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涵
摘要:2016年“雙十一”淘寶天貓平臺全天交易額高達1207億,全世界為之驚嘆。但隨著電子商務平臺如火如荼的發展,在快捷便利的網上購買背后一直存在著假貨屢禁不止的問題,而由于對假貨法律規制的復雜性導致了對消費者的嚴重的利益損害,本文將分析我國電子商務的現狀,分析電子商務平臺對于假貨的監管與責任,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平臺 法律規制 假貨
一、我國電子商務平臺假貨現狀與成因
我國電子商務飛速發展,越來越受現代企業的青睞,經過近些年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子商務平臺已經成為了我國極具戰略性的新興產業,許多商家和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來降低成本和擴大市場規模,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網絡假貨的泛濫成災。網絡假貨屢禁不止,淘寶、亞馬遜、天貓等各大電子商務平臺均曾被查出假貨,這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不僅危害了商家的品牌利益,也同時影響了我國商品市場秩序穩定,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制止,將會使我國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誤入歧途。
(一)平臺售假的特點與現狀
首先,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假貨具有隱蔽性的特點,銷售主體和銷售行為均不容易被發現,監督監管完全依靠電子商務平臺,缺少法定的工商登記程序和稅務登記程序。同時法律關于何為假貨沒有一個明確具體的適用標準。其次,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假貨具有低成本的特點,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開店只需要完成平臺注冊和認證等平臺層面的信息履行,并不需要像實體店一樣滿足店面要求、工商、稅務登記以及防火等安全措施,特別是現階段的微商,更是無需任何平臺認證,僅僅需要注冊微信號開通朋友圈功能即可,可以說是白手起家的無本買賣。最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假貨具有受眾廣的特點,由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迅猛發展,幾乎人人都有一個注冊賬號,一旦對于假貨監管不嚴,遭受危害的人群將不計其數。
電子商務平臺上假貨不僅會嚴重踐踏品牌商標利益,損害正規廠家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擾亂了市場交易的大環境。而由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主體的隱蔽性特點,很難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等法律法規來維護被仿冒商家的合法權益。除此之外,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假貨會增加平臺管理成本,困擾平臺正常發展,導致平臺信用下降,收益降低。最為關鍵的是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假貨會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消費者對于這種損害很難通過正當的法律手段獲得及時有效的救濟。
現階段我國許多消費者在發現買到假貨后由于標的物價值較低,而通過合法手段維權較為麻煩且經濟成本較高,因此很多消費者并不愿意在此多花時間和金錢,從而更是以消極的不作為助長了售假廠商的氣焰和縱容電子商務平臺監管不力,客觀上激勵了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假貨行為的泛濫。更為嚴重的是有些消費者知假買假,更是導致了合法誠信經營的銷售商們被迫知假賣假,這不僅影響了整體良好的市場交易秩序,更是給平臺監管和工商監管帶來了嚴重阻礙。
(二)平臺售假成因
平臺售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規定不完善,現在我國關于電子商務平臺的最高法律規定是國務院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但地方法規、規章以及更高層次的立法規定相對模糊。有關經營性主體的范圍各地缺乏統一的認識標準,并且對于何為假貨并沒有詳細明確的界定標準,而且關于電子商務平臺沒有明確的責任規定,體系規定不健全,更多的是建議性、促進性條款,很少涉及實質性的處罰條款。平臺售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規制中存在權力尋租的現象。政府官員和電子商務平臺之間極易產生權力濫用的現象,違反規制的成本較低,地方政府為了保護制假商家或者售假平臺給當地帶來的財政收益以及就業收入等因素,故意縱容商家或平臺與政府或者官員進行合作,進而使這種現象的得以生存發展甚至泛濫。除此之外,平臺售假的另一個原因是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等,由于電子商務平臺作為一個中間方,具有虛擬性的特點,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由于不能當面交易,很多時候依靠賣方提供的圖片與其他買方的描述,這種商品的質量和真實性很難得到有效保障,加之法律規定不完善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縱容,更導致了電子交易平臺假貨現象頻頻發生,無法得到切實有效的禁止。
