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曄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于提高院前救護的臨床效果。方法 120例院外急診救護的患者, 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8例)和研究組(6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模式, 研究組采用院前急救護理管理模式。對比兩組救護的臨床效果。結果 研究組的出車反應時間為(103.00±9.31)s、途中時間為(154.30±10.03)s、急救成功率為96.77%, 均優于對照組的(153.80±10.31)s、
(250.20±10.42)s、70.69%,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 能夠有效減少院前急救耗時, 實現急救資源的優化利用, 進一步提升急救護理質量, 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院前急救;護理管理;救護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2.094
在臨床救護當中, 各類中毒、交通、創傷、建筑事故、突發意外事件等均需要通過及時有效的院外急救處理, 以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急救質量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治療效果及其生命安全[1]。由于院前急救時間較短, 且情況較為緊急, 其急救成功率會直接決定患者入院的搶救成功率。因此, 強化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于提高院前救護的臨床效果, 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120例研究對象, 均為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院外急診救護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為嚴重性心功能不全、精神障礙、交流障礙疾病, 并排除孕婦、哺乳期婦女。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急救期間開展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8例)和研究組(62例)。其中, 對照組男35例, 女23例, 年齡17~71歲, 平均年齡(43.3±9.26)歲。研究組男34例, 女28例, 年齡18~74歲, 平均年齡(44.5±9.8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院前急救護理, 研究組患者則采用加強院前急救護理措施, 具體如下。
1. 2. 1 強化培訓 在開展院前急救護理前, 首先要對參加急救的護理人員進行集中思想培訓, 以提高其急救護理意識, 具備較強的責任心, 能夠重視急救知識的積累。另外, 還要對護理人員進行搶救體系知識的培訓, 采用模擬搶救形式進行現場搶救與護理, 以提高護理人員的應急反應能力, 能夠在接到緊急任務后, 迅速進入備戰狀態, 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 直到患者進入手術室治療。
1. 2. 2 及時掌握信息 護理站要實行全天候專人值班機制, 以便在出現緊急狀況之后, 能夠以最短的時間確定患者的所在位置及基本情況, 通知相關科室做好應急準備, 并調派人員進行現場搶救工作。
1. 2. 3 準備搶救物品 院前急救要得到有序開展, 還需要確保急救物品、設備的充足與完好。基于此, 醫護人員就需要嚴格相關的急救管理制度,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損毀、挪用急救設備和急救藥品, 并由專人進行分類管理與定期檢查, 確保藥品、設備的的齊全充足。
1. 2. 4 規范現場急救 急救護理人員在進入現場后, 要保持客觀冷靜, 對患者全身進行觀察, 進行迅速的初步診斷, 并針對不同的癥狀進行救治。例如:若患者存在骨折、肢體實質性損傷時, 要確保其體位不變, 并盡快進行止血處理;而針對需要實施心肺復蘇的患者, 要讓患者處于平躺體位, 并開放患者的氣道;而針對平時身體素質良好、因遭遇特殊狀況受傷的患者, 要確保搶救時間的充足, 并進行30 min以上的心肺復蘇處理。
1. 2. 5 運送途中規范管理 在院前急救護理中, 要堅持先救后送的原則, 并結合患者的實際狀況進行人員、設備的調配。同時, 醫護人員還要熟練掌握不同狀態下, 搬運患者的技巧、方式, 避免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在轉運途中, 醫護人員要勤問、勤查, 并嚴密觀察患者的體征狀況, 做好應急準備。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院前急救的出車反應時間、途中時間、急救成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的出車反應時間為(103.00±9.31)s, 途中時間為(154.30±10.03)s, 急救成功60例, 急救成功率為96.77%;對照組出車反應時間為(153.80±10.31)s, 途中時間為(250.20±10.42)s, 急救成功41例, 急救成功率為70.69%。研究組出本反應時間、途中時間及急救成功率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3 討論
院前急救護理效果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存亡。當前,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院前急救護理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依據相關研究表明[3-9], 猝死患者最佳的搶救時間通常是4 min;而嚴重傷員白金搶救時間為10 min, 黃金搶救時間為60 min。因此, 需要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院前搶救護理。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 主要通過加強培訓與學習, 讓急救護理人員及時掌握相關信息, 確保急救物品與設備的完好, 對現場急救制度進行規范, 并加強運送途中的急救護理, 以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10, 11]。其中, 對急救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能夠使其熟練操作各種急救儀器、急救物品, 并全面掌握不同危重情況患者的急救護理措施, 進而提高搶救成功率;而院前急救藥品與設備的管理, 能夠為現場急救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全面、及時掌握患者的相關信息, 有利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 以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通過途中時間的有效利用, 做好相關的急救物品、急救器械的準備工作, 對患者采取準確有效的急救措施;此外, 規范現場與運送途中的急救制度, 能夠避免觀察不到位、措施無效、監護不嚴、問題處理不及時及監護脫落、輸液中斷現象的發生[12-15]。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看出, 采用院前急救護理管理的研究組患者的出車反應時間為(103.00±9.31)s, 途中時間為(154.30±10.03)s, 急救成功60例, 急救成功率為96.77%;對照組出車反應時間為(153.80±10.31)s, 途中時間為(250.2±
10.42)s, 急救成功41例, 急救成功率為70.69%。研究組出本反應時間、途中時間及急救成功率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管理能夠在提高出車反應時間、降低途中耗時的同時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臨床療效較為顯著, 值得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愛華. 院前急救流程的規范化管理對提高救護效果的影響.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3, 35(3):261-263.
[2] 黃春華. 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中華全科醫學, 2015, 13(4):667-669.
[3] 胡翠萍, 閆小云. 院前急救和轉運患者在救護中的效果.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23):3487-3488.
[4] 李寧. 急救護理在急性腦卒中患者院前搶救中的應用. 中國醫藥導報, 2015, 12(29):134-137, 142.
[5] 文梅. 風險管理用于院前急救護理臨床效果分析.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5(20):169-170.
[6] 何春梅, 勞婭, 胡秀娟, 等.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提高院前救護效果的影響. 現代臨床護理, 2010, 9(6):66-67.
[7] 馮記虹.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提高院前救護效果的影響.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7(9):158-159.
[8] 梅花.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提高院前救護效果的影響. 醫藥衛生(引文版), 2015(10):00019.
[9] 宋倩, 王玉玲.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提高院前救護的效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9):233.
[10] 姜芳.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提高院前救護的效果分析. 醫藥, 2016(6):00081.
[11] 于蘭蘭.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提高院前救護的效果. 中國保健營養, 2016, 26(3):411-412.
[12] 宋杏婷.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護理及轉運改良流程的臨床效果分析.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3):72-73.
[13] 謝賢芬. 提高院前急救護理的對策研究. 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5):2698-2699.
[14] 程晶. “細節管理”提高院前急救護理質量的探討. 心理醫生(下), 2011(9):1178.
[15] 吳玉菊. 加強院前護理管理對提高院前救護效果的影響分析. 醫藥前沿, 2015, 5(26):239-240.
[收稿日期:2016-12-27]