國人,他們的頭腦里一直存在著一種理念:為同胞效力,不僅是義務,而且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種理念驅使著他們為了同胞們的幸福而努力、為了同胞們的富裕而勞動,最終化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愛好、一種德行。
二、現代民主與道德
托克維爾的道德觀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個人道德,一部分則是公共道德。公共道德的地位要高于個人道德,因為公共道德是維持并運作政治生活的內在動力,是政治合法性統治的根基和標準。 伴隨民主時代的產生,個人主義也隨之滋生。因而民主時代,只有道德才能消除個人主義所釋放出的仇恨與嫉妒,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們更多的去關注于公共利益,也只有道德才能引導人們正確的行使政治權利。可以說一個社會如果沒有道德,就不可能建立普遍自由的政治體制,平等與自由的關系就不能和諧。
在民主社會中,工商業不在受到限制,商業活動變得越來越重要,“沒有比商業更偉大和更光輝的行業了。它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成了群眾向往的目標,使人們的最熱烈激情都向它那里集中。”人們把個人所有的精力幾乎都用于如何去賺取財富,如何追求物質享受,而很少再去關注公共生活了。然而托克維爾對19 世紀資產階級統治的商業社會卻倍感失望。由于商業的道德理念逐漸在公民社會中流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純粹了,而更多的是利益關系。托克維爾感到:“一種公正與真誠……當除了他的自私之外一個人幾乎找不到一種真正的激情時,這是稀有的優點。”公民社會必然影響政治社會,個人道德必然影響公共道德。托克維爾發現:“我們時代的公共人物在一些我作為原則的嚴肅與神圣之物上根據暫時的最微小的利益而進行交易。”這便是個人主義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們心安理得地追求自己的物質財富,最終使公共道德喪失。托克維爾也認為現代民主社會中出現的個人道德的淪喪,公共道德的腐朽,很可能導致個人對社會、國家的認同感越來越弱化,造成社會的原子化狀態,最終破壞政治自由的實現。
三、溫和的道德原則——“正確理解的利益”
托克維爾的公共道德觀主張個人雖不必時刻有準備為同胞獻身的精神,但至少個人肯為自己的同胞犧牲部分的物質財富或個人利益,只有這樣,個人才能夠自由的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快樂、自主的行動。托克維爾還注意到在歐洲,由于貴族制傳統道德準則的影響,每個人即使想的是個人利益,但口中能聽到的卻是獻身精神,但是在美國,雖然他們口口聲聲都主張追求自我利益,但他們“喜歡利用‘正確理解的利益的原則去解釋他們的幾乎一切行動,自鳴得意地說明他們的光明磊落的自愛是怎樣使他們互相援助和為國家的利益而情愿犧牲自己的一部分時間和財富的”。托克維爾強烈譴責那些只顧追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共利益的人。“既然我看到周圍的人好像天天都想以自己的言行教導當代人相信追求功利決不是不正派的;那末,我就永遠不能從中發現有人教導當代人相信正派的行為也可能是追求功利的嗎?”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托克維爾的道德觀是溫和的,他從古典的公民美德中汲取了公民自我克制的精神同時又從現代公共道德中吸收了公民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要服從社會的公共道德與紀律。托克維爾認為這就是“正確理解的利益原則”,它是最符合民主社會人們需要的道德理論。這種原則不僅滿足民主社會的時代背景,同時也符合人性的追求自我利益的弱點。這種原則雖說不上偉大,但至少是滿足民主時代人們需求的。因為我們必須看到民主社會人們追求個人利益雖不是人們行動的唯一動力,但至少是不可缺的并且重要的動力。現代道德家的任務不是不讓人們追求個人利益,而是讓人們更好的學會如何理解個人利益的范疇。
在民主社會,隨著身份的平等,每個人都有獲得利益并滿足利益的權利,個人的權利越來越多的得到肯定,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味的去享受追求個人利益帶來的快感,囿于自己的小天地之中,忽視公共利益,蔑視公共道德,那么他們暫時獲得的個人利益也終會消失。所以托克維爾預見到“在平等之后仍然處于無知和粗野的狀態,則很難預料他們的利己主義不會使他們做出什么樣的過分愚蠢的行為;而如果他們舍不得犧牲自己的某些個人福利去造福他人,則很難說他們不會陷入什么樣的可悲境地。”“正確理解的利益”原則就是要求人們雖不需表現出可貴的獻身精神,但至少可以為他人的利益作出小小的讓步,在這個原則的指引下,雖然這個社會不是全部是充滿德行的人,但至少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會做事前深思熟慮,面對利益時自我克制,面對誘惑時嚴于律己,這樣整個社會也就慢慢走上了德行的道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也就整體向上了。
參考文獻:
[1][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拉斯基的導言[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政治與友誼:托克維爾書信集》第十封信.
[3][法]托克維爾著.舊制度與大革命[M].馮棠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
[4]馬瑟.基督教美洲傳教史第2卷[M].哈特福德,1820.
(作者簡介:[1]韓雪,嘉峪關市委黨校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2]王健,嘉峪關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