二、我國電子商務平臺的監管與責任
電子商務平臺不同于普通的生產商和銷售商,電子商務平臺處于一種特殊的中介地位,提供賣家的供給和買家的需求,滿足各自的特殊需要,同時電子商務平臺集合了物流、廣告、展示、支付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極具復雜性,因此電子商務平臺對于自身的監督就顯得愈加重要,只有電子商務平臺自身承擔起打假禁假的責任,才能從根本上更進一步避免假貨交易的發生。
(一)電子商務平臺含義與特點
電子商務平臺是指以線上的方式為企業或者個人提供交易機會的平臺,例如京東、當當、淘寶等平臺。從我國現階段電子商務平臺的實際情況看,電子商務平臺具有中間性、跨地域性、市場性和便捷性等特點。中間性是指電子商務平臺一般不直接作為買賣交易的雙方,一般只提供一個中間牽線搭橋、提供信息的作用,類似于中介。跨地域性是指電子商務平臺在線上操作,買家和賣家以及平臺提供者可以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只要符合平臺的資格認證均可成為平臺會員,參與平臺交易。市場性是指在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獨特的交易規則,某些規則不為法律所強制規定,但這些規則符合市場交易的一般規律。便捷性是指電子商務平臺很多交易都是線上完成,可以選擇的范圍十分的廣泛,且種類豐富。在電子交易平臺上可以實現實時交易,具有高度便捷性。
電子商務平臺與傳統的經銷商和生產商有著一些差別。對于電子商務平臺自己經營的商品服務來說,其既屬于生產商也是經銷商,具有自產自銷的特點,集雙重身份于一身。對于電子商務平臺作為中間商提供撮合買賣雙方而言,其既不是實質的生產商也不是經銷商,而是提供信息服務的平臺,并不直接銷售商品給買方,不對銷售承擔直接的法律責任。這種電子商務平臺與傳統經銷商和生產商的法律主體差別,更容易導致一些生產商和經銷商借助電子商務平臺的名義進行大規模制假售假,從而規避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電子商務平臺的義務與責任
從全國人大發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到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以及地方政府規章《杭州市網絡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均針對電子商務平臺的特殊性而規定了其經營主體身份審核、經營秩序監管等義務。電子商務平臺作為一種特殊的新型產業,應當對其平臺上的經營主體進行資質身份審核,并且應當對平臺上的經營監管做出規定進行管理。
電子商務平臺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由于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給傳統的監管模式和司法管轄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電子商務平臺應當盡到網絡主體的監管義務,從嚴監督假貨。電子商務平臺應當遵守知識產權,并應當盡到打擊違法犯罪的強制性義務,這種義務不僅要求電子商務平臺自身不違反知識產權法的相關規定,并且應當監督管理平臺上的其他經營主體遵守知識產權法的規定,維護市場交易秩序。電子商務平臺應當提醒買家合理謹慎交易,從而從雙向上避免假貨泛濫。
根據我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中第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條的規定,電子商務平臺作為第三方網絡平臺具有涉嫌侵權信息的通知和移除義務、商品和服務信息發布的檢查和監控義務、消費糾紛的調解和協助義務以及電子交易記錄的保存義務。但在實際平臺運轉過程中,平臺為了吸引更多的經營者,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并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電子商務平臺不僅要尊重法律,更要切實落實現有的法律法規政策,更要主動采取措施避免和降低假貨法律風險。
電子商務平臺在發生假貨現象時應當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規定,電子商務平臺應當提供經營者的有效聯系方式,這里的有效應當是指在產生實際假貨糾紛時實質有效,而不僅僅應當指在經營者注冊登記平臺時有效,電子商務平臺應當對不能在糾紛發生時提供有效的聯系方式而對消費者承擔民事責任。同時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電子商務平臺在明知或應知經營者的違法行為而且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時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但很多電子商務平臺為了免責,在平臺上的隱蔽位置寫明以上所陳列的信息均有平臺商家自行提供,有關內容的合法性、真實性以及準確性由商家負責,平臺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電子商務平臺的這一免責規定更是造成了平臺的監管失常,導致平臺假貨現象屢禁不止。
三、治理措施建議
治理平臺售假首要做的應當是完善電子商務平臺假貨治理法律法規。電子商務平臺作為最新涌現出的市場主體,使原本追求穩定的法律規制略顯乏力,法律的滯后性嚴重影響了對于電子商務平臺假貨治理的規制作用與效果。我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經營準則以及平臺準入等許多方面缺乏法律明確具體的規定,這也給了平臺售假以可乘之機。我國應當具體規范電子商務平臺經營主體的準入制度,一改現今的注冊登記繳費既可以自由準入的局面。經營主體應當在工商局、工信部門獲得必要的許可與登記,并且在平臺中將所獲得的準許資質展現出來,同時工商局以及工信部門應當做好網上查詢系統,所有商家企業信息入網可查。對于不同的經營者根據其自身能力不同而制定不同標準的準入制度并在實踐中嚴格執行。除此之外,我國還應當具體規定對于平臺出售假貨的處罰措施。消費者可以舉報商家,電子商務平臺在接到舉報后應當切實處罰經營者,工商局、工信部門也應對收到的舉報采取吊銷執照、取締店鋪等實質性的嚴厲處罰措施,而并非僅僅是罰款了事。
治理平臺售假還需要完善我國的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我國電子商務平臺在近幾年得到了飛速迅猛的發展,但是與之相配套的信用評價體系還未得到良好的建設。建立一個適當的政府信用評價體系和第三方信用評價體系對于減少平臺售假現象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方在進行評價時由于不參與交易,因此在進行評價時可以保持中立,不會偏袒平臺或者商家。同時再配以完備的平臺和商家的信用檔案,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實時發布信用白名單與黑名單,有效打擊平臺和商家的售假積極性。對于平臺和商家的信用評價應當具有多樣化,涵蓋產品質量、物流服務、服務態度等等多個方面,并且允許買家自由評論。
治理平臺售假還需要健全網絡糾紛的處理程序。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涉及很多國外企業或境外企業在境內進行售假的行為,而我國對于這種行為的司法管轄權并沒與明確規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完善對于此類行為的司法管轄權的司法解釋,切實保證平臺和商家違法的責任必究,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盡量在傾向于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的基礎上增加最密切聯系地法院管轄作為補充,不僅可以更靈活的適用于司法實踐,而且可以更好的維護我國的司法主權。
治理平臺售假還要嚴格執行現有法律規定。我國《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所有入駐電子商務平臺的商家都要進行實名認證。因此無論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還是平臺本身,都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采取有效的監督監管措施對商家進行實名認證,獲取有效的聯系信息,切實保證平臺商家可以進行有效追責。
四、結語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很多產業也借助互聯網平臺得到了迅猛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即為傳統商業與互聯網的結合產物。但與此同時也造成我國電子商務平臺售假現象屢禁不止,其中原因具包含很多方面,既有國家相關立法以及司法制度的缺失,也有電子商務平臺社會責任與法律責任的缺失,更有甚者是消費者特意買假的知假買假。因此,為了減少甚至消除電子商務平臺售假現象,不僅僅需要國家完善相關立法以及加強執法和司法實踐力度,更需要各個電子商務平臺主動積極配合和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增強辨識能力,共同努力切實打擊平臺售假現象,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電子商務平臺交易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龔詩婕,謝碧君,呂慶華.網絡假貨購買行為成因及其治理研究[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6).
[2]劉春泉.電子商務平臺性質與法律責任[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3]張燕.治理我國電子商務平臺假貨交易行為的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
[4]郭曉莉.假貨治理在電商時代遭遇的法律困境及其應對[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